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回歸本源 強實抑虛

作為服務行業,金融業應實體經濟之需而生,隨實體經濟發展而發展,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是共生共榮關係。“迴歸本源,服從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充分認識自身本分,明確自身定位,心無旁騖地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经济日报:回归本源 强实抑虚

在近日結束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了做好金融工作四個重要原則,“迴歸本源,服從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被擺在首位。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的運轉看不見摸不到,金融業似乎姓“虛”;但作為給實體經濟提供資金融通的服務業,金融業的發展建立在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金融業應該姓“實”。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這個論斷深刻揭示了金融的本質,為新形勢下做好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為服務行業,金融業應實體經濟之需而生,隨實體經濟發展而發展,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是共生共榮關係。離開了實體經濟的根基,金融業發展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偏離了服務實體經濟的軌道,金融業即使能夠取得一時的快速增長,從長期看也將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進而帶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衝擊。縱觀世界經濟史上歷次較大的國際金融危機,某種程度上都是金融業脫離實體經濟發展的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業取得了長足進展,金融體系規模快速擴張,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穩步提升。但與實體經濟發展的需求相比,金融業的服務仍存不少短板待補。

我國金融業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已產生某種背離的傾向:一方面是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頑疾難愈,另一方面是金融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利潤佔比、發展速度等與實體經濟相比,都顯得過高。

更值得警惕的是“脫實向虛”的現象:一些金融機構出於追逐高收益率和規避監管的目的,熱衷於所謂“創新”,通過層層嵌套,導致本應注入實體經濟的流動性在金融體系“空轉”或湧入房地產等金融屬性較強的領域。資金自我循環、自我膨脹,既加劇了實體經濟的困難,也吹大了資產泡沫、積累了系統性風險。

迴歸本源,就是要充分認識自身本分,明確自身定位,心無旁騖地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服務實體經濟,必須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改善間接融資結構,拓展保險市場的風險保障功能;建設普惠金融體系,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偏遠地區的金融服務,推進金融精準扶貧,鼓勵發展綠色金融;降低經營成本,清理規範中間業務環節,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這些實體經濟提出的現實課題,應該成為金融業堅持不懈探索改進的方向。

服務實體經濟,還要更加註重供給側的存量重組、增量優化、動能轉換。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需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去槓桿特別是國有企業降槓桿;加強對創新驅動發展、新舊動能轉換、促進“雙創”支撐就業等的金融支持,做好對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重大改革舉措、重大工程建設的金融服務。

迴歸本源,強實抑虛,中國經濟的航船才能行穩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