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志輝:九成宮避暑記

文 圖 / 傅志輝

盛夏,長安城裡似著了火,電視上日日播放著高溫橙色警報。家家戶戶開著空調,轟轟隆隆,晝夜不息,住宅小區好象熱力發電廠。狼狗在喘氣,舌頭吊得一拃長,見了生人也不咬 ; 一群野貓渴極了,圍著破水管,為了爭水在嘶打。大小遊泳池人滿為患,男人女人皆赤膊上陣,像下餃子,爭先恐後往裡跳。

傅志輝:九成宮避暑記

傳說有懶人不願在家生火做飯,卻提了雞蛋在水泥路面上炙烤,烤著烤著竟熟了…… 人人如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直呼熱!熱!哪裡還有清涼之地呢?正愁著,麟遊的朋友來電了:來來來,避暑來!這兒,涼快得很!真是瞌睡遇上了熱帎頭,於是急急邀友,沿了關中環線,一路西行,到岐山腳下,再沿眉麟公路北上。

傅志輝:九成宮避暑記

進喬山,翻頁嶺,過苜蓿河,直奔黑山頭。四十里山道,峰迴路轉,谷深水長,山中草高林密,空氣凝滯,蒸蒸騰騰,悶熱難耐,眼看快到麟遊縣城了,卻還感覺不到一絲涼意。大家就說朋友誇海口,看來是要枉走一趟了。正說著,車下黑山頭,眼前閃出一條川道,遠望有了高樓大廈,路牌上寫“麟遊”二字,遂緊踩油門,一腳便到了縣招待所。

傅志輝:九成宮避暑記

大家急不可耐,跳下車來,一個個仰面朝天,雁一樣伸長脖子,凝神定氣,感受麟遊的溫度,幾秒鐘的停頓過後,突然一齊喊了起來:咦, 咦,涼!涼!於是喜不自禁,提包攜袋,登記住宿去了。 怪!山裡山外兩重天,相隔不過幾十里,麟遊卻真的涼快如秋! 不來你不信,就象到了另一個世界。

傅志輝:九成宮避暑記

晚飯後就去街上游走,感受盛夏裡的這一份涼意。縣城四面環山,綠樹參天,青翠欲滴,有小河從城南緩緩流過,清澈見底,汨汩作響,小城裡就多了幾分潤氣。晚風習習,撲面而來,涼嗖嗖的,就象有人給你搧著扇子,身上沒有了一絲汗氣,渾身就格外乾爽舒服。

路邊上有人賣西瓜,堆得象小山,隨便拿一個切開,都涼甜涼甜,象剛從冷庫裡取出來的一樣。

傅志輝:九成宮避暑記

街上行人,穿涼鞋的少,穿袿子的卻多,女人的裙子大多長過膝蓋,男人也很少豁胸坦紐。店鋪邊有人坐著聊天,不見一人搖扇。打撲克的圍了方桌,嘴上叼著紙菸,時不時還要呷一口滾燙的濃茶。有土狗懶洋洋地臥在樹下,不吐舌頭,卻把嘴深埋在前爪裡睡覺。青蓮山下偌大的廣場上,燈火輝煌,樂聲震天,男男女女黑壓壓一片,正興致勃勃地跳廣場舞,有跳國標的,有跳拉丁的,尤其是一幫跳迪斯科的年輕男女,舞步狂放,節秦緊快,連蹦帶扭,額頭上卻不見一滴汗珠。

傅志輝:九成宮避暑記

順了街道往西走,就到了西海苑休閒公園。公園很大,燈色絢爛,湖光水影,遊人如織。

傅志輝:九成宮避暑記

耳畔偶有蛙聲,但卻少了盛夏的熱烈,象秋後的螞蚱,有一下沒一下的。樹上有蟬鳴,斷斷續續,也沒有山外的勁兒大。空氣潮潮的,象剛剛下過濛濛細雨,伸手摸一摸亭榭的石欄,冰涼冰涼。站在湖邊,氣溫似乎更低,微風吹來,胳膊上立馬起了一層雞皮疙瘩。有自樂班,坐在湖畔正唱秦腔,圍觀者眾多,有一穿短袖的老者擠出人群,大步流星往外走,邊走邊說:回呀回呀,回家拿衣服去呀,沒穿夾克,人涼得受不了了嘛!

傅志輝:九成宮避暑記

暑熱使人狂躁,清涼讓人冷靜。此時此刻,站在麟遊城的夜幕下,大腦異乎尋常的清晰,突然就能記起兒時背過的一段課文,或多年前聽過的樣板戲中的一大段臺詞……。回到賓館翻閱資料,始知麟遊為避暑勝地由來已久,隋、唐兩代皇室均在此建離宮,前者叫仁壽宮,後者叫九成宮,夏不熱,冬不冷,是安體之佳所,養神之聖地。真是個神奇的地方啊!

傅志輝:九成宮避暑記

問賓館的服務員,答曰:麟遊城,夏天中午最熱不超35度,也就一會會,早晚溫差大,穿短袖還覺得涼哩!大家都在感嘆:偏遠北山裡的這塊小地方,咋就這麼涼快,與眾不同呢?當年遠在京城的官員,咋就給皇帝尋著了這麼個好地方呢?末了又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麟遊雖偏遠貧窮,昔日還出“拐拐腿”(大骨節病)、“癮瓜瓜(大脖子病)”,但老天爺是公平的,她為你關上了一扇窗,又為你打開了一道門,偏有偏的優勢,遠有遠的好處,這裡人口稀少,生態良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地下有煤礦,地上有森林,青山綠水,空氣清新,生活節奏慢,適宜保健養生,人活得輕鬆滋潤,就象這酷暑夏天,城市裡的人要熱死了,可麟遊人卻在這兒慢慢地納涼,悄悄地享福呢。

傅志輝:九成宮避暑記

又打問當地的房價,說:誰人若在此置一小屋,每逢夏日來此避暑,豈不是人間樂事!突然想起郭沫若先生當年的詩句:秦中自古帝王都,如今人民是帝王!是呀,斗轉星移,滄海桑田,昔日帝王的避暑勝地,如今已成為普通百姓的天下,他(她)們在這裡開心地工作,快樂地生活,載歌載舞,且勞且逸,享受著美好的時光。

今晚,可以睡個好覺了。

傅志輝:九成宮避暑記

作者簡介】:傅志輝,甘肅省人民政府參事,原中國農業銀行甘肅省分行行長,高級經濟師,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其作品散見於《中國農村金融》、《金融時報》、《金融文學》、《陝西日報》、《寶雞日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