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年輕時欺行霸市,百姓恨不得他死,晚年卻戰死沙場而流芳千古

戰國時期的趙國思想家荀子曾經提出一個“人性本惡”的觀點,他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貪婪好利,而人性向善是因為通過後天的禮儀教化所致。仔細思考這個觀點後,好像也是這麼個回事,試想,人一旦沒有了禮儀道德的約束與野蠻人又有何異呢?例如三國時期的周處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此人年輕時欺行霸市,百姓恨不得他死,晚年卻戰死沙場而流芳千古

周處,吳國人,其父名叫周魴是吳國的裨將軍,封關內侯。很顯然,周處在當時的家庭背景就是個名副其實的官二代,這個吳國的官二代幼年時就十分頑劣,好的不學,壞的卻一樣不落下。到了年長一些時,仗著自己父親是個侯爺到處欺行霸市,為禍鄉里,鄉里的百姓也懼怕周家的地位敢怒不敢言,鬧的百姓平時見到周處就躲著走。

此人年輕時欺行霸市,百姓恨不得他死,晚年卻戰死沙場而流芳千古

時間一長,周處也發現了周圍的百姓好像都十分懼怕他,甚至是厭惡他。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一個老翁,他向老翁問道:“現在國家一片祥和,農民的收成也不錯,為什麼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呢?”老翁回答道:“因為鄉里有三害還沒除呢!”老翁接著說道:“一是附近山上的老虎,二是長橋下的蛟龍,而三嘛,加上你一個。”周處聽完以後,就立馬朝山上走去,說是要替百姓除害。

此人年輕時欺行霸市,百姓恨不得他死,晚年卻戰死沙場而流芳千古

不久後,果真聽說周處在深山老林裡射殺了那隻令百姓苦不堪言的老虎,殺完老虎以後,周處又緊接著去找老翁口中所說的長橋下的蛟龍,經過三天三夜的拼殺,鄉親們以為周處死在了蛟龍的口中,到處奔走相告慶祝這件事。不曾想,周處不僅沒有死,還殺死了蛟龍,當他聽說老百姓因為他的死而慶祝時,內心痛苦不已,這才明白老翁說的第三害是認真的。

周處靜下心來想想這些年自己的所作所為,也確實沒有理由讓鄉親們不痛恨他。於是,他打心裡開始想改變自己,他開始拿起以前厭惡的書本學習禮儀,並嚴格要求自己講忠信仁義。

此人年輕時欺行霸市,百姓恨不得他死,晚年卻戰死沙場而流芳千古

多年以後,吳國被西晉所滅,在改朝換代中,周處也做了西晉的臣子,被封為新平太守,後又被升任為御史中丞。眾所周知,御史中丞負責朝中的監察工作,一旦剛正不阿的人擔任這個職務,朝中上下的腐敗官員便苦不堪言,而周處便是這樣一個令他們頭疼的御史。周處擔任御史中丞以來,彈劾之人從官員到皇親國戚,彷彿就沒有周處不敢彈劾的人,其中就包括了梁王司馬肜。這樣一來,周處自然是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上下想要他死的人都能組一個球隊了。

此人年輕時欺行霸市,百姓恨不得他死,晚年卻戰死沙場而流芳千古

恰逢氐族首領齊萬年造反,那些被周處彈劾的人尋思著整死周處的機會來了,便向皇帝進言讓周處去平亂,伏波將軍孫秀知道周處此去凶多吉少,便讓周處以老母老年為由推辭,周處卻以忠孝不能兩全為由拒絕了孫秀的建議。

周處出征以後,被安排在徵西大將軍司馬肜麾下,司馬肜本就對周處懷恨在心,他以自己是徵西大將軍的身份命令周處率五千兵馬當做先鋒,作戰前還刻意剋扣了周處兵馬的糧草。周處在人困馬乏之際被迫出兵,結果被齊萬年包圍,即使是這種危機的情況下,司馬肜也不派兵支援,導致了周處最終戰死沙場,以及周處率領的五千人馬也都全軍覆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