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历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诗

这些日子,我完全沉浸在明代地方文化史料之中,穿越那一行行文字,努力还原那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我在苦苦找寻个人和家族血脉的源头,找寻那些可用乡音浠水话交流的明代达官贵人……

一部明史,一部蕲水人的英雄史诗。

明代历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诗

天完国都旧址

(一)

从我老屋出门,朝太阳升起的方向一望,在游家岭和黑坳的两山之间,有座云遮雾掩的山,县志上的大名叫”城山”,乡亲们世世代代习惯喊它“神山”。山上有座高高的白塔,远望如一截毛竹笋儿,挺立在山巅。

逢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山上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如农家土灶上旺火煮了一锅稀粥“咕咚咕咚”,善男信女们定时定点地登山做会。

尤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生辰日),赶”观音会”的信徒和看热闹的游人最壮观,动辄十万之众,山上山下,处处人潮涌动。要不是有神仙保佑,真担心这一座名山胜迹被众人的脚丫踩得塌陷下去……

明代历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诗

浠水福主万年台

正是这座城山之上,一个叫响石冲的小地方,2013年清明节,数百位巩氏族人在此祭拜。原来,重修宗谱找到了根,明朝洪武年间,巩姓自江西迁蕲水的四世祖巩子荣老先生,就栖止这青松翠柏丛中六百余年,在天之灵守护着后世子孙。

由一姓之人推之十姓、百姓,每个古老的姓氏背后,都会有炎黄子孙筚路蓝缕的传奇。故乡浠水(旧称蕲水)现有姓氏240个。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先生曾编成易读易记的三字顺口溜:“闻刘陈,李何张……巩华夏,万马昌……倪刁乔,端毕全。”

明代历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诗

闻一多纪念馆、原清泉寺所在

浠水闻姓系“文”所改,江西庐陵文天祥族裔,南宋末年潜逃来蕲。“改文为闻,史志失传,而家乘(即家史)相沿永矣”(闻一多《清华周刊》)

浠水李姓出于理姓,由陇西迁来,宋代为避金兵之祸,南逃蕲水斗方山下。浠水王姓、张姓、刘姓、周姓等姓氏宗谱,均记载系宋代由江西迁来,因此浠水民间一直流行“江西填湖广”之说。

史书记载,民族英雄岳飞任蕲黄招讨使时,号召江南农民迁至江北蕲黄一带垦荒,于是境内大量江西流民迁入。

明代历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诗

徐寿辉

元末,徐寿辉起义军攻占蕲水并建都,本县成为元军“眼中钉”“肉中刺”,反复征战,人口大量外逃。随后,两支农民起义军朱元璋部与陈友谅部在鄱阳湖一带大战,又迫使江西人口大批迁入蕲黄地区。

被誉为“新儒学的大家之一,亦是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智识分子的典范”(《徐复观全集 编者前言》)的徐复观先生撰文回忆道:

“浠水县的徐姓,大概是在元末明初,从江西搬来的。”“我们这一支,又分为军、民两分(读入声),这大概是由明代的屯卫制而来。在界河的徐姓是民分,而我们则是军分。”(《我的母亲》)

明代历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诗

徐寿辉祖墓

查阅汤纲、南炳文两教授合著的《明史》记载:军士皆另立户籍,其身份是世袭的。明代的户籍,军籍、民籍和匠籍是主要的户口。军籍隶都督府,民籍属户部,匠籍属工部。

明代军士地位低下,军户就受到人们的歧视。“人耻为军”。民户不愿和军户通婚。据记载,朱棣在位时,湖广地区的军户,“民家虑与为婚姻,徭赋将累己,男女至年四十尚不婚”(《明史》第83页)

(二)

湖北黄冈,是一片生长着革命传统的红色沃土。巍巍大别山上,春天盛开着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滚滚扬子江畔,夏天畅游着击水中流的弄潮儿。黄冈,吴头楚尾,交通要冲,据有天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不会忘记,黄冈大地上,两次著名的农民起义运动,一举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明代历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诗

浠水斗方山舍利宝塔

近的,1927年11月,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鄂东北的黄麻起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开创了大别山区工农夺取政权和武装割据的先河。

伟大的黄麻起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三支红军主力部队: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产生了两百多位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诞生了两位人民共和国主席董必武和李先念。

1962年10月28日,董老豪迈地赋诗一首《纪念黄麻起义三十五周年》:“廿二年间起伏多,黄麻革命涌洪波。大山三座终移去,党引工农奏凯歌。”(《董必武诗选》)

明代历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诗

明朝战争

那么,远的呢?那就是元朝末年,爆发在鄂东南的蕲黄红巾军起义,前后十年之久,攻城掠地,沉重打击了腐朽的元朝统治者。

“行百里路者半九十。”短视的农民起义军,最终不过是乌合之众,终因内讧而功败垂成。而客观上,却为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披荊斩棘,充当了革命的“急先锋”,虽败犹荣,彪炳千古!

(三)

元朝统治者把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并实行严厉的民族分化和压迫政策。社会如火药桶,危机四伏。

元末,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淮楚之间有童谣:“富汉莫起楼,穷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蕲州民间流传歌谣:“满城都是火,官府到处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明代历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诗

徐寿辉天启通宝

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出身布贩的罗田人徐寿辉,与麻城人邹普胜,蕲水人王普善等在蕲州举行反元起义。共推徐为王,以红巾扎头为识,故称”红巾军”,简称“红军”。起义后的第二个月,占领了蕲水县及黄州路。

1351年10月,徐寿辉被拥立为皇帝,建都于蕲水县城东清泉寺,国号“天完”,年号“治平”。寺内设上将军府,县衙內设枢密院,城西莲花山庙內设莲台省,授六部官职。匠人日夜打造兵器,并铸造“治平圣宝”、“治平元宝”两种合金钱币。

明代历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诗

浠水斗方山藏经阁

自楚国统一荆楚以后,湖北做过国都的城市屈指可数:战国楚都郢(今江陵),三国吴都武昌(今鄂州),天完国都蕲水(今浠水)等。

再说,蕲黄红巾军捉出“摧富益贫”口号,应者云集,战事进展势如破竹。1352年元月,攻占湖广行省首府武昌。兵分几路向外扩展,向东攻下江州、袁州、徽州,直至安吉、杭州等地;向西攻下沔阳、中兴、荆门及襄阳等地;向南攻下常德、潭州和宝庆等地。

然而,不甘失败的元军和地主武装联手围剿,偷袭兵力空虚的天完国都。至正十三年(1353)年十二月,元军攻陷蕲水,捕杀天完官吏400余人于县城北,起义军遭到重大损失,退避他乡坚持斗争,蕲水人民也付出了血的代价。

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部将黄陂人倪文俊迁都汉阳,迎徐寿辉据之,改年号“治平”为“太平”。至正十七年(1357)八月,倪想谋杀徐,事泄,率部奔黄州。部属陈友谅乘机杀了倪。

明代历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诗

朱元璋陈友谅鄱阳湖大战

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挟寿辉东下”,向朱元璋部进攻。闰五月,攻下太平,又进驻采石矶。派人用铁挝(Zhua,同抓)击杀了徐,在大风雨中“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二十日,陈、朱两军相遇康郎山,拉开鄱阳湖之战。交战36天,陈友谅几乎全军覆灭,朱元璋部亦大伤元气。至八月二十七日,陈友谅“中流矢贯睛及颅而死”。部将张定边”乘夜以小舟载友谅尸及子理奔还武昌”。

明代历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诗

武汉蛇山脚下陈友谅墓

至此,蕲黄红巾军所建立的天完政权,最后被朱元璋消灭,他窃取了胜利果实。但在元末农民斗争史上浓厚重彩,蕲黄人民的贡献不容抹煞。

今天的武昌长江大桥引桥南坡下,大汉陈友谅将军的坟墓依旧在,无数游人来此凭吊“江汉先英”、“三楚雄风”的红巾军首领。

(四)

1368年正月,朱元璋正式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建都南京,史称明太祖。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夜三鼓,元顺帝和后妃太子“开建德门,由居庸关北走”,逃往上都。明军大将军徐达率军入城,斩杀了留守的元监国和元丞相,元亡。

明代历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诗

为了朱明王朝长治久安,朱元璋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推行了一番政革:废中书省和丞相制,设置了锦衣卫和镇抚司等,成了真正的独裁者。

朱元璋还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史,近乎残暴。他规定,官吏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的,斩首示众,还要剥皮实草。他把府、州、县、卫衙门左面的土地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在官府公座两旁,各悬挂一个填满草的人皮袋,使官吏触目惊心,知所警惕。

面对如此霸道、冷血的开国君主,与之同朝共事,谈何容易?然而,有明一代,蕲水人像爱护自己的羽毛一样,珍惜用来之不易的反元成果,精忠报国,代代出英贤——

明代历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诗

明朝开国大将徐达故居

杨思义,本县人,明初户部尚书,奏请下诏,招抚流亡,鼓励开荒,广种桑麻,免税四年,以利民生。朝野上下,无不称道。病逝陕西参政任上,归葬本县黄草湖。

王聪,城山人,习武投军。永乐七年,朱棣令丘福为大将军,王聪、火真副之,率领精兵十万出征鞑靼。淇国公丘福不听劝谏,孤军深入,直抵胪朐河(今蒙古国境内克鲁伦河),遭伏击,全军覆灭。王聪战死,时年53岁,后追封漳国公,立碑敕葬。衣冠冢在县西司家畈。

文质,本县人,明嘉靖年间武状元,任锦衣卫都督。其子应诏,由进士任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父封昭义将军,子封昭勇将军。墓在县北。(另,有史料记文质为江西籍,系明初江西移民。还有本县王氏家谱记载,明朝有武状元叫王文质,姑且录此。)

周斗垣,榜名延光,洗马人。他和叔祖父周琅、叔叔周鸣埙、胞兄周应期,首开明代一门四进士的记录。万历二十九年,周与家兄同榜入闱,轰动一时。

1606年,周斗垣入贵州任主考官,26岁的熊文灿乡试中选了亚元(第二名),有了师生之缘。熊后授黄州推官,时来蕲探望卸职归乡的恩师,并结识万历已未(1619)新科进士姚明恭,后来的儿女亲家。1625年,熊文灿举家迁来蕲水,宅前有湖,今建成熊湖广场。

明代历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诗

熊文灿,万历丁未进士,祖籍贵州永宁(今四川叙永),后迁居蕲水。任福建巡抚,招降反明的郑芝龙(郑成功父)及其舰队,解决了沿海的海盗问题,升任两广总督。

崇祯十年(1637)十二月,熊文灿提升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理(前线总指挥)六省军务,督师蕲黄间,诱降张献忠。张假降,以万人报请十万军饷,熊照发。崇祯十二年(1639),张献忠再次举兵反明。不久,逮熊入京。1640年10月,“坐大辟”(死刑)

明代历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诗

姚明恭梳妆阁旧址及原红石构件

姚明恭,人称“姚阁老”,巴河人。父姚应盟生五子,其中四人同朝为官。崇祯十二年(1639),姚明恭入阁,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任户部尚书参与机要。相位一年,辞归故里。清代《黄冈府志》称:黄冈九属数百年来身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

(五)

元末徐寿辉领导下的蕲水“天完”农民政权,虽被朱明王朝取而代之。但是,蕲水人以其聪明才智纷纷进入了大明王朝,出将入相,共同成就了明朝两三百年的辉煌。

明代历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诗

明朝开国功臣

当年,反元起义,蕲水人冲在前列。后来,反清复明,蕲水人又冲在前列。坚守蕲黄四十八寨共存亡,迎接太平天国起义军共战斗,直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此时此刻,夜深人静,我也该睡了。耳畔,一首再熟悉不过的曲调,故乡的浠水山歌旋律响了起来——

明代历史,一部浠水人的英雄史诗

浠水文庙棂星门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

自从三皇和五帝,唱了几多春和秋。

切记莫把古人丢,莫把古人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