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6月,李秀成、洪仁玕、楊輔清、李世賢等採取“圍魏救趙”之策,出奇兵偷襲浙江首府杭州,待和春、張國樑等發兵救援之際,李秀成等便連夜撤軍回援天京,與眾將士一同攻擊江南大營。由於清軍主力均在杭州,無法在短時間內增援江南大營,李秀成在此戰大獲全勝,江南大營被攻破,和春自縊而死,張國樑則因落水淹死,天京由此解圍。聞之前線戰敗,咸豐皇帝悲痛欲絕,但左宗棠等人卻非常高興,將其視為“時局之轉折”。
左宗棠是清朝的中興名臣之一,其收復新疆之赫赫戰功足以讓其名聲流傳千古,令後世敬仰。那麼,為何清軍吃敗仗時,左宗棠卻很高興呢?其原因歸納起來也就兩個字而已,即是“機會”,也就是說左宗棠等人迎來了機會。
要想知道為何左宗棠等人迎來機會,我們首先得了解一下清朝的兵制。女真興起於遼東,努爾哈赤組建滿洲八旗,皇太極時又將八旗加以擴充,蒙古八旗、漢八旗等相繼建立,這些兵稱為旗兵,是清王朝統治的根基。入關之後,面對日益頻繁的戰事,總兵力只有二十來萬的八旗根本就無法應付,為此,清朝開始組建另外一支軍隊,是為漢族綠營兵。在清末親政之前,八旗、綠營總兵力六十萬,是國家的正規武裝力量的代表。清朝前期遇到戰事,八旗、綠營必定是主力,而地方武裝力量團練、團勇、練勇等則是打替補,幹些雜務。當然,到了嘉慶朝白蓮教起義時,八旗、綠營已經不堪一用,鎮壓地方動亂的擔子就由團練等武裝力量來承擔了。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舉起義旗,號為太平天國,宣佈挑戰大清王朝的權威。起義爆發後,太平軍一路北上,八旗和綠營兵除了跟在後面搞些小動作外,幾乎不敢主動發起攻擊,只能目送他們遠去。為此,咸豐皇帝再次下詔允許地方辦理團勇,讓其充當鎮壓太平天國的骨幹力量。不過,咸豐皇帝只是想讓他們在各條戰線上消滅太平軍的有生力量而已,真正攻入天京,做摘桃之部隊則是由朝廷直接掌控和指揮的江北、江南兩座大營,尤其重兵駐紮在天京郊外的江南大營。換句話說,咸豐只是拿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當槍使,想讓他們充當炮灰,卻不想賦予他們真正的實權。所以,無論曾、左等人如何出力,最終拿下平定太平天國首功的肯定是八旗和綠營,湘軍只能退居次要地位。
正因為如此,曾、左等人沒有機會不說,有時連性命都難保。曾國藩在湖南長沙興辦團練時經常插手地方軍政事務,激起了同綠營之間的矛盾,湖南提督鮑起豹便直接帶兵闖進巡撫府邸,要拿下曾國藩的頭,若不是湖南巡撫駱秉章出馬,後果不堪設想。1857年,曾國藩以丁憂為名請求辭職,實則是想讓咸豐賦予他真正的權力。可誰知,咸豐連基本的挽留之語都沒有,直接大筆一揮,“暫行在籍守制”,搞得曾國藩欲哭無淚。左宗棠則更慘,他自命清高,才華過人,尤其是輔佐張亮基、駱秉章這兩位湖南巡撫鎮壓太平軍時立下不世之功,因而更加高傲,以致得罪太多人,被捲進“樊案”,差點連性命都不保。要知道,咸豐當時的諭令是“果真屬實,可就地正法”,明擺是要其性命。
不過,隨著江南大營再次被攻破,主帥和春自殺,副帥張國樑落水而死,八旗和綠營已經損失殆盡,清廷再無可用之正規軍。此外,英法聯軍咄咄逼人,經常進犯天津,並揚言攻擊北京,咸豐以焦頭爛額。因此,咸豐只能將湘軍視作鎮壓太平軍的主力,並賦予曾國藩、左宗棠等地方實力派以實權。1860年,曾國藩被授予兩江總督,不久,又讓其節制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等四省軍政事務;左宗棠則在1862年被授予浙江巡撫,不久又升為閩浙總督。要知道,在這之前,曾國藩的職務是幫辦團練大臣,屬於不官不紳之位置,很是尷尬;左宗棠只是師爺,乾的是為領導寫文案之活。現在則不一樣,他倆都成了封疆大吏,手中握有正真的權力,可以有機會幹出一番驚天動地之偉業來了。
當然,左宗棠等人也不辜負朝廷的重託,他們在掌權後的第四年便攻克天京,解決了困擾清朝多年的太平天國問題,延續了大清的國祚。
閱讀更多 縱橫國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