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等慈寺碑,全稱《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碑文共三十二行,每行六十五字。清初拓本有殊拓、墨拓兩種。明以前未見傳世拓本。楊守敬《平碑記》雲:

等慈寺碑之書法“結構全法魏人,而姿態橫生,勁利異常,無一弱筆,堪與歐虞(‘歐虞’指唐初四大書法家中的歐陽詢、虞世南)抗行”。

《等慈寺碑》是北碑向唐楷的過渡期的代表作品,既有北碑之質樸剛勁,又有唐楷之法度規範。此碑結體法度森嚴,既有茂密雄健之精神,又有勻淨精勁之風采,為唐楷中之另一風格。用筆上明淨雄健,起收舒鋒見神,行筆便捷,提按不顯,而折角清朗。《等慈寺碑》曾一度被認為是“初學楷書的最佳入門範本”,由此碑學習書法“便於上下通達,學習諸家楷法”,即可追北碑、也可通唐楷,甚至能得到豐富的行書筆意。1980年代中央電視臺曾有專題講授《等慈寺碑》,授課講師是歐陽中石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等慈寺碑結體特點

作為唐楷之一家的《等慈寺碑》,對於楷書結體的一般原則和要求,它全都符合,無須重複。這裡所介紹的是幾個具體而突出的個性特徵。

第一,多以橫扁取勢。《等慈寺碑》中字的結構多取扁方之形(即左右佔地寬,上下佔地窄)。《等慈寺碑》多以橫扁取勢的結果,是字的重心降低,使字勢顯得穩當、平緩而舒展。再加上全碑採用了上下字距略大於左右行距的字群排布法,使整體章法縱橫有勢、開闊清朗,取得了字法與章法的高度和諧統一。

第二,點畫分佈均勻。特別注意點畫分佈的均勻以造成構形中黑白、虛實的協調一致,無論獨體、合體,筆畫不管是多是少,在同一個字中,相同點畫之間或不同點畫之間的距離、空白,往往差別很小,有的甚至沒有差別。通過點畫和部分對空間的分割所形成的黑白,虛實的協調,使左右兩個部分融為一體,讓整個字的結體具有一種均衡、恬靜、不激不勵的中和美。

第三,在整齊上求變化,於平正處追險絕。《等慈寺碑》之字雖然多呈橫扁之形,點畫分佈又極均勻,但是體勢並不板滯。這除了在總體上採用橫畫向上角傾斜、立勢也多峻拔右上之角,使字具有超拔俊逸的氣度外,與書家善於在整齊中求變化、於平正處追險絕是分不開的。

《等慈寺碑》從總體上看,是以講求平正為主,不以追求險絕見長,然而在部分字中,也充分表現出了書家善於“於平正之中見險絕”的本事。

等慈寺碑用筆特點

《等慈寺碑》最為突出的用筆特點是:出之自然,靈活生動。所謂出之自然,是指點畫形態沒有任何故意造作的痕跡而又準確無誤。每一個點畫的起筆、運行和收結,都顯得非常輕鬆自然,既無心手相違的生澀,又無刻意求工的矜持,全是書家諳於技巧又能充分發揮毛筆性能的自然流露。不論是筆鋒的藏露、轉折的方圓,還是運筆的提按、點畫的銜接,都是順勢而為、隨字而安,渾然天成。唯其如此,點畫的姿態十分活脫,富於生機,並且在結體中具有彼此呼應、相互映帶的情態。

《等慈寺碑》的用筆還有一些具體的特點,比如多用露鋒而少用藏鋒,橫折筆畫多用方筆,少用圓筆,豎勾幾乎全寫成頓折勾(即以垂露收結之勢趯筆出勾,與顏柳的方折勾判然有別),豎彎勾的勾鋒多回指字心,捺腳長而放縱,等等。初學臨習時注意到這些特徵,便能“易得其形”,為進一步追求其神韻打下基礎。


附錄:《等慈寺碑》作者簡介:顏師古(581年—645年),名籀(zhòu),字師古,隋唐以字行,故稱顏師古,雍州萬年人,生於京兆萬年(今西安),祖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唐初儒家學者,經學家、訓詁學家、歷史學家,名儒顏之推之孫、顏思魯之子。顏師古的弟弟顏勤禮是顏真卿的曾祖父。

隋文帝時,顏師古曾任安養縣尉。唐朝建立後,顏師古擔任中書舍人,專掌機密。唐太宗即位後,拜中書侍郎,封琅邪縣子。累官秘書監、弘文館學士。 貞觀十九年(645年),顏師古隨從太宗徵遼東,途中病故,年六十五,諡號戴。 顏師古少傳家業,遵循祖訓,博覽群書,學問通博,擅長於文字訓詁、聲韻、校勘之學;他還是研究《漢書》的專家,對兩漢以來的經學史也十分熟悉。有《匡謬正俗》、《漢書注》、《急就章注》及集。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冷門好碑帖01:唐顏師古《等慈寺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