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佛系青年」,扛起了中國的脊樑

“佛系生活”這一概念大熱,不去對此評判什麼,只想藉著這個熱度去介紹一個真正佛系青年的佛系生活。

民國初年,這樣一位青年在北平大街上看到一位拉黃包車的白髮老頭,載客時跌倒在路上磕破了頭,依然還要繼續拉車,甚是可憐;他憐憫這個老人,更加憐憫當時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百姓,他的憐憫讓20歲左右的梁漱溟從一個革命黨變成了佛教徒。有人說他是佛光下的儒宗,還有人稱他為最後的大儒,但他自那年起就不再吃肉,也不坐人力車了。20~23歲的三年間梁漱冥閉戶研究佛學,並被蔡元培邀請至北大擔任印度哲學講師,不可謂不是一個資深的“佛系青年”。

一百年前的“佛系青年”,扛起了中國的脊樑

梁漱溟

梁漱溟1893年出生,6歲上小學,1911年初中畢業,就此已是他的最高學歷。梁漱溟的學業生涯見證了滿清的最後的12年,在這國舊山河危的12年,這位佛系青年年少輕狂,將國之大任賦予己身。可事實總於願違,這個有擔當的青年在民國之前看到的是一副破敗景象,有自己參與的革命建立起的民國之後更甚之,敗百姓苦,民國未興百姓更苦,眼看自己所期望的世道未能實現,梁漱溟的這顆憐憫之心就成了佛。

一百年前的“佛系青年”,扛起了中國的脊樑

一顆熱血的心欲於出世。那年他這就是二十一歲吧,他對家人說想要出家,可是未能成;他的兒子後來說到他為什麼沒有出家時,有這樣一句話“既想出家,又好攬世間事物”,在這個矛盾之中,梁漱溟沉浸了數年後,還是選擇出世。

一百年前的“佛系青年”,扛起了中國的脊樑

這位佛系青年出世後,依然是佛系生活,他把那種對世人的憐憫化成了行動,無論是五四運動,還是民國期間的鄉村建設,亦或是抗日和戰後和平統一,他通通是站在最前沿的行動派,在他的字典裡沒有都行、湊合,混跡於幾個大時代總是執著得像一個熱血青年,幾乎沒有能夠壓倒他的東西,就算在那個人人自危的批判年代,處在身心壓迫的境地依然可以守護心中的寧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