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態治療在慢性功能性便祕中的應用探討

本文來源:黃林生,祝琦,高仁元,等.合生元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療效及對腸道菌群結構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8,21(8):908-913.

微生態治療在慢性功能性便秘中的應用探討

由於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改變,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便秘不僅能夠引起腹脹、嘔吐、腸梗阻和穿孔,還能夠造成心理性疾病,如增加焦慮的風險、更加敏感和食慾下降。

目前便秘的臨床治療方式主要依靠藥物治療,常用藥物包括容積性瀉藥(乳果糖和聚乙二醇)、刺激性瀉劑(比沙可啶和番瀉葉)和糞便軟化劑(礦物油),但這些藥物的療效並不持久,常帶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對腸道微生態的進一步研究和微生態治療手段的探索發現,便秘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腸道菌群紊亂。因此,對便秘患者採用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調節腸道菌群、改善臨床症狀具有理論基礎,而越來越多的臨床試驗發現微生態治療能使便秘患者獲得良好的收益。

積極採用合生元製劑等微生態治療不僅可以降低對傳統藥物的依賴作用,改善刺激性瀉劑對腸道的損傷,還可以促進腸道微生態的恢復。為此,本研究評價合生元對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臨床症狀的改善作用,並進一步探討腸道菌群的改變情況,為促進便秘患者的合理治療提供依據。


臨床特徵

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治療前後體質量、BMI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P>0.05)。與治療前比較,患者治療後排便次數增加,腹脹、食慾不振、焦慮情緒、瀉劑依賴性發生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在治療過程中,沒有出現不良反應。


菌群結構分析

門水平:

患者治療前後Bacteroidetes、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丰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微生態治療在慢性功能性便秘中的應用探討

屬水平:

在屬水平,對丰度>1.00%的腸道菌群分析顯示,共有21個菌屬丰度發生改變。其中,治療後Faecalibacterium、Prevotella_9、Subdoligranulum、Ruminococcaceae_UCG-002、Bacillus、Roseburia、Pseudobutyrivibrio、Enterobacteriaceae_unclassified、Ruminococcaceae_UCG-014、[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丰度較治療前增高,Bacteroides、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Parabacteroides、Alistipes、Escherichia-Shigella、Blautia、Lachnoclostridium、Phascolarctobacterium、Erysipelotrichaceae_UCG-003、Ruminococcus_2、Dialister丰度較治療前降低(見圖1)。

微生態治療在慢性功能性便秘中的應用探討

微生態治療在慢性功能性便秘中的應用探討

LEfSe分析發現,治療前後Escherichia-Shigella、Bacillus、Lactococcus存在特徵性差異,Escherichia-Shigella是治療前腸道菌群的特異性菌屬,Bacillus、Lactococcus是治療後腸道菌群的特異性菌屬(見圖2)。

微生態治療在慢性功能性便秘中的應用探討

PCoA分析和Heatmap顯示,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治療前後屬水平腸道菌群結構存在差異(見圖3、4)。

微生態治療在慢性功能性便秘中的應用探討

注:PC1、PC2分別可解釋全面分析結果的23.00%、17.63%

微生態治療在慢性功能性便秘中的應用探討

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合生元治療前後腸道菌群Heatmap圖


小結與展望

隨著對腸道微生態的進一步認識,單一有益菌對腸道微生態的改變十分有限,更多的是多聯益生菌相互配合的協同作用。目前,益生菌製劑的治療由單一菌株向複合多聯益生菌、合生元方向進行轉化,越來越成為臨床關注的焦點,本研究相關結果有助於推動合生元製劑對便秘患者的臨床應用。由於腸道菌群在不同的個體間存在較大的異質性,因此本研究採用治療前後的自身對照。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侷限性,首先僅納入了24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樣本量仍然較少;其次本研究未能將飲食結構、生活方式和已採用的治療方式等可能導致結果偏差的因素納入分析。

為了提高稿件處理效率,歡迎登錄本刊網站(www.chinagp.net)“在線投稿”進行投稿。投稿諮詢電話:0310-2066998。省級以上課題研究成果優先處理錄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