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雲七倍增速背後的關鍵詞:創新、普惠AI、行業賦能

7月24日,繼深圳、西安兩站之後,華為雲中國行2018第三站來到了北京。在北京站上,華為雲正式發佈了Multi Cloud混合雲災備解決方案,這也是國內首個涵蓋跨雲備份、跨雲容災以及雲上容災三大場景,並提供完整的公有云備份容災能力的解決方案。

而在此前的深圳、西安站上,華為雲更宣佈了EI智能體和EI智能視頻的方案的落地。不難看出,華為雲科技創新的力度和速度著實不俗。

華為雲七倍增速背後的關鍵詞:創新、普惠AI、行業賦能

不僅如此,華為雲在市場增速上同樣勢頭不減。數據顯示,截止今年上半年,華為雲收入增長超7倍,合作伙伴數量增長超45%,雲市場新增應用872個,華為雲軟件開發服務DevCloud,已在線上擁有9萬名開發者。

毫無疑問,如今的華為雲已經妥妥的成為公有云市場的重量級選手,並在成為華為一級部門之後的第一年,同樣也是雲計算競爭趨於白熱化、諸侯割據之勢趨於明顯的雲計算“下半場”的競爭中,可謂真正殺出了一條血路,其未來的贏面也正在不斷放大。

在我看來,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描述這一精彩的歷程,那就是:創新、普惠AI與行業賦能。

關鍵詞之一:創新

我們知道,華為過去三十年的發展歷程,已經證明了自己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能力,在其涉足的每個領域都成為了佼佼者。背後重要的原因是,華為堅持長期做技術的壓強投入,厚積薄發以實現突破,這是華為能夠持續成長的關鍵因素之一。

所以,儘管華為不是互聯網公司,但這並不妨礙華為雲能夠在互聯網系雲計算玩家中殺出重圍。華為雲傳承了華為深厚的技術積累,to B基因和to C的成功經驗,在政企雲化為主導的雲計算“下半場”,華為雲其實更懂玩法。

去年,華為投入了138億美元研發資金,令其成為全球研發支出最高的企業之一,僅次於亞馬遜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同時,華為將華為雲BU提升為一級部門,承諾長期投入公有云,研發投入自然不會是一個小數目。

華為雲七倍增速背後的關鍵詞:創新、普惠AI、行業賦能

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

正如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所言:“未來是水桶競爭,從芯片、硬件、軟件、解決方案,你差一塊,這水桶就沒水了。”換句話說,公有云的市場競爭拼的不是單點能力,而是全棧能力。“只有從芯片開始,實現軟件硬件結合,才能將性能做到極致。”

可以看到,華為雲基於長期在計算、存儲、網絡等領域實踐,積累了大量算法、芯片、軟硬件結合能力,讓華為雲有能力打造極致性能的雲基礎設施服務,厚積薄發。

首先,在芯片自研能力方面,如今華為雲自已經能夠覆蓋計算、存儲、網絡、安全及AI領域。通過自研芯片,華為雲進一步降低了基礎架構的成本,實現自主可控,並實現了雲上企業應用的高性能、大帶寬和低延遲。

例如,基於SDI技術,搭配華為自研最強X86服務器-Kunlun,華為雲打造出最大規格 768核,32T內存,全閃存的旗艦型裸金屬服務,是目前雲上最強大的 X86計算節點,其核心技術是通過創新的NC芯片突破標準x86 8路互聯極限,實現CPU高速互聯。

其次,基於華為強大的創新能力,華為雲還得以構建出業內首屈一指的雲服務實例。其中,最新推出的華為雲全新推出網絡增強型實例家族C3ne,基於自研網絡芯片u-nic智能網卡和evs3.0軟硬合璧客戶獲得單雲服務器千萬級PPS和40G內網帶寬,讓雲計算時代進入千萬級網絡轉發時代。

最後,強大的創新實力,更讓華為雲如今形成了全棧解決方案的實力。目前,華為雲已上線16大類超過120款雲服務,60+解決方案,從計算、存儲、網絡、安全、數據庫,到應用服務、軟件開發、EI企業智能、專屬雲,無一不融入了大量的技術創新。

由此可見,持續的科技創新,為華為雲安裝上了馬力強大的驅動引擎,也讓華為雲能夠穩中求進,厚積薄發。

關鍵詞之二:普惠AI

華為雲成功的第二個關鍵詞,就是不僅抓住了AI的風口,更選擇了一條讓AI真正落地的有效路徑。

眾所周知,在過去幾十年中,AI一直停留在實驗室中,停留在電影和人們的想象之中,與應用場景的割裂,導致AI一直不能真正產生價值。2016年,AI再度被引爆,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計算力、大數據、算法的成熟,另一個原因則是有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驗證了AI的可行性。

華為深知,AI的關鍵在於應用,把複雜的場景做簡單,打造“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人工智能平臺,才能實現“普惠AI”,讓AI真正落地。

所以這些年,華為對AI的態度很明確,就是要將AI技術場景化。2012年6月,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正式投入AI的基礎研究、算法研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識別整個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場景。

隨後,華為大量將AI技術應用於自身內部生產、物流、供應鏈。例如,通過EI,華為對自身全球供應鏈進行端到端流程優化,打通從供貨預測到物流、倉儲到報關、運輸、簽收等各個環節,實現了物流的智能化轉型,將集裝箱整體利用率提升了6%,實現了報關一次通過,並將華為的倉儲運作效率提升了10%。

再如,華為通過使用華為雲OCR服務,實現了海關報關單據自動化 ,錄入效率提升10倍,減少200+海關報關專職人員,並對報關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完成分析預測,節省千萬美金報關風控成本。

華為雲七倍增速背後的關鍵詞:創新、普惠AI、行業賦能

據華為雲EI產品部總經理賈永利介紹,多年的積累實踐和創新,如今華為雲已經能夠對外提供普惠AI兩個平臺,其中華為雲的深度學習服務,基於系統軟硬件結合方案,對分佈式訓練的調度策略、分佈式梯 度壓縮等進行深度優化後,在1000塊GPU的大規模集群中,分佈式訓練線性加速比能達到0.8。

此外,華為雲機器學習服務(MLS),則可以幫助用戶通過機器學習技術快速發現數據規律和構建預測模型,並將其部署為預測分析 解決方案。

可以說,實踐出真知,技術創新+場景化實踐,讓華為雲能夠將AI技術輸出,普惠AI。

基於此,在上個月舉行的華為雲中國行首站深圳站活動中,華為雲推出面向各行業的智能化解決方案——華為雲EI智能體。

依託華為自身30年的全產業鏈技術研發與實踐經驗,華為雲希望通過EI智能體幫助企業進行針對性的分析、決策、判斷、預測,將最新的平臺和技術推廣適用到各個行業中去,成為企業創新最堅實的底座。

賈永利表示,根據華為雲EI的典型實踐,目前華為雲對外已經能夠提供四大場景的AI落地:

一是互聯網+AI,近期華為雲推出了EI智能視頻系列服務,幫助客戶對視頻內容進行分析、內容審核、打標籤。基於華為雲EI智能視頻服務,視頻場景識別支持365種室內室外場景,Top5精度大於90%。目前,華為雲已為像中國圖庫網、一下科技等國內主流的專業服務商提供支撐。

二是家庭+AI,華為雲利用智能終端直接與華為雲連接,通過端雲協同的方式,利用圖像視覺AI能力進行視頻/圖片數據處理和持續演進的智慧家庭平臺。可以為家庭用戶提供老人看護、寶寶看護、寵物看護等服務;還可以為商鋪用戶提供客流統計、VIP識別、精準營銷、即時視頻分享等服務。

三是工業+AI,工業智能體通將複雜物理世界的海量信息和行業智慧,經過智能體的計算分析反饋作用於工業製造的全流程之中,提升製造企業生產成品率,降低企業運維成本,讓企業在商海中佔得先機,助企業提升效能。例如,華為雲目前和國內知名空壓機廠家合作,支撐實現未來工廠實現能耗降低、節能減排。

四是城市+AI,基於之前與深圳交警的成功合作,2018年4月,華為與北京市交管局合作,在北京的海淀區上地三街與上地東路交叉路口,率先開展利用AI算法實現實時在線決策、信號配時優化和時段自動劃分的試點應用。據第三方公司評估報告顯示,上地三街車流主方向(東西方向)平均延誤下降15.2%,平均車速提升15%,支路的平均延誤時間降低了10~20%。

可以看到,在華為雲推出的AI解決方案中,我們能夠明顯看到AI與行業、AI與場景的深度融合。

總的來說,AI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推動力,也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有力工具。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AI專家,也不是每家企業瞭解如何用好AI。

所以,依託具有強大計算力的公有云平臺,以及“行業+AI”的解決方案,華為雲將AI這個複雜的技術變得簡單化,讓AI普惠大眾的同時,也為自身在這個“+AI”的時代打造了獨特的競爭力。

關鍵詞之三:行業賦能

如今,以公有云為窗口,華為雲持續輸出企業創新的技術和能力。

很多年前,雲計算剛剛興起的時候,一位雲計算專家告訴我說,雲計算不是一種新的技術,而是一種新型的經濟模式。在當時,雲計算還處於早期的資源池階段,說雲計算沒有太多新的技術其實並不為過。

然而十年過去,雲計算不僅衍生出大量新的經濟模式和業務模式,雲計算技術也在不斷進化和演進。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IoT、區塊鏈等產業的興起,雲不僅成為新興技術的最佳承載者,更成為廠商技術輸出的最佳窗口。

華為雲七倍增速背後的關鍵詞:創新、普惠AI、行業賦能

華為雲是華為各項創新技術的集大成者,對於企業來說,能夠從華為雲獲得的,不僅是計算力、存儲空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各種解決方案,更是華為多年積累的技術積累和行業實踐。選擇華為雲,就像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讓業務創新有了更足的底氣。

例如,為1億+用戶,13000+款網遊提供加速服務的迅遊公司使用華為雲的C3ne雲服務器,業務轉發性能實測從300萬提升至1300萬,單機支撐用戶量從3萬提升到13萬,整體效益提升430%。

此外,中國圖庫和華為雲合作,利用AI技術提供了圖象搜索服務,做到了精準防盜。在這個案例中,攝影師或是圖庫公司並不擅長查盜技術,面對大量的盜版圖片很難維權,而華為雲AI賦予了他們新的能力,也從側面助推版權行業的健康發展。

正如鄭葉來所說,華為雲“有技術,有未來,值得信賴”,它不僅是一片智能服務的“黑土地”,也是將最新技術推廣到各個行業中去的最佳平臺,是企業創新的堅實“底座”。

綜上所述,一年時間,七倍增速,華為雲的“升空”速度好比加載了三級火箭,足以笑傲整個公有云產業。或許有人會對華為雲的高增速嗤之以鼻,因為通常來看,廠商所佔市場份額越小,增長的空間也就越大,企業市場份額越大,增長的難度也就越高,增速並不能和影響力畫上等號。

然而,這條定律並不適用於華為雲。今年4月,Gartner報告《Market Guide for Cloud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China》出爐,華為雲憑藉全棧技術能力成為Cloud IaaS的第一梯隊“Hyperscale”雲廠商。同月,在Forrester發佈的《Now Tech: Public Cloud Development Platforms In China, Q2 2018》報告中,華為雲以全面雲平臺提供商身份成功躋身大型廠商陣營。

而在近期發佈的《The Forrester Wave: Full-Stack Public Cloud Development Platforms In China, Q3 2018》報告中,華為雲更憑藉領先的技術實力和全棧產品能力、優秀的本地化服務能力和完善的生態體系進入了領導者象限。

由此可見,正所謂成功是用努力而並非希望造成的,華為雲能夠一年增速七倍,並多次獲得權威調研機構認可,同樣也並非是憑空而來。而在這背後,正是華為雲不斷進行創新,普惠AI落地和行業賦能所得到的最佳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