債券市場需警惕宏觀調控預期差「攪局」

債券市場需警惕宏觀調控預期差“攪局”

作者:崑崙資管中心首席宏觀研究員 張瑋

一、上半年債券市場表現

(1)一級市場

國債方面,今年一季度的發行量相對較小,1、2月的發行量都在 2000 億元以下,二季度以來發行規模明顯回升,符合每年的季節規律。

通常情況下,每年國債“淨增”規模與年度中央預算赤字基本一致,但略低於赤字規模,年末的國債餘額不得突破國債餘額限額,如遇特殊情況需增加預算赤字或發行特別國債,則需由國務院提交人大審議核准。今年公佈的擬安排中央財政赤字 1.55 萬億元,與去年持平。據此推斷,2018 年的國債“淨增”發約為 1.55 萬億。考慮到今年國債到期量會從去年的2.53萬億下降至 1.92 萬億,可以推測出2018 年全年發行量約為 3.47 萬億,較去年下降 5300 億元。不過,由於貼現國債的滾動發行,預計實際發行量略有增加。

地方政府債方面,去年全年共計發行 4.36萬億元,較2016年下降 1.69 萬億。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安排了 8300 億元地方赤字和13500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其中,地方赤字不變,但專項債券額度增長了 5500 億元,據此可以預計 2018 年地方政府新增債券總額為 2.18 萬億。

據財政部統計,截至2017 年底,全國地方政府已累計發行置換債券10.9 萬億元,目前尚未置換的非政府債券形式存量政府債務還有 1.73萬億元,預計今年 8 月底前能夠全面完成置換工作。因此,考慮到地方債務的置換額度,地方債的淨增規模為 3.91 億元,較去年的 4.1 萬億略有下降。從季節規律和前期發行規模來看,三季度或為發行高峰。

債券市場需警惕宏觀調控預期差“攪局”

債券市場需警惕宏觀調控預期差“攪局”

政策性銀行債方面,每年淨增量主要與政策性銀行的信貸投放規模有關。過去幾年政策性金融債的淨融資總額均在1.1 萬億元左右,而 2016 年的淨融資為 1.46 萬億,較往年大幅增長,其中或有專項金融債和綠色金融債發行加快的助推。2017 年為 1.2 萬億,又有回落,或受到去年利率整體回升(發行成本明顯抬高)的影響。考慮到今年利率環境整體偏低,預計2018 年的淨融資量會略大於去年(即略高於1.2萬億),加上到期償還量2.4 萬億,總髮行量預計大於3.6 萬億元,較去年有所上升。

債券市場需警惕宏觀調控預期差“攪局”

信用債方面,從去年開始,發行整體回落,好幾個月均出現了負融資的情況。今年以來由於市場整體回暖,發行有所回升,其中 3、4 月份的發行規模均達到了 8000 億元以上,創近期新高,淨融資量也明顯增加。

但是,4月中下旬開始,先後有中安消、盛運環保、神霧環保、凱迪生態等多家上市公司出現債務違約,其中盾安環境和江南化工的控股股東盾安集團更爆出了 450 億元債務危機,國儲能源也出現了 3.5 億美元的美元債違約。違約潮使得市場風險偏好急劇下降,信用債發行再次惡化。

債券市場需警惕宏觀調控預期差“攪局”

今年前5月,共有 21 只債券發生實質性違約,違約金額達 184.01 億元,其中 10 起是 4 月中旬以來發生的。此次違約潮與之前由於經營惡化引發的違約不同,更多是受到持續的去槓桿強監管影響。融資環境收緊,企業借新還舊的渠道受限,一旦現金流出現問題,違約便成為必然。

(2)二級市場

利率債方面,年初一度遭遇重創:資管新規遲遲沒有落地,銀監會連發數文打擊代持,再加上之後公佈的經濟數據全面向好(2017年工業投資企穩,全年 GDP錄得 6.9%的佳績),多重因素壓制下,利率中樞全面回升,長端創下新高,10 年國開一度突破 5.1。

在經歷了短暫“債熊”後,春節前終於出現轉機:定向降準與 CRA雙管齊下,春節效應大幅減弱,並未出現如往年一般的流動性緊張。之後配合 MLF 超額續作,逆回購及時重啟應對資金回籠,節後資金延續了節前的寬鬆。前期利率高位致使債券配置價值凸顯,市場情緒明顯好轉,再加上3月美聯儲加息我國貨幣當局僅是溫和跟隨,進一步提振了市場情緒,債市連續上漲。

二季度開始,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全球金融市場巨震,避險情緒急劇升溫。四月份降準意外落地,除了置換MLF到期的 9000 億元資金外,還釋放出 4000 億元增量資金,債市熱情瞬間被點燃,10 年期國債最低降至 3.5 關口。當月,資管新規也正式落地,較意見稿明顯放鬆,過渡期拉長,監管溫和推進,利率債開啟“小牛”行情。

因此,推升二季度債市走牛的因素可以歸結於經濟基本面下行的預期、中美貿易戰升級、股指連創新低引發的投資者風險偏好降低,以及流動性的相對寬鬆。

債券市場需警惕宏觀調控預期差“攪局”

債券市場需警惕宏觀調控預期差“攪局”

信用債方面,由於違約事件的不斷披露,利差明顯走擴,低評級債券飽受衝擊。

債券市場需警惕宏觀調控預期差“攪局”

債券市場需警惕宏觀調控預期差“攪局”


二、下半年投資策略:需警惕宏觀調控預期差的“攪局”

6月底至7月上旬,債市“小牛”不斷走強,10年期國債收益保持在3.4%-3.5%之間,流動性也略顯寬鬆;前期公佈的5月份經濟數據低於預期,市場對下半年的宏觀經濟也大都看空;同時,4月份以來股市的不斷探底,進一步降低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在以上幾大因素的作用下,市場普遍認為當前的債市行情會在下半年得以延續。

去年年末,市場對今年的債市普遍看空,我們卻在12月的年度策略報告中反覆提出,今年的債券市場可能在二季度以後迎來一波行情。果不其然,在多重因素的驅使下,債券“小牛”應聲而來。但是,就在市場情緒正在從去年年末的一直看空向當前的普遍看多轉換時,我們認為此輪債牛卻有幾分像是“海市蜃樓”,主要理由是,我們猜測下半年經濟基本面和金融層面都有“放量刺激”的預期。

第一,經濟基本面

我們認為,下半年經濟增速大概率“穩中略降”,這一點倒是迎合了債券慢牛行情。但是,如果中美貿易摩擦繼續升級(如美國進一步針對2000億美金的商品增稅)、國內去槓桿又對經濟造成過度衝擊,很可能下半年國內宏觀政策的連續性會被打亂,不排除重新刺激房地產和基建投資。

從目前官方表態和統計局披露的數據看來,這種“政策連續性減弱”的苗頭已經開始出現,這主要體現在:

一是從“去槓桿”轉向“穩槓桿”,意味著經濟去槓桿的力度或將緩和,經濟增速的下滑預期得以修復。

二是政策雖然大力清退PPP庫存,但執行階段的投資額卻是不斷抬升的。去年11月,財政部《關於規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管理的通知》發佈後,全國範圍內開始了 PPP“清庫風暴”。今年1-3月,PPP項目累計退庫1160個,累計退庫金額1.2萬億,PPP“清庫”力度可見一斑。但同時還應看到,就在陳舊項目不斷“清庫”的情況下,新落地項目仍在不斷推進,PPP項目落地率從2016年初的20%一路上漲至今年5月的49.25%。執行階段的投資也從2016年年初的0.41萬億上漲至今年5月的5.86萬億。在PPP項目的識別、準備、採購、執行四個階段中,只有執行階段的投資能反應基建投資趨勢。所以,如果下半年經濟面臨失速風險,當局有可能加快PPP項目落地,執行階段的PPP投資額進一步走高,並帶動基建投資超預期抬升。

債券市場需警惕宏觀調控預期差“攪局”

三是儘管城投平臺危機較大,但地方政府債仍有“發力”空間。

去年年末,地方政府債餘額16.47萬億,當前的限額是18.82萬億,餘額/限額比是87.52%。截止到今年5月份,地方政府債務餘額共計16.63萬億,本年限額是21.00萬億,目前的餘額/限額比是79.19%。如果按照去年的比例進行測算,下半年地方政府債務還有1.75萬億的提升空間。

債券市場需警惕宏觀調控預期差“攪局”

四是中美貿易戰存在緩和預期,下半年淨出口的負面影響存在高估。

7月6日美國如期對340億美元商品增稅,但中國官媒並未透露反擊聲音,我們猜測中方適度“示弱”很可能令貿易戰止步於“500億”階段。如果此後美方不再對2000億美元商品進行攻擊(還要等待8月20日聽證會結果),我國年內的貿易差額就不存在斷崖式下滑的預期,淨出口對經濟增速的負面影響將被削弱。

第二,金融層面

從去年“十九大”以來,多次中央高層會議都提出我國要擴大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特別地,今年6月還有部分A股加入了MSCI指數,種種跡象表明我國金融市場是歡迎且需要外界資本的。但是,近期A股連創新低,在大大降低了本國機構投資者風險偏好的同時,也讓境外投資者“望而卻步。股市的不穩定已經對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戰略方針起到衝擊,為了進一步吸引外資引入,就需要重拾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信息,修正前期下行過快的風險偏好。

出於這層考慮,我們猜測下半年政策當局有可能從“流動性放水”和“放慢金融降槓桿腳步”兩方面修復市場。不僅如此,如果下半年中美貿易戰得以緩和(例如,止步於500億美元產品),也同樣會令股市信心得以修復。屆時,投資者風險偏好回升,加上對年度業績的需求,機構資金可能集中返回股市。前期風險偏好降低對債市增加的避險資金就會減少,進而對債市形成利空。特別地,如果實體層面政府加大基建和地產投資力度,長端國債中樞也存在反向抬升的可能,會進一步衝擊債市的投資熱情,“慢牛”很可能變“短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