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技巧」「口型與共鳴的靈活性的論述」

【唱歌技巧】“口型與共鳴的靈活性的論述”

會唱歌的人是最瞭解自己聲音的人,歌唱的美的人也是對共鳴腔體運用最靈活的人。優秀的歌唱家在歌唱時能依照歌曲的內容與感情所需,可以不斷的變換著聲音的音色。音色的變換取決於共鳴腔的運用。歌唱的技巧是在於巧妙地沒有痕跡的運用氣聲,假聲,半聲,弱聲和滿聲(唱滿音量的聲音)。通常大部分人只能用滿聲演唱,而成熟的歌唱家在歌唱時就會運用不同的聲音。

「唱歌技巧」“口型與共鳴的靈活性的論述”

通常我們有一個共識:好聽的聲音必定要有頭聲,也就是說聲音要有金屬性。聽聽世界歌王帕伐羅蒂的聲音,雅俗共賞。多年前聲學家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對世界三大男高音做這樣的聲音測試,在劇院大廳的最後一排的位置上放一臺測音波的感應器,歌唱家唱出同樣的音高時,測音器就測出並記錄下每一人的音波。最後聲學家通過鑑定與分析,確認帕伐羅蒂的聲音傳的最遠。因為在他的聲音裡充滿了金屬般的泛音,而這樣的泛音可以使聲音傳的很遠。我們聲樂專業圈裡把這樣的聲音稱為頭聲,或者稱為富有頭腔共鳴的聲音。

通常我們在歌唱時會遇到這樣的三個共鳴腔體:頭腔,口腔和胸腔。可是在醫學解剖學的析結中提出,人類的頭腔中是沒有共鳴腔體的。為此我們知道沒有共鳴腔體就不能產生共鳴,也就不能產生歌唱時的頭聲。那麼我們歌唱時所謂的頭聲又是從哪來的呢?

事實上在歌唱的時候,我們大部分時間裡靠的是變換口腔的形狀來變換我們聲音的音色和聲音的位置,有時候也運用胸腔來變換共鳴和音色。當然在這裡談論聲音的音色和變換共鳴腔體同時,必須強調一個嚴格的前提,那就是歌唱時必須具備深呼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腹式呼吸或者是丹田氣。因為聲音是氣息的產物,給什麼樣的氣息就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如果在我們整個頭部的側面畫一個穿越頭部的十字,而這個十字的中心點正好位於口腔軟口蓋與舌頭交接之間,我們把十字橫線以上的位置稱為高位置,十字橫線以下為低位置,把十字豎線靠近嘴唇的一面為靠前位置,十字豎線嘴唇相反的一面為靠後位置,那麼我們就可以在演唱時嘗試聲音的幾個不同的位置和音色的變換。也就是說在演唱時試著把聲音分別唱到上述劃分的四個位置中,我們會發現越是靠後位置和低位置的聲音容易唱重,容易使喉門開大,聲音唱大。而相反越靠前位置和高位置的聲音不僅能使聲音靈巧敏捷,而且還能使聲音多些通常說的頭聲,音色更年輕些。(這樣的口型調節法只適合中聲區,不完全適合高音)喜歡唱歌的朋友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瞭解更多”或使用手機百渡一下“說話式唱法”進行系統的學習

「唱歌技巧」“口型與共鳴的靈活性的論述”

還有另一個有關口型的列舉,在我從前(二十多年前)讀過一些被翻譯的美聲唱法理論中,記得十分強調口型,要求在歌唱時口腔和口腔裡面的形狀始終是一個豎著的雞蛋。我個人認為這是傳統的美聲要求。在自己演唱的積累和體會中我發現,演唱時口腔和裡面的形狀如果是一個橫著的雞蛋,那麼演唱時聲音會更靈活,更便於駕馭。我也曾觀察過許多著名歌唱家的口型,比如:Pavarotti,Kraus,Gedda,Fleming,Leech等等。他們在演唱時口型都是一個橫著的雞蛋。。。。。。

在這裡我必須強調演唱時口腔的形狀不是一成不變的,是要根據不同的音區,不同的母音,不同的聲音條件,需要做不同的調整。前提是讓自己的聲音變得更靈活,更年輕,更敏捷,更耐唱,更有穿透性。

「唱歌技巧」“口型與共鳴的靈活性的論述”

喜歡唱歌的朋友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瞭解更多”或使用手機百渡一下“說話式唱法”進行系統的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