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来袭,国家危机时刻,他忽悠皇帝战战兢兢来到前线

公元1004年9月,大宋朝风声鹤唳,契丹二十万大军来犯。

契丹人考证自己祖先可上追到黄帝时代,有文献记载的是汉朝的匈奴人分裂后,其中的一支人马成了后来的契丹人。平常他们在中国东北生活,有说在大兴安岭一带崛起,后来唐朝时他们在辽河上游成了气候。当唐朝衰落以后,契丹人终于立国,占据了北方地区,称为辽国。

敌人来袭,国家危机时刻,他忽悠皇帝战战兢兢来到前线

契丹人很善于骑射,这是一种天生的素质,是马背文化基因决定的。平常时他们牧羊放马,战时纵马射箭,非常了得。可是辽国很多生活用品不能自己制造,绝大部分要依靠与中原人交易获得,有时还要侵略掠夺。

得知辽国入侵,宋真宗看着边关战报,心中大惊。辽国人狠辣,皇帝外加皇太后都过来抢劫,还要脸不?

从辽国的幽州到北宋的京都汴京,辽国几乎是马不停蹄杀过来,宋朝的各地守军一触即溃,这怎么抵挡?

朝中一番商议,出现了两种不同声音。一派是以王钦若为首的“迁都派”,主张避开辽国的锋芒,把首都迁往四川成都。

另一派是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当时就对宋真宗说:为陛下出此迁都下策的,应该杀头。

宋真宗转头看了看一旁一脸羞涩的王钦若,然后焦虑地说:那要怎样才能解困?

寇准慷慨激昂地说:陛下是大宋都神圣的皇帝,如果能亲身与敌作战,到达前线一定会打击敌人嚣张气,让敌人感到意外才有取胜机会;否则,我们退让到边远地区,那么大宋的人心就散了,国家危急……

心中犹豫的宋真宗左思右想,自己虽然没有太祖赵匡胤的武勇,但打仗也要给大宋军民鼓劲,就是上前线当个吹鼓手或许也不错。

敌人来袭,国家危机时刻,他忽悠皇帝战战兢兢来到前线

在一番劝解之下,宋真宗消除了心中的畏辽情节,壮起胆来踏上前线征程。这一路行来,前方不断传来坏消息,在“迁都派”的吹风下宋真宗又动摇了,想往回走。

寇准找来了殿前都指挥使高琼说:太尉承蒙国家厚恩,今日打算有所报答吗?

高琼自然知道这虑寇准却是个能人。先帝宋太宗时,寇准就很有名气,他曾经扯住太宗赵光义的衣角,不停地劝谏,愣是说服了宋太宗,后来还夸赞寇准就像唐朝的魏征,刚直正气。赵光义还奖励寇准一条犀牛腰带,与他自己身上的腰带同款,大宋只有两条。

高琼看了一眼寇准身上的腰带说:我是军人,愿以死殉国。

于是,寇准和高琼开始组团忽悠宋真宗,寇准对宋真宗说:现在危机时刻,只能奋勇向前,决不能后撤一步。进则军民士气倍增,退一步就军心崩溃。不信你问高将军。

宋真宗转头看高琼,高琼说:寇大人说的是实话。京师是前线将士的心脏,父母家人不少在汴京,谁愿意抛下爹娘逃跑呢……

在一番劝解加忽悠之下,宋真宗消除了心中的畏辽情节,壮起胆来踏上前线征程。

当宋真宗天子旌旗飘进前线澶州北城时,城中大宋军民上下轰动了,皆口呼万岁,士气空前高涨。

当辽国先锋官萧挞览在澶州城下叫阵时,宋将李继隆果断命人张开大宋超级大杀器床子弩,一箭将萧挞览射穿,摔死于马下……

惊慌的辽军,这才发现宋军已经大变样,从病猫变成了恶虎。

敌人来袭,国家危机时刻,他忽悠皇帝战战兢兢来到前线

而在辽军后背,无数的大宋民兵被暗中武装起来,在寇准授意下围杀后方局部辽军,劫取辽军粮草。这时辽军的主心骨萧太后非常失望,打劫来的辽军居然被大宋军民洗劫了,这仗没法打了。

厌战情绪生成后,宋辽和平协议“澶渊之盟”顺利签订,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几十年的双方争战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