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臨死的前5天,爲什麼派人厚葬大太監魏忠賢?

小小嬴政


1627年(天啟七年),明熹宗朱由校臨死前叮囑即將繼位的弟弟朱由檢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弟弟朱由檢卻沒有放在心上。

魏忠賢結黨營私,貪權納賄,虐殺異己,可稱明朝一場浩大的內亂,但是魏忠賢有手腕,敢擔當,能夠排除黨爭的干擾,使朝廷機器能夠正常運轉,是個“理政強人”。

崇禎即位不到一年,剷除了魏忠賢的黨羽,一紙詔書將魏忠賢貶去安徽鳳陽守陵;魏忠賢在今河北阜城的旅館中自縊而亡,崇禎又下令對他分屍;其閹黨260多人或處死,或流放,或終身監禁…

1644年(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兵包圍京師,京城危在旦夕。上吊前幾天,太監曹化淳痛哭著和他說了一句話:“使忠賢在,國事必不至此!”也使他想起哥哥朱由校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這句話,心起波瀾,思緒紛飛…

崇禎剷除魏忠賢黨羽,是他一生引以為傲的政績。但魏忠賢死了之後,十幾年來國事仍然糜爛,一天天走下坡路,天下沒有太平,萬民沒有樂業,明朝沒有富裕強大。

兵部尚書楊嗣昌曾主張對清朝議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鎮壓農民軍,未嘗不是一招。然而不慎洩密,朝野沸騰,君子們“大義凜然”,說什麼也不能跟夷狄議和,切莫丟祖宗的臉…

崇禎曾考慮遷都南京,暫避李自成的兵鋒,這是不得已而為之,也遭到大臣們的反對,支持南遷與反對南遷的吵作一團,朝廷上終日空發議論,什麼事也沒幹成…

他反覆問自己:真的錯殺了魏忠賢?

崇禎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重新評價魏忠賢,肯定有他的私情,也許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的清醒和果斷,在維護大局的關鍵問題上很有作為,比起身邊飽食終日庸庸碌碌的大臣們好到哪裡去了。如果魏忠賢在,雖無法扭轉積重難返國勢日衰的大趨勢,但也不至於在短時間內讓大明迅即覆滅。

崇禎只好坐在紫禁城,寫下“諸臣誤國”4個字,等著李闖王殺來…

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當崇禎聽到曹化淳說的話,也許他終於領會了哥哥朱由校臨終囑咐的深刻含意,也許他幡然醒悟,但已精神崩潰,無力迴天。

崇禎上吊前5天,懷著極為複雜的心情,命人秘密地將魏忠賢的遺骸厚葬於香山碧雲寺,也許是他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評估,也許是他這個窩窩囊囊皇帝的最後懺悔。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天寧閣


崇禎帝朱由檢當年繼位之前,在兄長天啟皇帝榻前,朱由校對朱由檢道:“魏忠賢是個非常有才能的人,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當時的朱由檢唯唯諾諾答應了朱由校,然而登基後不到一年,朱由檢誅殺魏忠賢與一眾閹黨,並將之視作自己最大功績之一。


然而多年過去,明朝的江山並沒有因為魏忠賢被剷除而得到任何的改善,反而明末激烈的黨爭愈演愈烈,明朝國力江河日下。

魏忠賢雖然結黨營私,排除異己,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魏忠賢是個非常有能力的人。明朝後期朋黨之爭不斷,魏忠賢的閹黨勢力卻仍舊能排除干擾迅速有效行事,相對於自命清高的東林黨勢力,魏忠賢要實用得多。

崇禎十七年,闖王李自成的大軍即將兵臨城下,明帝國的江山岌岌可危。朱由檢兢兢業業勤政十多年,仍舊無法挽回明王朝的命運,其心腹司禮監掌印太監曹化淳道:“使忠賢在,國事必不至此。”

崇禎帝越想心中越慌亂,覺得是自己一時衝動錯殺了魏忠賢。派人收斂魏忠賢的屍骨厚葬,也是崇禎帝在明帝國分崩離析之前的無奈之舉,以求心安罷了。


澹奕


明思宗朱由檢,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悲情的末代帝王。

他是歷史上少有勤儉自律的皇帝,但嚴重的性格缺陷,也讓他的諸多為大明續命的努力付之東流。

崇禎皇帝16歲登基,當時的大明,正值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前夕,文官集團的勢力已經足以和皇帝抗衡,而崇禎上臺的第一件事,便是除卻魏忠賢一黨。

朱由檢天啟七年登基,剛剛登基,便撤去魏忠賢內外一切職務,發配鳳陽祖陵,途中又發出逮捕令,魏忠賢萬念俱灰,上吊自盡,朝內閹黨被大規模清算。

大明朝的帝王、宦官、文官集團就此打破,文官集團的勢力進一步擴大,其內部的黨爭更是愈演愈烈。

公元1644年,崇禎在準備去景山上吊自盡的時候,卻做出了一件讓人驚詫的事情:厚葬魏忠賢。

臨死前還要給自己打個耳光,究竟為何?

源自一個太監的一聲哀嘆。

曹化淳,是崇禎朝最受崇禎信任的宦官,朝堂的文臣開始爭相請假,為自己的後事謀劃,皇帝的政令被限制在紅牆之內,曹化淳看到這四面楚歌的場景,說了一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如果擱在以往,崇禎皇帝聽到了這話一定會斬了曹化淳。但此時的他,對於文臣集團已經失望透頂。

回想起來,似乎魏忠賢的閹黨,要比東林黨這幫人更能幹,更務實。

東林黨復出後,取消工商業者的稅收,還借剷除魏忠賢的時機,取消了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

是,你東林黨是以天下百姓生活為己任,但你們卻忘了,國家的運轉是需要稅收的!更何況,你東林黨取消的都是些什麼?老百姓的稅收也不見你取消啊。

於是這些稅收沒有了,讓大明朝財政出現危機,只能向普通百姓加稅。

官逼民反,始作俑者,東林黨也!

明亡亡於流寇,歸根結底,亡於東林黨!

所以,我想崇禎想到這些,厚葬魏忠賢也就不奇怪了。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魏忠賢雖然可惡,但是確實平衡東林黨力量的關鍵一環,在明朝的朝政之中,東西廠的設立無疑是非常高明的。這種存在的模式使得兩股力量始終平衡,就算魏忠賢再怎麼不堪,他也無法做到真正的把持朝政,因為他的對手始終都存在。明熹宗多年來不管朝政,但是一切都沒有亂套,就是這種模式的存在。

在明熹宗傳位給崇禎的時候,就告誡他不能輕易的去動魏忠賢,因為魏忠賢當時要的不過是權勢,雖然結黨營私,但是不至於可以威脅到大明的江山。相反魏忠賢的存在,使得明朝朝政可以始終平衡運轉。而且不少學者認為魏忠賢多少是幹了點實事的,不像那一群只會講大道理的官員。

並且崇禎沒有認識到當時明朝腐敗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至此關頭其實更應該選擇用魏忠賢,因為魏忠賢是唯一可以解決腐敗問題的,當然這種解決是有代價的。就好比清朝末年,腐敗問題為什麼一直摧毀不了清政府,原因就是有當時一個重要人物的存在,他就是李鴻章,一個將漢人大臣同清廷栓在一起的人物。

崇禎終究還是太年輕,就好比“棟樑拆”,崇禎還沒有把棟樑的位置確立,就急忙把搭起這個架子的一端給去掉,最後這個整體就一邊到了。崇禎在國破之際,也終於明白了當年明熹宗為何說下如此遺囑,所以帶著愧疚的心,或者帶著對那一群只會講大道理的文官的不滿,重新厚葬了魏忠賢,崇禎無疑是個悲劇人物,幾乎所有可能都被他親手給結束了。


小司馬遷論史


崇禎上吊前五天下令厚葬魏忠賢,說明17年前被賜死時是“薄葬”了。弄死了一個太監,對皇帝來說就象踩死一隻螞蟻一般,何故17年後如此?魏忠賢的屍骨可能風化了或被野狗啃咬下肚了,都找不全了,拿什麼厚葬?

第一,皇上通過這個舉動,是一種象徵意義,是在渲洩一種自我情緒,是在平衡一種自我心理,是在昭示一種自我愧疚。

崇禎這一動作,可解讀的內容太複雜太疊加了,既是做給自己的,也是做給別人的。要說忠誠度與智商力,跟了自己33年的太監王承恩,不亞於魏忠賢。有人說崇禎之所以亡國,是殺了魏忠賢之故。簡直能胡諂,即使魏忠賢執掌內庭還是九千九百九十九歲,明朝照樣滅亡,這是天數,也是氣數。

第二,是對兄長天啟皇帝的一種愧疚之情的另類補償。是一種追悔,悔不當初。

通過17年的天懸地轉變幻無常與物是人物,崇禎面對李自成的“百萬”大軍——大順軍即將圍攻京城。危難思能臣,可能,他最有可能是想起了自己的哥哥朱由校,天啟皇帝死後是兄終弟及,在臨終前特別交待弟弟朱由檢:要善待魏廠公!可是17歲的崇禎年青氣盛,沒聽懂兄長的話中之話、言外之言,沒幾天三下五除二收拾了魏忠賢閹黨勢力,先將魏忠賢發配南京守孝陵,中途賜死,屍骨棄於破廟之外。之後又平反重用東林黨人,國家如此不堪,假如當時聽了兄長的話,留任魏忠賢,可能會……人在無望之時,總會追悔,總會假設,總會反思。

第三,崇禎是在自我原寡與自我慰藉。私心太重之人往往如此。

現在,國破家亡之際,崇禎自然領悟到兄長朱由校——一生幹木匠活卻把朝政治理得井然有條。而自己拼了命地幹活,我拿青春賭明天,僅罪己詔都下了8份,向天下臣民謝罪意誠,可還是愧對朱氏祖先,江山飄搖欲墜,自己到了地底下,怎面對祖宗朱元璋?如何向兄長交待?於是乎,惺惺相惜的感慨油然而生,愧對列祖的情愫沛然而發,恨不當初的追悔躍然心頭——只有,用厚葬魏忠賢,聊以寄託對兄長的愧疚之情,也是短暫的自我原寡與自我慰藉,僅此而已。



圓夢人A


感謝邀請,無常的小跟班,讓你簡單通俗的瞭解問題。

1,大家都熟悉直接導致大明王朝的滅亡,除了天災就是人禍,說起人禍就離不開東林黨。

2,大明王朝傳到崇禎皇帝手裡時,已經滿目瘡痍。崇禎皇帝是想做一個有為之君。奈何自己的能力不是很強,沒有秦皇漢武的手段,再加上沒有真正能輔佐之人。折騰了十幾年,隨著李自成打進北京城,大明朝也就滅亡了。

3,說起東林黨,就不可不提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大明朝一直存在文官集團就有尾大不掉之勢。皇帝為了制衡文官集團就培養宦官集團。這樣相互掣肘,監督,制衡,才能保證國家機器正常的運轉。

4,閹黨和東林黨終究是有區別的,閹黨們終究皇帝的奴才。(既得利益這不管誰做皇帝,他們依然是得利者,)崇禎皇帝一上臺就稀裡糊塗的把制衡東林黨的魏忠賢給幹掉了。

5,東林黨沒有了閹黨的制約。使政局平衡發生變化。崇禎皇帝對文官集團失控了,導致文官集團裹挾朝廷,尾大不掉,十多年來除了打嘴仗什麼事情都幹不了。這樣做也不行,那樣做也不行,行政效率極其緩慢,崇禎皇帝幹掉魏忠賢以後才發現政治平衡這個道理。

6,樓主所問的為什麼會給魏忠賢進行厚葬。因為崇禎皇帝恨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那自然就懷念能制衡他們的魏忠賢。下令給魏忠賢厚葬,這乃人之常情。

7,東林黨部分是江南士族利益代表,所培養的利益代言人,黨同伐異,表面兩袖清風,滿嘴的仁義道德,私下奢靡享樂,貪汙腐敗。

8,明朝滅亡有三大原因。一,朱元璋後代太多了,佔有國家大量土地,而且只吃飯不幹活,導致國家財政負擔太重。二,文官利益集團勾相互結不納稅,財政缺錢,日常運轉困難,老百姓賦稅太重。三,時運不濟遇到天災小冰河時期。

9,最諷刺李自成在北京府庫搜刮10萬銀子,所謂清流們給李自成貢獻了7000萬銀子。相當於朝廷10年稅收,可見東林黨都是一群什麼玩意!


無常的小跟班


崇禎16歲登基執政時,整個明朝就已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病入膏肓了。崇禎在位的17年,儘管勤勉敬業,全力與明末文官集團抗爭,但是終未逃過國破自縊的悲慘結局。

然而,崇禎皇帝在臨死前5天,做了一件令人驚訝詫異之事,命人厚葬魏忠賢。將死之人,為何有這樣反常的舉動呢?反映出他當時怎樣的思想和心境呢?

一是對當初的追悔。大家知道,當初崇禎在天啟七年繼位登基之後,就開始對皇兄最信任重用的大太監魏忠賢下手了。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扳倒了魏忠賢,叫他到鳳陽祖陵為皇兄守陵,之後又下令抓捕魏忠賢即刻押送回京,魏忠賢得知,萬念俱灰。次日凌晨,上吊自殺。此後開始討伐閹黨,大規模清算亂政太監。

17年後的今天,崇禎已是外有圍兵,內無良臣的光桿皇帝,在聽了隨從太監曹化淳說的“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勾起他當初除掉魏忠賢的追悔。魏忠賢畢竟比東林黨人那幫人更能幹、更有用。也許此時想起了皇兄臨終對他講的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那番話。

二是對能臣的渴望。崇禎臨終之前寫下“諸臣誤國”,“文臣人人可殺”,這也許是他17年執政的深刻體會,這時他可能更加領悟皇兄臨死前讓他重用魏忠賢的深意。

朱由校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如此高的評價絕不會是信口一說,是他多年從政對魏忠賢的評價,更重要的是他更瞭解魏忠賢在處理重大問題上的清醒和果斷,特別是在維護大局、知人用人、獎罰分明等關鍵問題上的突出表現。

魏忠賢確實是個理政強人,勇責任敢擔當有手段,能夠力排眾議,能讓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文官們把嘴閉上,使國家機器高效運轉,而不至於成天在爭議扯皮中度日,說到底能幹事、能幹成事。國破思良將。現在國家瀕臨滅亡之際,崇禎一定感嘆,魏忠賢式的能臣良將在哪裡?

三是對文臣的鄙視。崇禎執政的17年,用的清一色東林黨人,現在要國家將亡,他對東林黨人失望痛恨至極。他所用的東林黨除了人品高潔,自命清高,高談闊論,互相攻擊以外,並沒有其他本事,他們永遠對別人的辦法說三道四,橫加指責,自己卻又一籌莫展,有例為證。

比如,楊嗣昌為解決難以同時應付的內憂外患問題,提出先與滿清議和以贏得時間,集中精力解決內患。應該說這是解決困局的一個不錯的舉措。然而文官知道後,個個大義凜然,聲稱議和就是丟祖宗的臉!最終導致先安內再攘外的計劃無法實施,徹底陷入內外交困的被動局面。

還有在北京城破一個月前,崇禎曾考慮遷都南京,避免被李闖部隊包了餃子,這也不失為一個不得已的正確辦法,然而這幫文官支持的與反對的爭吵不休,莫衷一是。崇禎也舉棋不定,呆在紫禁城坐等李闖王來包圍。

東林黨就是一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攪屎棍子。崇禎死前哀嘆:“文臣皆可殺”,“此皆文臣誤我”。 此時,他更加鄙視這幫文臣,想起了魏忠賢。一定追悔不該不聽皇兄的話而幹掉魏忠賢,不該唯獨重用的東林黨。

17年的掙扎仍未逃出亡國的命運,如果魏忠賢不死,也許明朝不會這麼快滅亡。他懷念魏忠賢,痛恨東林黨,思慕能臣良將!但什麼都晚了,能做的只有厚葬魏忠賢了。


下午歷史茶


這是淒涼悲傷的故事。

大明朝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應該再找不出第二個皇帝如崇禎這般不要命的勤政,希望能將自家天下治理的國泰民安了吧。哥哥明熹宗朱由校彌留之際,把江山交給崇禎朱由檢時,就曾經告誡自己的弟弟朱由檢: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當時朱由檢一定會小心聽著,但心裡實在不能認同。“魏忠賢擅竊國柄,奸盜內帑,誣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些才是朱由檢要說的話。

於是,崇禎即位第一件事就是要辦了魏忠賢!他成功了,萬眾歡呼,崇禎內心也覺得看到了大明覆興的曙光。於是東林黨人又重新大模大樣走上朝堂,天天說著絕對正確但卻與當時亂世毫無用處的大道理。崇禎又重新啟用了一批太監,來平衡這種勢力。

明朝大概從“存心不良”的設置“東西廠”開始,就免不了個個皇帝都會跟太監們,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崇禎也勤勉,每個明主做的事我都做了,為什麼還天災四起,六下“罪己詔”也無用;起義不斷;吃著俸祿的大臣們又毫無建樹呢?

在紫禁城被李自成包圍之前,他跟這群天天講聖人談治國的大臣們商量,遷都南京,以避其貨。這在南北宋是有先例的,未必不可能。這群人陳述著如南遷有三利三弊,死守也有三利三弊,然後分成兩撥開始吵架。崇禎厭煩了,這事一耽擱,就沒有出路了。


國破前五天,心腹太監曹化淳痛哭著和他說:“使忠賢在,國事必不至此!”史書記載: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墓址選在魏忠賢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雲寺。

崇禎大概是想起了:哥哥做了一輩子木匠,還能牢牢把控政權,都是用了魏忠賢的緣故吧。雖然魏忠賢罪不容誅,但他很能幹,很忠心。他雖然結黨營私,排除異己,但有他在,好歹有人辦實事。至少在朋黨之爭裡,他能牢牢保證國家機器的運轉。那些相互攻擊,自命清高,又一文不肯捐出救國的東林黨人,一定會被魏忠賢掘地三尺,找出銀子來,繼續養著軍隊的。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飲酒長嘆:“苦我民爾!”崇禎安排好太子去向,給大明留下最後的血脈之後,逼死皇后、貴妃、懿安張皇后,數位妃嬪,砍掉長平公主雙臂,一劍刺死六歲的昭仁公主。自己帶著十餘名太監往外跑,奈何所有門都被緊閉不納不開,守軍俱散。

崇禎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崇禎帝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然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


寫崇禎總會覺得很淒涼,他好像絕立於一塊孤石之上,四顧茫茫。他大喊一聲:“還有誰?”永遠都沒有人應答。絕世孤獨,莫過於此。

我是專注歷史原創的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如是史社


假的。

這故事裡的重要配角太監已經退休,不在崇禎身邊。

你們被網文騙了,崇禎朝的特務活動並不比其它皇帝少,只是沒有魏忠賢這麼有名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