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歷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詩

這些日子,我完全沉浸在明代地方文化史料之中,穿越那一行行文字,努力還原那一個個鮮活的靈魂。我在苦苦找尋個人和家族血脈的源頭,找尋那些可用鄉音浠水話交流的明代達官貴人……

一部明史,一部蘄水人的英雄史詩。

明代歷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詩

天完國都舊址

(一)

從我老屋出門,朝太陽昇起的方向一望,在遊家嶺和黑坳的兩山之間,有座雲遮霧掩的山,縣誌上的大名叫”城山”,鄉親們世世代代習慣喊它“神山”。山上有座高高的白塔,遠望如一截毛竹筍兒,挺立在山巔。

逢農曆每月初一和十五,山上的鞭炮聲不絕於耳,如農家土灶上旺火煮了一鍋稀粥“咕咚咕咚”,善男信女們定時定點地登山做會。

尤以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生辰日),趕”觀音會”的信徒和看熱鬧的遊人最壯觀,動輒十萬之眾,山上山下,處處人潮湧動。要不是有神仙保佑,真擔心這一座名山勝蹟被眾人的腳丫踩得塌陷下去……

明代歷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詩

浠水福主萬年臺

正是這座城山之上,一個叫響石衝的小地方,2013年清明節,數百位鞏氏族人在此祭拜。原來,重修宗譜找到了根,明朝洪武年間,鞏姓自江西遷蘄水的四世祖鞏子榮老先生,就棲止這青松翠柏叢中六百餘年,在天之靈守護著後世子孫。

由一姓之人推之十姓、百姓,每個古老的姓氏背後,都會有炎黃子孫篳路藍縷的傳奇。故鄉浠水(舊稱蘄水)現有姓氏240個。著名學者、詩人聞一多先生曾編成易讀易記的三字順口溜:“聞劉陳,李何張……鞏華夏,萬馬昌……倪刁喬,端畢全。”

明代歷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詩

聞一多紀念館、原清泉寺所在

浠水聞姓系“文”所改,江西廬陵文天祥族裔,南宋末年潛逃來蘄。“改文為聞,史志失傳,而家乘(即家史)相沿永矣”(聞一多《清華週刊》)

浠水李姓出於理姓,由隴西遷來,宋代為避金兵之禍,南逃蘄水斗方山下。浠水王姓、張姓、劉姓、周姓等姓氏宗譜,均記載系宋代由江西遷來,因此浠水民間一直流行“江西填湖廣”之說。

史書記載,民族英雄岳飛任蘄黃招討使時,號召江南農民遷至江北蘄黃一帶墾荒,於是境內大量江西流民遷入。

明代歷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詩

徐壽輝

元末,徐壽輝起義軍攻佔蘄水並建都,本縣成為元軍“眼中釘”“肉中刺”,反覆征戰,人口大量外逃。隨後,兩支農民起義軍朱元璋部與陳友諒部在鄱陽湖一帶大戰,又迫使江西人口大批遷入蘄黃地區。

被譽為“新儒學的大家之一,亦是臺、港最具社會影響力的政論家,是二十世紀中國智識分子的典範”(《徐復觀全集 編者前言》)的徐復觀先生撰文回憶道:

“浠水縣的徐姓,大概是在元末明初,從江西搬來的。”“我們這一支,又分為軍、民兩分(讀入聲),這大概是由明代的屯衛制而來。在界河的徐姓是民分,而我們則是軍分。”(《我的母親》)

明代歷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詩

徐壽輝祖墓

查閱湯綱、南炳文兩教授合著的《明史》記載:軍士皆另立戶籍,其身份是世襲的。明代的戶籍,軍籍、民籍和匠籍是主要的戶口。軍籍隸都督府,民籍屬戶部,匠籍屬工部。

明代軍士地位低下,軍戶就受到人們的歧視。“人恥為軍”。民戶不願和軍戶通婚。據記載,朱棣在位時,湖廣地區的軍戶,“民家慮與為婚姻,徭賦將累己,男女至年四十尚不婚”(《明史》第83頁)

(二)

湖北黃岡,是一片生長著革命傳統的紅色沃土。巍巍大別山上,春天盛開著漫山遍野的映山紅。滾滾揚子江畔,夏天暢遊著擊水中流的弄潮兒。黃岡,吳頭楚尾,交通要衝,據有天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歷史不會忘記,黃岡大地上,兩次著名的農民起義運動,一舉改寫了中國的歷史。

明代歷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詩

浠水斗方山舍利寶塔

近的,1927年11月,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繼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之後,鄂東北的黃麻起義,“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開創了大別山區工農奪取政權和武裝割據的先河。

偉大的黃麻起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出了三支紅軍主力部隊: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八軍,產生了兩百多位人民軍隊的高級將領,誕生了兩位人民共和國主席董必武和李先念。

1962年10月28日,董老豪邁地賦詩一首《紀念黃麻起義三十五週年》:“廿二年間起伏多,黃麻革命湧洪波。大山三座終移去,黨引工農奏凱歌。”(《董必武詩選》)

明代歷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詩

明朝戰爭

那麼,遠的呢?那就是元朝末年,爆發在鄂東南的蘄黃紅巾軍起義,前後十年之久,攻城掠地,沉重打擊了腐朽的元朝統治者。

“行百里路者半九十。”短視的農民起義軍,最終不過是烏合之眾,終因內訌而功敗垂成。而客觀上,卻為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披荊斬棘,充當了革命的“急先鋒”,雖敗猶榮,彪炳千古!

(三)

元朝統治者把國人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並實行嚴厲的民族分化和壓迫政策。社會如火藥桶,危機四伏。

元末,天災人禍,民不聊生,民怨沸騰。淮楚之間有童謠:“富漢莫起樓,窮漢莫起屋;但看羊兒年,便是吳家國。”蘄州民間流傳歌謠:“滿城都是火,官府到處躲,城裡無一人,紅軍府上坐。”

明代歷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詩

徐壽輝天啟通寶

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出身布販的羅田人徐壽輝,與麻城人鄒普勝,蘄水人王普善等在蘄州舉行反元起義。共推徐為王,以紅巾扎頭為識,故稱”紅巾軍”,簡稱“紅軍”。起義後的第二個月,佔領了蘄水縣及黃州路。

1351年10月,徐壽輝被擁立為皇帝,建都於蘄水縣城東清泉寺,國號“天完”,年號“治平”。寺內設上將軍府,縣衙內設樞密院,城西蓮花山廟內設蓮臺省,授六部官職。匠人日夜打造兵器,並鑄造“治平聖寶”、“治平元寶”兩種合金錢幣。

明代歷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詩

浠水斗方山藏經閣

自楚國統一荊楚以後,湖北做過國都的城市屈指可數:戰國楚都郢(今江陵),三國吳都武昌(今鄂州),天完國都蘄水(今浠水)等。

再說,蘄黃紅巾軍捉出“摧富益貧”口號,應者雲集,戰事進展勢如破竹。1352年元月,攻佔湖廣行省首府武昌。兵分幾路向外擴展,向東攻下江州、袁州、徽州,直至安吉、杭州等地;向西攻下沔陽、中興、荊門及襄陽等地;向南攻下常德、潭州和寶慶等地。

然而,不甘失敗的元軍和地主武裝聯手圍剿,偷襲兵力空虛的天完國都。至正十三年(1353)年十二月,元軍攻陷蘄水,捕殺天完官吏400餘人於縣城北,起義軍遭到重大損失,退避他鄉堅持鬥爭,蘄水人民也付出了血的代價。

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部將黃陂人倪文俊遷都漢陽,迎徐壽輝據之,改年號“治平”為“太平”。至正十七年(1357)八月,倪想謀殺徐,事洩,率部奔黃州。部屬陳友諒乘機殺了倪。

明代歷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詩

朱元璋陳友諒鄱陽湖大戰

至正二十年(1360),陳友諒“挾壽輝東下”,向朱元璋部進攻。閏五月,攻下太平,又進駐採石磯。派人用鐵撾(Zhua,同抓)擊殺了徐,在大風雨中“以採石五通廟為行殿,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元大義”。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二十日,陳、朱兩軍相遇康郎山,拉開鄱陽湖之戰。交戰36天,陳友諒幾乎全軍覆滅,朱元璋部亦大傷元氣。至八月二十七日,陳友諒“中流矢貫睛及顱而死”。部將張定邊”乘夜以小舟載友諒屍及子理奔還武昌”。

明代歷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詩

武漢蛇山腳下陳友諒墓

至此,蘄黃紅巾軍所建立的天完政權,最後被朱元璋消滅,他竊取了勝利果實。但在元末農民鬥爭史上濃厚重彩,蘄黃人民的貢獻不容抹煞。

今天的武昌長江大橋引橋南坡下,大漢陳友諒將軍的墳墓依舊在,無數遊人來此憑弔“江漢先英”、“三楚雄風”的紅巾軍首領。

(四)

1368年正月,朱元璋正式建立了明朝,年號洪武,建都南京,史稱明太祖。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夜三鼓,元順帝和后妃太子“開建德門,由居庸關北走”,逃往上都。明軍大將軍徐達率軍入城,斬殺了留守的元監國和元丞相,元亡。

明代歷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詩

為了朱明王朝長治久安,朱元璋加強了君主專制統治,推行了一番政革:廢中書省和丞相制,設置了錦衣衛和鎮撫司等,成了真正的獨裁者。

朱元璋還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汙史,近乎殘暴。他規定,官吏貪汙錢財六十兩以上的,斬首示眾,還要剝皮實草。他把府、州、縣、衛衙門左面的土地廟,作為剝人皮的場所,稱為“皮場廟”。在官府公座兩旁,各懸掛一個填滿草的人皮袋,使官吏觸目驚心,知所警惕。

面對如此霸道、冷血的開國君主,與之同朝共事,談何容易?然而,有明一代,蘄水人像愛護自己的羽毛一樣,珍惜用來之不易的反元成果,精忠報國,代代出英賢——

明代歷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詩

明朝開國大將徐達故居

楊思義,本縣人,明初戶部尚書,奏請下詔,招撫流亡,鼓勵開荒,廣種桑麻,免稅四年,以利民生。朝野上下,無不稱道。病逝陝西參政任上,歸葬本縣黃草湖。

王聰,城山人,習武投軍。永樂七年,朱棣令丘福為大將軍,王聰、火真副之,率領精兵十萬出征韃靼。淇國公丘福不聽勸諫,孤軍深入,直抵臚朐河(今蒙古國境內克魯倫河),遭伏擊,全軍覆滅。王聰戰死,時年53歲,後追封漳國公,立碑敕葬。衣冠冢在縣西司家畈。

文質,本縣人,明嘉靖年間武狀元,任錦衣衛都督。其子應詔,由進士任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父封昭義將軍,子封昭勇將軍。墓在縣北。(另,有史料記文質為江西籍,系明初江西移民。還有本縣王氏家譜記載,明朝有武狀元叫王文質,姑且錄此。)

周鬥垣,榜名延光,洗馬人。他和叔祖父周琅、叔叔周鳴壎、胞兄周應期,首開明代一門四進士的記錄。萬曆二十九年,周與家兄同榜入闈,轟動一時。

1606年,周鬥垣入貴州任主考官,26歲的熊文燦鄉試中選了亞元(第二名),有了師生之緣。熊後授黃州推官,時來蘄探望卸職歸鄉的恩師,並結識萬曆已未(1619)新科進士姚明恭,後來的兒女親家。1625年,熊文燦舉家遷來蘄水,宅前有湖,今建成熊湖廣場。

明代歷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詩

熊文燦,萬曆丁未進士,祖籍貴州永寧(今四川敘永),後遷居蘄水。任福建巡撫,招降反明的鄭芝龍(鄭成功父)及其艦隊,解決了沿海的海盜問題,升任兩廣總督。

崇禎十年(1637)十二月,熊文燦提升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理(前線總指揮)六省軍務,督師蘄黃間,誘降張獻忠。張假降,以萬人報請十萬軍餉,熊照發。崇禎十二年(1639),張獻忠再次舉兵反明。不久,逮熊入京。1640年10月,“坐大辟”(死刑)

明代歷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詩

姚明恭梳妝閣舊址及原紅石構件

姚明恭,人稱“姚閣老”,巴河人。父姚應盟生五子,其中四人同朝為官。崇禎十二年(1639),姚明恭入閣,加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任戶部尚書參與機要。相位一年,辭歸故里。清代《黃岡府志》稱:黃岡九屬數百年來身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

(五)

元末徐壽輝領導下的蘄水“天完”農民政權,雖被朱明王朝取而代之。但是,蘄水人以其聰明才智紛紛進入了大明王朝,出將入相,共同成就了明朝兩三百年的輝煌。

明代歷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詩

明朝開國功臣

當年,反元起義,蘄水人衝在前列。後來,反清復明,蘄水人又衝在前列。堅守蘄黃四十八寨共存亡,迎接太平天國起義軍共戰鬥,直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此時此刻,夜深人靜,我也該睡了。耳畔,一首再熟悉不過的曲調,故鄉的浠水山歌旋律響了起來——

明代歷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詩

浠水文廟欞星門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給後人解憂愁。

自從三皇和五帝,唱了幾多春和秋。

切記莫把古人丟,莫把古人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