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为民:房企“转行”无异“找死”

近期万科召开股东大会,董事会主席郁亮一番对房地产前景黯淡的表述,让已然肃杀气氛浓厚的楼市天空,显得更加的阴霾与愁云惨雾。

当时郁亮如是说:十年后万科还是房地产公司的话,那真的是很惨。我现在在琢磨,我们各地的公司把“地产”这几个字都拿掉……云云。于是有好事者,煞有介事的指证历历:万科要抛弃房地产了!甚至不无夸张的宣称,万科也加入了“唱跌合唱团”。真的是这样吗?我看真不尽然。

房企面临“三面夹击”

首先,要注意的是郁亮后面接着说的一段话:万科未来是美好生活的服务商,未来人们提起万科,想到的应该是美好生活,而不是几栋房子。

言下之意显然是郁亮深知纯粹做房地产开发商已不符现实,毕竟从1997年房改启动迄今,中国房地产风光了20年,当前受制于政策调控及市场渐趋饱和,加之互(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使房企必需围绕房地产上中游产业进行缜密的整合、转型与跨界,创造更多的商机及利润,以确保万科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不可讳言,郁亮所发出的感慨与警语,与当前房地产所处的大环境关系密切。一方面是地价仍然持续走高,大型房企基于生存发展只能“硬着头皮”出高价拿地;然而另一方面,政府即使高价卖地,压制需求却毫不手软;三方面以往的融资渠道陆续因中央“去杠杆”的决策被强制关闭。如此“三合一”,导致房企“债台高筑”的现象成为常态并愈演愈烈。

万科是“跨界”而非“转行”

尤其进入2018年后,随着调控进入深水区,楼市经营环境趋于恶化,第一季度上市房企负债率便攀升至79.42%,创13年来新高,万科总负债更是突破万亿,达到匪夷所思的10289.27亿元,无论负债额与负债率(84.04%)均创该企业的历史新高。

凡此种种,便不难理解郁亮“们”之所以大谈跨界、转型之由来。

然而我要提出的忠告是,“坚守本业”或许是充满困难险阻的“等死”,但轻易涉足完全陌生的行业、领域的“找死”,恐怕会“死”的更快些。

纯理论的说法是“连自己最熟悉的行业都混不下去,进入一个完全不懂行的产业,能不死的更快些”?来自实务的经验判断则是1997东南亚金融风暴严重打击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首当其冲的便是以杠杆运作为主的房地产业,一阵风吹雨打之后,许多房企不支倒地,财力雄厚些的或危机来临前已顺利结案的开发商,在庆幸逃过一劫之余,莫不绞尽脑汁思考如何转换跑道(行业)。注意!是“转行”而非郁亮口中的“转型”,差别在于“转行”已脱离原本的行业,而“转型”更多的是“层次的提升”与“类别的细化”。于是不少房企凭藉著相对于其他行业的雄厚资本,转行进入互联网、高科技、生物医疗……等,在当时看来十分时尚、当红或看似前景璀璨的行业,结果呢?五年之后全部都在严重亏损之后,趁著2003年楼市买气井喷再次回归本业。

房地产以“资本”与“人脉”取胜

之所以如此,道理还不够简单吗?首先房地产是资本与人脉密集的行业,绝大部分的业务可以透过发包、委外的方式解决,各个公司虽各有特色,如;绿地在各地盖当地最高楼、朗诗强调绿色节能环保、碧桂园重视资金强周转与高效……,但大框架仍不脱——买到地找银行贷款、找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找施工队带资进场盖房、找代理公司销售房屋……。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动辄30亿的项目,实际负责的运作团队仅寥寥十数人。

这是房地产与其他行业显著差别之处,其实哪怕是房地产行业本身,代销与中介就有许多本质差异,代销跨界作中介业鲜少有成功的,反之亦然。可以想见房企转行难度极高。

或许有人会说,我未必要懂,可以委托专业团队。“要命”之处便在此!房地产开发商的各个环节即使委外,但自己是内行,完全可以把控,但其他行业呢?因为你不懂,”吃”你没商量,一个不开心整体跳槽,之前的付出全打水漂……。因此所有咨询我类似问题的人,我给出的答案总是高度一致;坚守本业未必上天堂,轻易转行小心下地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