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那些會盟故事:周成王的岐陽大會盟

春秋戰國時期的那些會盟故事:周成王的岐陽大會盟

上一次我們說到周武王的孟津大會,那次大會確定了姬周家族的共主地位,為後來的攻滅殷商奠定堅實基礎。姬周家族顯然通過孟津大會認識到盟會的重要性,自周武王而後的很多帝王皆有盟會之事,尤其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盟會更是成為彰顯諸侯列國的國際公法,齊桓公晉文公等君主都是通過盟會取得天子和諸侯們的認可,而後成為春秋霸主的。當然,在春秋戰國時代,很多盟會都是由大國主導的戰爭聯盟,類同於近現代二戰時期的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等,都是大國分贓或開戰前的協商會,周武王的孟津大會亦是如此。

打仗不能天天打年年打,古人常常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武王建立周王朝而後,再要舉行盟會頻繁開戰,國力和人心都容易耗損。周武王駕崩後,即位的周成王會不會通過盟會來穩固政治格局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周成王當時的年齡年幼,朝中真正的執政者乃是周成王的叔父周公姬旦。事實上自周武王滅殷商而後,東方的大多數勢力尚且沒有完全臣服周王朝,殷商滅亡不久東方勢力即發生了數十國聯盟姬周家族的“三監叛亂”,極大的削弱了姬周家族在孟津大會後確立的人心。

春秋戰國時期的那些會盟故事:周成王的岐陽大會盟

周公舉國之軍力平定叛亂,並將大軍壓進東夷地區,將周人的軍力影響擴展到了更大的地區,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當時的中原乃至周圍地區的族群和部落方國,才感受到周人的威力。這即是後來周成王舉行岐陽大會盟時,不僅北方的戎狄部落來到了周人的發源之地岐陽,就連南方的楚人熊繹也準備厚禮來到了盟會上,準備跟周人建立友好同盟關係,以備發展南方勢力為用。那麼,周人會如何對待楚人熊繹呢?這場岐陽大會盟究竟為後世的春秋戰國帶來了什麼影響呢?

周人的都城在豐鎬附近,地處於相當靠近西部的地方,遠離了炎黃興盛的地區,也就是遠離了繁華富庶可稱為天下之中的中原。而東方的殷商舊族雖已國滅,但遺老無數,周公攻滅三監和東夷叛亂而後,與周成王共謀營建東都洛陽,並且新分封了親周的微子在殷商故地建立宋國,封了武王的弟弟康叔在殷商舊都之地建立衛國,周人對這來之不易的王朝非常珍視,不允許存在任何的顛覆之意,因此才有了周公提倡和周成王頒佈的分封制度,這是周朝存在八百年的核心所在,即“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在周成王時代就出現了非常有趣的格局,周人出現兩個都城,一個豐鎬,一個洛陽。而周成王極有可能並沒有將周人的核心的政治力量完全遷徙到洛陽,而只是將周公等軍中力量部署在洛陽地區,因為這個地區的周圍正是當年殷商的族群所在,更重要的是這個地區向北可抵戎狄,向東可攻東夷,而向南則可進蠻楚,正是最為重要的軍事重地。另外還有個原因,就是在《戰國策》等史書中,曾經記載過周成王在岐陽地區舉行祭祀和盟會的事情,這種重要的儀式往往在都城之中或是都城附近,豐鎬正好距離岐陽更近。

春秋戰國時期的那些會盟故事:周成王的岐陽大會盟

岐陽大會盟的時候,東方極有可能已經完全穩定,否則周人也不可能有閒心將天下諸侯召集到王城附近來開會。這樣一次大會,周成王和周公就是要想看看,天下諸侯還有多少沒有歸順的。通過這次盟會可以再次向天下炫耀周人的武力,同時更是推廣分封制度的最佳時機。那時候周人剛剛建國,更多時候信息的傳遞都要依託於戰馬和外交使臣,如果一個諸侯國一個諸侯國的去通知,顯然不可能有開一個會來得快。而且自孟津大會而後,除了對殷商的牧野之戰,周人就再也沒有與孟津大會上的聯軍首領們相會,要共同建立一種秩序,要真正成為天下共主,確立周人的統治地位,開個會當然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

《竹書紀年》載:“周成王六年,大搜於岐陽。”在這場會盟中,當年孟津大會的八百諸侯至少來了大半,或者說是全部來了也有可能。畢竟今時不同往日,此時的周成王已經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了,比之當年的周武王又要地位尊崇的多。會盟上的諸侯們按照序列班次入席並歃血為盟,共同擁護周成王為天子。

這場會盟中周成王可能向諸侯們傳達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是大家一定要共同尊奉自己為周天子,要承擔朝貢的責任。第二層是大家要共同服從周人的分封制度和政治體系,比如嫡長子繼承製很可能就是在這次盟會上被徹底確定下來。第三層就是那些不朝貢的國家或部落,將不被周天子視為兄弟友邦,就是周人會對他們發動戰爭,所謂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之名,也許就是在盟會上確定下來的。當時的周人在平定叛亂而後的影響力,很可能已經達到了巔峰。因為在這場盟會上,南方的楚人熊繹也來到了現場。

楚人熊繹是鬻熊的後人,鬻熊跟周文王有師徒的情分,也就是在周人發展的道路上,鬻熊還是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但是到周成王時代,周人雖有意願發展南方的楚人為自己的附庸,可是除了周天子外,更多的周人可能對楚人不是很看重的,尤其是楚人在南方經歷數年的耕耘,已經與南方的蠻族開始血乳交融,由於距離的因素,周人對南蠻地區不是很瞭解,而且交道也打得不多,被周人視作蠻族純屬倒黴。

春秋戰國時期的那些會盟故事:周成王的岐陽大會盟

戎狄族群跟周人自源起時代就開始交戰,從周人建國之前到建國之後,甚至到春秋戰國,戰爭都沒有徹底消停過。而東夷本來就屬於當年殷商的管轄範圍,自然更是周人的敵人。楚人距離太遠,在當時的周人看來不會對自己形成什麼破壞性的影響,也許就想當然的把楚人視作了敵人。這是東夷南蠻北狄西戎的某種可能性。所以熊繹跑到岐陽來參加會盟,就是熱臉貼了冷屁股,自然不受周人貴族高層的待見。

楚人熊鐸雖來參加盟會,沒有真正入席觀禮,而是承擔了周人祭祀的一個大任務,就是燎祭山川。說好聽點是授予重任,說難聽點就是工作人員。作為楚人部落之首領,被如此對待,熊鐸的內心當然是非常屈辱的。楚人畢竟為周人的大盟會做出了巨大貢獻,此後周成王封了熊鐸一個子爵,以鎮守南方。《史記》載:“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周人對楚人的觀點,可能此後數十年沒有改變過,周康王的時候,熊鐸又來到王城朝貢周天子,結果周康王給齊晉衛魯的國君都贈送了禮物,唯獨對楚人沒有回贈。

岐陽大會盟,為周人凝聚諸侯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周人留下了一個巨大的後患,更給數百年後的春秋戰國大劇增加了更為波瀾壯闊的可能性。楚人,在會盟中所受到的歧視,數百年後將加倍返還給周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