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欲望都市》:真愛不是聖杯,未必會讓你變更好

很多年以後,《慾望都市》並沒有成為名垂青史的偉大電視劇。它有太多愛、太多性、太多情緒化和刻薄話,太多階層、金錢和燈紅酒綠,太多欲望。因此男性觀眾往往不喜,他們還沒準備好愛上如此強勢的女性。女性觀眾的慾望被喚醒,又羞於承認四位女主角的缺點自己亦有。更何況,四位曼哈頓職業女性擁有的亮麗、獨立和自由,在現實中能與之比肩的女性寥寥無幾。

1998年開播的《慾望都市》嚴格遵循初創時的結構,以性愛專欄作家Carrie Bradshaw(Sarah Jessica Parker飾)的獨白串聯劇情,每集長度在半小時左右,分兩重兩輕四條劇情線。重的線索將延續至下集,最長的莫過於Carrie和Mr. Big(Chris Noth飾)持續全劇的情感線。輕的線索通常追隨某一位女主的短暫情事,蜻蜓點水蝴蝶飛的節奏調節這部浪漫輕喜劇的節奏。

想当年|《欲望都市》:真爱不是圣杯,未必会让你变更好

對大部分觀眾來說,《慾望都市》像許多情感類劇集,描繪了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世界。這個世界很狹小,侷限於小小一方曼哈頓島嶼。四位女主冬夜坐渡輪回家,亦不禁感慨自己的所有活動竟然都發生在這裡,所有的前男友們也居住於此,抬頭不見低頭見。

她們是白人女性中的精英,思想偏自由主義和女權主義。這個概念不偏狹,從最離經叛道的Samantha(Kim Cattrall飾)到最浪漫傳統的Charlotte(Kristin Davis飾),成長足跡都循發現自我、完善自我、取悅自我的歷程。這是政治之外自由主義和女權主義的本源。

1998-2004年,這四位既在金字塔尖,又如井底之蛙般的女性,以超級堅韌的毅力尋找真愛。她們的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甚至有了堂吉訶德的影子。但是從結果來說,有多少次她們只是在原地盤旋,徒勞無功。

想当年|《欲望都市》:真爱不是圣杯,未必会让你变更好

她們的情事,卻為無數女性觀眾提供了啟蒙教育。性方面,即使當年的美國亦沒有開放到可以像她們一樣在公共場合大聲談論性愛。四位女士如飲水般的自然態度打破社會禁忌,讓自然的事迴歸自然的狀態。

它對性愛的表現倒也不是完全開放,百無禁忌。有一集Carrie撞見Samantha和快遞小哥偷歡,大驚失色,引出Samantha的著名臺詞:“只要我還能呼吸和屈膝,我就會穿我想穿的衣服,做我想做的事。”

Samantha的態度頂天立地,情節的推進更加精彩。不久Samantha自己撞見兩位同志友人的性愛場面,第一反應便是和Carrie一樣目瞪口呆。將心比心,她與Carrie和解,明白了當時慌不擇路的Carrie眼中不是鄙視,只是震驚。

比起性,愛是《慾望都市》更重要的主題。在“尋找真愛”的過程中,三位女主角(Samantha除外)不經意地經歷了成長。追求性愛的歡愉,不願被愛情束縛的Samantha,也身不由己地飽嘗了兩段貨真價實的愛情,拓寬了人生的維度。

《慾望都市》用一段段小品或長歌般的情事,探討了萬花筒般錯綜的真愛話題。無論四位女主角和女性觀眾如何地天南海北,她們一定能在這些情事中找到自身經歷的印證。

很多曾在少年時期追劇的觀眾,成年後仍一刷再刷此劇。他們尋找共鳴,也求勵志。女主角們無論如何灰心都不會被打敗的強韌,在她們的孤獨、逐漸年長和對終老一生無所愛的恐懼襯托下更令人振奮。

旁白Carrie在每集都會提出一個問題,可以視作真愛母題的無數個分身。她和夥伴們自問、自答、自證,答案開放。沒有一個問題有正確答案,編劇總會以反省地態度耐心展示每種可能性。可惜真實的人生很難像這樣把不同岔路都行一遍,這也正是四位女主角最令人羨慕之處。

她們探索、冒險,相親相愛,在曼哈頓用友誼構建一座安全島,戰敗歸來時仍可以互相安慰。惶恐時她們說服自己相信,真愛或許不是與男人的愛情,而是朝夕浸潤其間的友誼。

與《老友記》中的六人友誼相比,她們的友誼更少小孩般的天真和玩樂精神,更多成人世界裡戰友式的現實和堅固。沒有彼此的話,這四位女士不可能在各自的情愛探索中走那麼遠,那麼久。

但《慾望都市》真的是一部浪漫“喜”劇嗎?唯一的母題真愛,編劇卻沒有把它描繪成光華璀璨的聖盃。追逐真愛的過程,並不一定會讓人變得更好。

想当年|《欲望都市》:真爱不是圣杯,未必会让你变更好

最明顯的例子是女主角Carrie,四人中女性觀眾或許最討厭的角色。她作,以自我為中心,堅持向別人道歉只是出於良心安寧的需求,不顧此舉是對他人的再次傷害。她不優雅,慣於在男性面前賣弄風情,更刻薄的評論認為她在男人面前根本無法好好站立,尊嚴行事。她對奢侈品沒有抵抗力,對未來沒有規劃,物質欲和對男性關注的渴望遠遠強於其他三位夥伴。作為在紐約立足的小城青年,金錢和階級在她的關鍵性戀愛中佔據重要位置(Charlotte曾經也是)。她還軟弱又糊塗,和Big的關係中屢屢自欺欺人,傷人害己,優柔寡斷,讓人不忍卒看。

Carrie也是四人中對“真愛”的追求最執著、最浪漫的一個。在這個過程中,她從快樂無憂的城市探索者,逐漸變得患得患失,愁雲障目,容易抓狂,愈發看不清“真愛”究竟為何物。

浪漫輕喜劇的性質決定了電視劇版《慾望都市》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一板一眼的Miranda懂得了更大的愛;一門心思想在相夫教子和優越階層中找到歸屬的Charlotte,在不斷的挫敗中瞭解婚姻和生活;對狂熱、自私、讓人喪失自我的愛情抱有執念的Carrie,在與Big不平等的愛情中終於得勝一局。而最愛自己也最懂得愛別人的強人Samantha,明白了兩性關係中的依戀、排他和脆弱是使它完整的必要途徑。熱愛自由如她,也開始接受愛情裡讓人軟弱之處。

結局滿足了觀眾心理,但它太平庸。如果四個人至劇終都未覓得“歸宿”,她們會變成Carrie在張皇失措中遇見的餐廳老太嗎?這位獨自用餐的老太太告訴Carrie,原以為失去真愛後總會遇見新的,誰知運氣不再眷顧,直至步入吃抗抑鬱藥獨自過活的老年。

保持這樣的開放性,讓“我活過,我記憶”本身的意義不被圓滿的結局湮滅,它會更好一點。

想当年|《欲望都市》:真爱不是圣杯,未必会让你变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