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遺風|爲「廢紙」設廟立爐的福州人

敬·字·惜·紙

在舊時福州,每當夜幕降臨,總會有身背“敬惜字紙”紙簍、手持火鉗的拾遺人出現在大街小巷。他們細心尋覓,將散落在街道上的字紙鉗入紙簍,待紙簍裝滿後,走到尖塔似的惜字爐,小心的將紙灰盛入錦囊,待到黃道吉日、風和日麗之時,福州當時的社會名流會雲集閩江邊,舉行隆重的儀式,將紙灰撒入閩江,為文字重回天地懷抱餞行。

如今這種敬紙惜字的習俗已不復見,只有當年燒紙的字紙爐尚有遺蹟可尋。成為福州僅存的見證舊時“敬字習俗”的實物。今日不妨和小魚君一起回顧歷史,尋找這一段失落的回憶吧。

舊時遺風|為“廢紙”設廟立爐的福州人

福州的敬惜字紙習俗源於古老的文字崇拜,傳說因為倉頗發明文字而帶來人類社會的文明和進步,所以自古文人就對字紙備加敬惜。而清代大力提倡尊孔讀經,科舉興盛,社會尊重知識蔚然成風,因此在福州人對字紙更加敬若神明,許多福州人的心目中文字是神聖的,字紙不可以和其他垃圾混雜在一起丟棄,要另外收集起來選擇吉日集中焚燒,使之迴歸天上。“萬物有靈”更何況是承載先人千百年來智慧結晶的字紙,對於歷來崇尚鬼神的福建民眾而言,這種觀念導致其在很大程度上對文字及印有文字的紙張懷有深深的敬畏之情。

舊時遺風|為“廢紙”設廟立爐的福州人

“崇敬任何有中國文字的紙片,是這個民族的一個特別之處,而這點在福州表現得尤為突出。" 晚清生活在福州的傳教士盧公明曾在他的日記裡這樣寫道:”視線所至,看到的是福州城鄉各類建築物的牆上都貼著寫有“敬惜字紙”字樣的紙條。路邊、家中、商店裡的牆上常掛字紙簍,人們把有字的廢紙扔在裡面。在最繁忙的大街或偏解的小巷到處可以見到大大小小磚砌的字紙爐,大的字紙爐往往形狀像個小房子或一座塔,小的通常附在建築物的牆角,多半塗上鮮豔的色彩,字紙簍中的廢紙都倒在爐中集中焚化。“

字·紙·爐

字紙爐高約2米,寬深各1米左右,正面一扇爐門頂部箱有煙囪,,一般塗黑色,爐門上端同樣橫書“敬惜字紙”四個字。每年農曆初一、十五,人們身背黃布持包,包上標明“敬惜字紙”,手持竹夾,沿途撿字紙。撿滿一持包後,即倒入爐中火化。待到字紙爐裡紙灰積滿時,選擇黃道吉日,在大海退潮時分,將紙灰投入海中。這種儀式通常舉行的很隆重,往往以鼓樂做前導,地方賢達與普通民眾都會踴躍前往參加。傳說這樣做是對孔夫子的尊敬,且可使眼睛更明亮,頭腦更聰明。隨地丟字紙則被認為是對孔夫子的不敬。

清時福州廖氏家族,是著名的書香門第、官宦之家,曾有過“五子登科,滿門皆貴”的輝煌,其七世孫廖鴻荃高中榜眼。坊間把廖氏家族在科舉場上取得奇蹟,歸功於六世廖陸峰一輩子敬惜字紙,至老不綴的功德。史籍載,廖陸峰出門隨身帶著小夾袋,途中遇有遺棄字紙,雖髒汙也要撿拾起來,送到街頭巷尾、橋畔路側的“字紙爐”去焚燒。

舊時遺風|為“廢紙”設廟立爐的福州人

福州還有個老笑話,說某小孩逃學,把書包藏匿於字紙爐,等他玩個痛快去取時,書包已被燒掉了。所以人們戲說不愛讀書的孩子時就說:“你呀,是書包寄在字紙爐的角色!”

昔·日·士·紳

福建民間還流傳文昌帝君有名的《蕉窗十則》列有“戒廢字”之條,明確要求勿以舊書裹物糊牆、勿以廢紙燒茶拭桌、勿塗抹好書、勿濫寫門壁、勿嚼詩稿等。在福建民間流傳極為普遍的《玉曆至寶編》中,也有不少關於敬袋字者獎懲的執行標準。認為凡在人間藏貯惇謬淫書不毀,不敬情字紙經書塗扯勸善書章、器皿、臥床、椅桌一切器用瀆書字號墨記等,俱發地獄。《文昌帝君功過律》中列有“惜字功律24條、褻字過律"29條,被認為是“敬惜字紙”方面最重要的文獻。在善書《金科玉律》中,則有一些較為簡略的獎懲標準,如不情字紙重則罰其雙目失明,輕則讓其功名零落,或子孫式微或家道不昌;如果存心敬惜,則可獲無窮獸報,如遇事安樂、子孫識字、行事古祥、家道禎祥長享安樂等等。福州的“敬惜字紙習俗時指出,“中國的漢字被稱為聖人之眼”。必須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來保護聖人之眼。那些不敬字紙的人被形容成“盲牛",他們這輩子不尊敬字,死後在陰間要受到最嚴厲的處罰,下輩子非常可能先天瞎眼。

舊時遺風|為“廢紙”設廟立爐的福州人

舊時的福建的士紳扮則演維繫“敬字惜紙”習俗的重要角色。一些士紳牽頭創設民間惜字組織,福州的“敬惜字紙”活動就是依託為數不少的名為"字紙會"的社團進行的,這些社團的組織者大都是當地的士紳。每個字紙會的成員從七八人到百來人不等。每個字紙會都建有自己的字紙爐,僱人每天走街串巷,拾取遺落在地上的字紙或在牆上粘不牢的招貼紙。他們會買很多字紙送給各家商鋪使用,上面寫了“某某字紙會”的字樣,定時派人上門收集簍內廢紙。有些字紙會會出資購買許多瓦缸,散發給有子弟讀書的家庭或商鋪,用來焚燒字紙。所得的紙灰要小心包裹起來,等待字紙會派人前來收取。有的字紙會還以每斤一兩文的價錢收購社會上的廢字紙、舊賬本舊廣告等。字紙會的成員每月要交一些會費作為團體開銷。字紙會的工作具體而細緻,對於引發人們對文字及紙張的敬畏,乃至淨化社會環境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舊時遺風|為“廢紙”設廟立爐的福州人

過去,走在福州的街頭巷尾,都可以看到小孩拾字紙和一座座字紙爐。每逢農曆初一、十五,一些有知識人家的孩子就會上街拾字紙。那時家長和“人家齋”的老師都會告誡孩子,字是孔子的眼睛,寫有字的紙就是每個人的眼睛,隨便糟蹋字紙是會瞎眼的,因此十分敬惜它。

舊時遺風|為“廢紙”設廟立爐的福州人

閩清三溪鄉前光村敬字爐

拾字紙和字紙爐這一公益行當,演繹出福州民間好風其意義與現在提倡的“不亂扔果皮紙屑”比決不遜色。

可惜50年代後期,可能因與現代城市景觀不協調,字紙爐逐漸拆毀,拾字紙的小孩不見了,也再沒有人勸導他們利用雙休日上街撿果皮紙屑。

敬字惜紙,自此沉寂

清代福建敬惜字紙習俗探討、中國網

圖源:txrw003的微博,網絡如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