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筆記」一文讀懂電交替

「心血管筆記」一文讀懂電交替

小夥伴們在臨床上,有沒有遇到討論心電圖的時候老大夫們冒出來的電交替這個詞,關於電交替你需要知道的內容,讀完這篇就夠啦。

定義:心臟電交替現象簡稱電交替(electrical alternans,是指來自同一起搏點心搏的心電圖形態和/或電壓甚至極性呈交替性變化。最早在1909年由Hearing發現,之後在1910年被著名的Thomas Lewis詳細描述,直到1948年,Kalter與Schwartz菜第一次記錄到了體表心電圖的電交替現象。

分類:根據心電圖,心房、心室除極和復極的各波段(P,PR,QRS,R-R,ST,T,U)都可能發生。比如T波電交替(TWA),QRS波電交替u波電交替等。如果出現在全部波(或段)的,那就稱為

完全性電交替。此外,也可以根據出現電交替的頻率來分類,常見的是2:1電交替,當然也可以出現任何頻率的情況。

什麼情況下會出現電交替:

引起電交替的病理生理學機制可分為如下3類,1)復極交替(ST、T、U波交替);2)傳導交替(P、PR、QRS交替);3)由於心臟擺動引起的交替。前兩者是真正的“電交替”,機制可能與異常鈣離子轉運有關。第三種則是由於心臟物理位置上的規律變動引起。根據這三種病理生理學機制,電交替可能見於如下情況:

T波電交替

心動過速

QT間期延長:可見於遺傳性長QT綜合徵;也可見於繼發性的QT間期延長,有時,T波電交替可能在尖端扭轉室速發生前出現;

電解質紊亂:T波電交替可能與電解質紊亂有關(低鉀、低鈣、低鎂都有可能);

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

其他:蛛網膜下腔出血、急性肺栓塞等;

預測、識別惡性心律失常中有意義,尤其在室性心律失常方面,以致於曾經成為電生理一個熱門研究領域。

ST段電交替:

最常見於心肌缺血:冠脈痙攣、急性心梗、運動試驗過程中、PTCA中都曾有報道。而且,由於心肌缺血出現的ST段電交替可能與室性心律失常相關。

傳導性電交替(P波、QRS波、PR間期、RR間期或這幾種的任意組合):

多數與心臟解剖結構異常有關,可見於心肌梗死、房顫、預激綜合徵等。

因心臟擺動引起的電交替:

任何心包間隙增大都可能引起,但不是所有的心包積液都存在電交替。其中需要記住的是心包壓塞,5-10%的心包壓塞病人會表現為全電交替(P、QRS與T波電交替)

臨床要點:

電交替通常在V2導聯最容易識別;

竇性心動過速+電交替高度提示存在大量心包積液。

參考文獻

Medscape: Electrical Alternans

Kalter HH, Schwartz ML. Electricalalternans. NY State J Med. 1948. 1:1164-66.

Laurita KR, Rosenbaum DS. Cellularmechanisms of arrhythmogenic cardiac alternans. Prog Biophys Mol Biol. 2008Jun-Jul. 97(2-3):332-47.

CruzFilho FE, Maia IG, Fagundes ML, et al. Electrical behavior of T-wave polarityalternans in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long QT syndrome. J Am Coll Cardiol. 2000Jul. 36(1):167-7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