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行,除了讀書,還有哪一行真正稱爲狀元郎?沒了!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相信大家都曾在某個時間點思考過一個很深奧的問題:

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結果不言而喻,讀書當然有用,而且是有大用,不然你讀什麼書?你讓子女讀什麼書?

以前聽過一個故事,講的是爺爺和孫子關於讀書的討論。孫子關上書本馬上會忘了書本的內容,他很苦惱。爺爺給了孫子一個裝煤炭的竹籃,讓他去打水。孫子嘗試多次,依然是一場空。當孫子帶著疑問去找爺爺時,爺爺提醒他看看竹籃。孫子定睛一看,原來骯髒烏黑的竹籃,已經被清洗的乾乾淨淨。

360行,除了讀書,還有哪一行真正稱為狀元郎?沒了!

這個小故事,暗示了讀書的真正用處,可能翻看書本時不理解書中的文字,但是文字的力量卻真真實實的烙印在身體裡,由裡到外,畢生受益。

當然,這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道理,需要日積月累的沉澱,一時半會兒看不到顯著成效。但是,讀書還有個最直觀的作用:賺錢!

讀書讀出來的那一紙文憑,是一塊金光閃閃的敲門磚,分量大小,取決於讀書成就的高低。

或許你會拿古人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來反駁,很遺憾的告訴你,古人還有一句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其他行業,哪怕你做到極致,頂多誇讚一句匠人精神。自古至今,只有讀書,才稱之為狀元郎。

360行,除了讀書,還有哪一行真正稱為狀元郎?沒了!

近段時間,社會上的熱點是高考成績。今年與往年有所不同,教育部嚴禁各地學校拿高考狀元當作宣傳噱頭,這項禁令得到了貫徹的落實,別說電視廣告,就連橫幅都不曾出現。我深耕教育二十多年,認識的朋友也多是教育出身,所以微信裡鋪天蓋地的是所謂的“狀元榜”。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所學校拿出手的斐然成績,都能在衡陽拔得頭籌。

然而,對於多數老百姓來說,最大的關注點,莫過於狀元是誰。寒窗苦讀十二年,於千軍萬馬中殺出重圍,讓老百姓願意停下手中的工作多看一眼的名字,僅文科狀元理科狀元兩人,其他名字和數據,都會略過。這並不可悲,我花開後百花殺的狀元頭銜,當得起此等待遇。

教育部的做法,大概是想淡化高考狀元的影響,讓青少年有個更快樂的童年。

360行,除了讀書,還有哪一行真正稱為狀元郎?沒了!

初衷是好的,家長們也拍手稱快,直言如今的孩子,學習壓力太大。可是家長們卻刻意忽略了自己內心裡最原始的想法:我的孩子要上北大清華。我的孩子高考成績出來後,全國名列前茅的高校的招生辦,紛紛打電話過來輪番“騷擾”,我要“懷揣虛心”去問下萬能的朋友圈有什麼建議。

但說句不好聽的話:你憑什麼?既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又要孩子讀書考狀元,真當孩子是神童啊?就算是神童,《傷仲永》的故事聽過吧?

360行,除了讀書,還有哪一行真正稱為狀元郎?沒了!

別糾結了,我親愛的家長們!

讀書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短跑,想要孩子最後的衝刺能夠有底氣些,唯有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才能脫穎而出!

希望各位家長,不要讓孩子在暑假的這條彎道上,落後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