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三教合一的深化

明清時期,隨著封建專制主義的強化,佛道兩教雖然也受到某些皇帝的青睞,但總的趨勢走向衰微。為了加強對僧尼道冠的控制,建立了遠比前代更為細密周詳的僧官制度,中央設僧錄司、府設僧綱司、 州設僧正司、縣設僧會司,分掌地方僧務。洪武年間,僧綱司和僧會司署分設於普照寺和資福寺(今泰安師範西院)。為了加強對道冠的控制,京師設道錄司、府設道紀司、州設道正司、縣設道會司,司署分設於岱廟和岱頂碧霞祠,為本地道教中心。

洪武三年(1370),取消“天齊大生仁聖帝”的封號,改稱“東嶽泰山之神”,恢復山神的本來面貌。祭祀泰山神的活動,由帝王逐漸普及到民間,東嶽大帝也逐漸被碧霞

為封禪,由封禪再變為神仙”。以碧霞

隨著封建專制制度的強化,從北開始的三教融合也進一步深化。清初臨濟宗代表人物木陳的再傳弟子元玉,住持普照寺數十年。元玉認為:“忠臣孝子之心即佛心也 ”。他自稱:(元玉)“雖己為佛氏之徒,然不能輕忘孔氏之道,以為諸道之根本指歸”。(《泰山石堂老人文集》)元玉起床後燒三瓣晨香。第一瓣香不是敬佛祖,而是祝皇上萬壽無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三教融合的趨勢。

由於三教融合的深化,三教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與宗教之間的界限也愈來愈模糊,共性愈來愈多。明清時活躍在泰山的民間宗教,它們吸收了各大教的神祇和民間崇拜的對象,儀式簡單,其活動多呈秘密狀態。它們的名稱雖然五花八門,但在信仰上都不出三教的範圍,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例如,嘉靖年間創立大成教,到咸豐末張積中繼承此教,在泰山東麓黃崖山結寨講學,講授《周易》、《中庸》等儒家經典,同時參附道教的《 參同契 》、《道藏大全》等書(《山東軍興紀略》卷21),有時也援引釋典,明顯地看出這一派是“三教合一”的。張積中後來被清軍剿死於黃崖山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