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遗风|为“废纸”设庙立炉的福州人

敬·字·惜·纸

在旧时福州,每当夜幕降临,总会有身背“敬惜字纸”纸篓、手持火钳的拾遗人出现在大街小巷。他们细心寻觅,将散落在街道上的字纸钳入纸篓,待纸篓装满后,走到尖塔似的惜字炉,小心的将纸灰盛入锦囊,待到黄道吉日、风和日丽之时,福州当时的社会名流会云集闽江边,举行隆重的仪式,将纸灰撒入闽江,为文字重回天地怀抱饯行。

如今这种敬纸惜字的习俗已不复见,只有当年烧纸的字纸炉尚有遗迹可寻。成为福州仅存的见证旧时“敬字习俗”的实物。今日不妨和小鱼君一起回顾历史,寻找这一段失落的回忆吧。

旧时遗风|为“废纸”设庙立炉的福州人

福州的敬惜字纸习俗源于古老的文字崇拜,传说因为仓颇发明文字而带来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所以自古文人就对字纸备加敬惜。而清代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科举兴盛,社会尊重知识蔚然成风,因此在福州人对字纸更加敬若神明,许多福州人的心目中文字是神圣的,字纸不可以和其他垃圾混杂在一起丢弃,要另外收集起来选择吉日集中焚烧,使之回归天上。“万物有灵”更何况是承载先人千百年来智慧结晶的字纸,对于历来崇尚鬼神的福建民众而言,这种观念导致其在很大程度上对文字及印有文字的纸张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

旧时遗风|为“废纸”设庙立炉的福州人

“崇敬任何有中国文字的纸片,是这个民族的一个特别之处,而这点在福州表现得尤为突出。" 晚清生活在福州的传教士卢公明曾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写道:”视线所至,看到的是福州城乡各类建筑物的墙上都贴着写有“敬惜字纸”字样的纸条。路边、家中、商店里的墙上常挂字纸篓,人们把有字的废纸扔在里面。在最繁忙的大街或偏解的小巷到处可以见到大大小小砖砌的字纸炉,大的字纸炉往往形状像个小房子或一座塔,小的通常附在建筑物的墙角,多半涂上鲜艳的色彩,字纸篓中的废纸都倒在炉中集中焚化。“

字·纸·炉

字纸炉高约2米,宽深各1米左右,正面一扇炉门顶部箱有烟囱,,一般涂黑色,炉门上端同样横书“敬惜字纸”四个字。每年农历初一、十五,人们身背黄布持包,包上标明“敬惜字纸”,手持竹夹,沿途捡字纸。捡满一持包后,即倒入炉中火化。待到字纸炉里纸灰积满时,选择黄道吉日,在大海退潮时分,将纸灰投入海中。这种仪式通常举行的很隆重,往往以鼓乐做前导,地方贤达与普通民众都会踊跃前往参加。传说这样做是对孔夫子的尊敬,且可使眼睛更明亮,头脑更聪明。随地丢字纸则被认为是对孔夫子的不敬。

清时福州廖氏家族,是著名的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曾有过“五子登科,满门皆贵”的辉煌,其七世孙廖鸿荃高中榜眼。坊间把廖氏家族在科举场上取得奇迹,归功于六世廖陆峰一辈子敬惜字纸,至老不缀的功德。史籍载,廖陆峰出门随身带着小夹袋,途中遇有遗弃字纸,虽脏污也要捡拾起来,送到街头巷尾、桥畔路侧的“字纸炉”去焚烧。

旧时遗风|为“废纸”设庙立炉的福州人

福州还有个老笑话,说某小孩逃学,把书包藏匿于字纸炉,等他玩个痛快去取时,书包已被烧掉了。所以人们戏说不爱读书的孩子时就说:“你呀,是书包寄在字纸炉的角色!”

昔·日·士·绅

福建民间还流传文昌帝君有名的《蕉窗十则》列有“戒废字”之条,明确要求勿以旧书裹物糊墙、勿以废纸烧茶拭桌、勿涂抹好书、勿滥写门壁、勿嚼诗稿等。在福建民间流传极为普遍的《玉历至宝编》中,也有不少关于敬袋字者奖惩的执行标准。认为凡在人间藏贮惇谬淫书不毁,不敬情字纸经书涂扯劝善书章、器皿、卧床、椅桌一切器用渎书字号墨记等,俱发地狱。《文昌帝君功过律》中列有“惜字功律24条、亵字过律"29条,被认为是“敬惜字纸”方面最重要的文献。在善书《金科玉律》中,则有一些较为简略的奖惩标准,如不情字纸重则罚其双目失明,轻则让其功名零落,或子孙式微或家道不昌;如果存心敬惜,则可获无穷兽报,如遇事安乐、子孙识字、行事古祥、家道祯祥长享安乐等等。福州的“敬惜字纸习俗时指出,“中国的汉字被称为圣人之眼”。必须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保护圣人之眼。那些不敬字纸的人被形容成“盲牛",他们这辈子不尊敬字,死后在阴间要受到最严厉的处罚,下辈子非常可能先天瞎眼。

旧时遗风|为“废纸”设庙立炉的福州人

旧时的福建的士绅扮则演维系“敬字惜纸”习俗的重要角色。一些士绅牵头创设民间惜字组织,福州的“敬惜字纸”活动就是依托为数不少的名为"字纸会"的社团进行的,这些社团的组织者大都是当地的士绅。每个字纸会的成员从七八人到百来人不等。每个字纸会都建有自己的字纸炉,雇人每天走街串巷,拾取遗落在地上的字纸或在墙上粘不牢的招贴纸。他们会买很多字纸送给各家商铺使用,上面写了“某某字纸会”的字样,定时派人上门收集篓内废纸。有些字纸会会出资购买许多瓦缸,散发给有子弟读书的家庭或商铺,用来焚烧字纸。所得的纸灰要小心包裹起来,等待字纸会派人前来收取。有的字纸会还以每斤一两文的价钱收购社会上的废字纸、旧账本旧广告等。字纸会的成员每月要交一些会费作为团体开销。字纸会的工作具体而细致,对于引发人们对文字及纸张的敬畏,乃至净化社会环境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旧时遗风|为“废纸”设庙立炉的福州人

过去,走在福州的街头巷尾,都可以看到小孩拾字纸和一座座字纸炉。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一些有知识人家的孩子就会上街拾字纸。那时家长和“人家斋”的老师都会告诫孩子,字是孔子的眼睛,写有字的纸就是每个人的眼睛,随便糟蹋字纸是会瞎眼的,因此十分敬惜它。

旧时遗风|为“废纸”设庙立炉的福州人

闽清三溪乡前光村敬字炉

拾字纸和字纸炉这一公益行当,演绎出福州民间好风其意义与现在提倡的“不乱扔果皮纸屑”比决不逊色。

可惜50年代后期,可能因与现代城市景观不协调,字纸炉逐渐拆毁,拾字纸的小孩不见了,也再没有人劝导他们利用双休日上街捡果皮纸屑。

敬字惜纸,自此沉寂

清代福建敬惜字纸习俗探讨、中国网

图源:txrw003的微博,网络如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