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三千年》導讀-28-(3)腓特烈二世

第三節腓特烈二世:世界的奇才,《啟示錄》中的野獸

這兩節我個人的感覺寫的不是很清晰,沒有交待腓特烈二世這位歐洲“第一流人才”(來自尼采)的傳奇,反倒是講了不少末梢細節。五百多年後的普魯士也有一位著名的“腓特烈二世”,那是後話。

腓特烈二世的祖父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紅鬍子巴巴羅薩”,父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前面都有講過)。母親是西西里諾曼國王的女繼承人康絲坦斯,42歲時才生的腓特烈(這在當時幾乎難以置信)。腓特烈二世並不是在亨利六世死後就繼承了王位。而是經歷過一個不算幸福,曲折複雜的童年。

亨利六世在世時,與羅馬教廷經常對著幹,依靠武力獲得神羅皇帝的加冕(不去羅馬加冕的話,只能叫德意志皇帝)。

臨死前向教皇服軟,用西西里做為教皇封地的條件,請託教皇照顧他的妻兒,當時小腓特烈只有3歲。4歲時,母親也去世了。

腓特烈從小生活在西西里島上(巴勒莫),剛過去的四百年間經歷了阿拉伯人、拜占庭人、諾曼人的統治,所以是個多元文化的聚集地。腓特烈對阿拉伯文化非常有興趣,所以書中說他比任何一個歐洲君主都更加黎凡特化。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教皇相當於他的養父,當然是為了培養一個日後聽命於教廷的皇帝。不過腓特烈的身世,讓他的信仰不那麼虔誠,他甚至說過,摩西、耶穌和穆罕默德都是騙子。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28-(3)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像,位於那不勒斯皇宮,暫借於網絡)

腓特烈18歲時,教皇和德意志諸侯廢了不聽話的皇帝奧托四世,腓特烈加冕德意志國王(當然還是西西里國王),22歲時加冕為神羅皇帝(包含德國和南意大利等地)。腓特烈加冕後,並不像當初教皇想象的那樣聽話,因為他根本就沒有虔誠的信仰。但教皇死了好幾個,不停地更換,與腓特烈的關係也是時好時壞。他多次承諾東征,但又多次爽約,教皇時不常的就要絕罰他。

回到本節開頭,1225年,腓特烈在布林迪西(意大利南部,靴子跟那地方,腓特烈身為德國皇帝,但喜歡在意大利)娶了耶路撒冷女王約朗德(父親是布里埃納的約翰,見上節),這樣,腓特烈也成了耶路撒冷名義上的國王。之前教皇曾安排與比他大十歲的匈牙利國王遺孀(西班牙阿拉貢公主,也叫康絲坦斯)結婚,後來死了(育有一子,後來的亨利七世,因叛亂被囚死)。

本來在娶了耶路撒冷女王后應該出發的,但腓特烈可能以約翰國王不喜歡他為由,這次又沒成行。1227年,腓特烈終於從布林迪西起航了(前面沒有解釋為什麼後來的十字軍都從海上走,主要是為了避免陸路的突厥人的襲擊)。但在途中卻因瘟疫無奈返航,但教皇已經對他不信任,認為他又是故意拖延(第四、第五次都沒兌現),於是對他處以絕罰,其實這次腓特烈是真的病的不輕。

1228年,腓特烈終於踏上了他的東征,即第六次十字軍東征。但教皇還是不幹,因為被絕罰的皇帝是沒有資格帶領十字軍的。因此教皇又追加了處罰,並派使者前往耶路撒冷宣佈處罰令。基督徒是不能服從於被絕罰(開除教籍)的國王或皇帝的。

由於有教皇的絕罰令,腓特烈的手下只有跟隨他的少數條頓騎士團了,耶路撒冷的十字軍與另外兩個騎士團都不與他合作。而穆斯林方面,蘇丹卡米勒(薩法丁的兒子,薩拉丁的侄子)也因與弟弟及侄子們的爭鬥無力再戰,即書中所說的“皇帝和蘇丹都太過弱小”,所以雙方只有談判了。

由於腓特烈對阿拉伯文化的瞭解,以及熟練的阿拉伯語,腓特烈與卡米勒的談判進展順利,雙方互贈禮物及美女。1229年2月,達成了一個為期十年的和平協議,對基督教心存好感的卡米勒將耶路撒冷、伯利恆(耶穌出生)還有拿撒勒(耶穌成長)以及三地通往海邊的走廊通道割讓給基督徒,在耶路撒冷,穆斯林則還保有聖殿山(兩座清真寺),耶路撒冷城依然為不設防城市。當然,還是沒猶太人什麼事。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28-(3)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與卡米勒,源於網絡)

這樣的“和平協定”在當時的背景下,可謂是“大膽”。基督世界和伊斯蘭世界都不滿意和難以接受,都指責和平簽訂者是與敵人妥協。但這樣不流血的和平協定放在今天的話,一定是受到全世界歡迎的。所以對待歷史一定不能站在後人的立場上妄議。

3月17日,腓特烈得到了耶路撒冷城的鑰匙。

在耶路撒冷,大主教不讓腓特烈訪問聖城,聖殿騎士團指責腓特烈沒能奪回聖殿山(騎士團的大本營)。敘利亞的東正教徒也高興不起來。城裡的好多穆斯林也都離開了。

但沒人能撼動腓特烈的強大地位,他要在聖墓大教堂舉行耶路撒冷國王的加冕禮。

至於為什麼說腓特烈是新約《啟示錄》中的野獸,我也不太理解,也許是指他回到西西里後對他的敵人的一些殘暴的行為(本書中並沒有提及),他甚至僱傭阿拉伯軍來打擊他的基督徒敵人,有人說西西里島上的埃特納火山就是腓特烈下地獄的入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