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判斷頸椎病的類型?

李冞嶸


頸椎病有多種類型,包括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性頸椎病以及混合型頸椎病。對於不同類型的疾病,患者的檢查項目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不同類型頸椎病的檢查:

1、頸型頸椎病

患者主要在頸部上下,包括枕部、肩胛部等部位感覺到疼痛不適。局部體徵主要是肌肉僵硬等。患者需要做的檢查有:常規的查體、頸部正側位平片以及頸部CT。其中,常規的查體包括頸部壓痛、肌肉廣泛緊張、僵硬。是否做頸部CT可以根據患者症狀的輕重來選擇。

2、神經根型頸椎病

這種類型的頸椎病是以神經性症狀為主的,主要包括了根性疼痛,也就是肢體疼痛、麻木、肌力減弱、腱反射異常的範圍與頸椎受累的階段分出的脊神經分佈區相一致。患者需要做的檢查有常規查體、壓頸試驗以及頸部X片及CT。其中,常規查體針對是的疼痛、麻木、肌力異常相對應的節段。

3、脊髓型頸椎病

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可能有有外傷史或落枕史。脊髓的病理性變化,會導致症狀以肢體麻木、發沉逐步發展為行走困難,雙足踩棉花樣感覺。甚至有可能可引起大小便困難,並伴有肢體皮膚的感覺異常、軀幹的知覺障礙以及肢體肌力異常,肌痙攣、反射亢進等。患者需要做的檢查:常規查體、頸椎側位X線片、頸椎CT以及頸椎MRI。

其中,常規的查體,主要是辨別肢體麻木、疼痛的範圍,皮膚感覺異常的左右差距,是否出現痙攣、亢進。而頸椎CT檢查是為了確定受壓的大小和方向。頸椎MRI是為了確認脊髓受病變的節段。

4、椎動脈性頸椎病

這類疾病的患者的主要症狀是眩暈、頭疼、猝倒、視力減退、感覺障礙。這些症狀是椎動脈、相關神經的受壓所致。需要的檢查檢查:常規查體、旋頸試驗陽性、頸椎X片、、椎動脈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或減影椎動脈造影(DSA)。MRA可以提示椎動脈扭曲和狹窄的程度,對診斷意義重大。

混合型頸椎病病情較為複雜,症狀常常為幾類頸椎病的複合出現,需要多方面檢查、診斷。

總的來說,症狀以及病情不同,頸椎病的類型可能不同,檢查的項目可能不同。上面的檢查項目可供參考。


【評論】留言信息較多,無法一一回復,見諒

【諮詢】請“+關注”@骨科王健醫生,私信留言

【警惕】評論區會有膏藥、按摩......等各種廣告


骨科王健醫生


頸椎病的分型很重要,不同類型的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和預後不一樣。頸椎病主要分為四型:

1.神經根型頸椎病

此型發病率最高,主要病變為:椎間孔變窄致頸脊神經受壓,多見於4~7 頸椎。高發年齡段:30~50 歲。主要症狀:早期症狀為頸痛和頸部發僵;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此疼痛和麻木沿著受壓神經根的走向和支配區放射,有時症狀的出現與緩解和患者頸部的位置和姿勢有明顯關係;患側上肢感覺沉重、握力減退,有時出現持物墜落。

2.脊髓型頸椎病

此型最危險,主要病變為:頸椎病變導致脊髓受壓、炎症、水腫等。高發年齡段:40~60 歲。主要症狀:下肢麻木、沉重,行走困難,雙腳有踩棉感;上肢麻木、疼痛,雙手無力、不靈活,寫字、係扣、持筷等精細動作難以完成,持物易落;軀幹部出現感覺異常,患者常感覺在胸部、腹部、或雙下肢有如皮帶樣的捆綁感。

3.椎動脈型頸椎病

主要病變為:由於骨刺、血管變異或病變導致供血不足。高發年齡段:30~40 歲。主要症狀:發作性眩暈,複視伴有眼震;有時伴隨噁心、嘔吐、耳鳴或聽力下降,這些症狀與頸部位置改變有關;下肢突然無力猝倒,但是意識清醒,多在頭頸處於某一位置時發生;偶有肢體麻木、感覺異常。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主要病變為:各種頸部病變激惹了神經根、關節囊或項韌帶上的交感神經末梢。高發年齡段:30~45 歲。主要症狀:頭暈、頭痛、睡眠差、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眼脹、視物不清;耳鳴、耳堵、聽力下降;鼻塞、“過敏性鼻炎”,咽部異物感、口乾、聲帶疲勞等;噁心甚至嘔吐、腹脹、腹瀉、消化不良、噯氣等;心悸、胸悶、心率變化、心律失常、血壓變化等;面部或某一肢體多汗、無汗、畏寒或發熱。

5.混合型頸椎病

除以上四型外,臨床上常見以上四型不同症狀同時發生,我們稱之為混合型。目前,神經根型頸椎病和脊髓型頸椎病臨床表現比較典型,因此診斷和治療爭議較少,而椎動脈型頸椎病和交感性頸椎病的臨床表現與神經內科疾病、耳鼻喉科疾病等較為相似,診斷和治療方面尚存在較多爭議。


醫數


劉醫生談骨論筋💍頸椎病的分類💍

一看到這個題目,就覺得這個問題真好。可以給大家科普一下頸椎病的知識。普通老百姓只知道有頸椎病,但是對於頸椎病的種類不是很瞭解。覺得只要是脖子難受或手麻就是頸椎病。其實頸椎病有很多種,每一種的症狀都不一樣,治療方法也就不一樣。下面給大家說一下它們的區別。



什麼是頸椎病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其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行性改變,刺激或壓迫脊髓、神經、血管等臨近組織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和體徵。

引起頸椎病的原因:1.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是最基本的原因。在它的基礎上脊柱四周韌帶關節囊鬆弛,脊柱不穩定,近而臨近組織變性增生鈣化,形成惡性循環。2.外傷。3.先天性頸椎管狹窄。

頸椎病的分型

一.頸型頸椎病。主要症狀是頭頸肩部的疼痛,有時了放射至上肢,局部壓痛點明顯。比較多見的就是落枕。

治療原則以非手術治療為主。牽引、理療、按摩、小針刀、中藥外用等。必要時局部封閉治療。

二.神經根型頸椎病。頸椎間盤向側後突出,頸椎骨質增生,壓迫神經根,出現上肢疼痛麻木症狀。是頸椎病中最多見的類型。


症狀:頸肩部疼痛,枕部和頸後痠痛,並可放射至上肢。上肢出現痠痛,麻木,刺痛,甚至皮膚感覺過敏,肌肉萎縮。有明顯壓痛點,牽引和壓頸試驗陽性。

治療:1.頸椎牽引治療。2.頸椎圍領保護固定。3推拿.按摩理療。4.藥物如甘露醇,激素等減輕水腫治療。5.嚴重的手術治療。

三.脊髓型頸椎病。突出的椎間盤或增生組織壓迫脊髓所引起的症狀。

症狀:頸部症狀不明顯,以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穩為最早出現的症狀。逐步出現行走不穩,破行,容易摔倒,蹣跚步態等,從下肢向上肢發展。最後出現硬癱。


治療:對於症狀不嚴重的仍以保守之間為主。嚴重的一定要手術治療。

四.椎動脈型頸椎病。由於各種機械及動力因素使椎動脈受到刺激,壓迫出現狹窄,扭曲而表現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

症狀:1.眩暈。旋轉性,浮動性和搖晃性眩暈。頭部活動可加劇。2.頭痛。多為側支循環擴張引起的脹痛。3.視覺障礙。4.突然摔倒,起來後像正常人一樣。

治療:以保守治療為主,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

五.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這個類型診斷困難,也是最複雜的一種。

症狀:1.交感神經抑制症狀。頭暈、眼花、流淚、心跳慢、血壓下降等。2.交感神經興奮症狀。頭痛、偏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視物模糊、視力下降、心律不齊、心跳快、異常出汗等。

六、食管壓迫型頸椎病。椎體向前增生壓迫食管。

症狀:吞嚥困難。

以上就是頸椎病的類型、症狀和治療方式。在這裡只能簡單的給大家說一下它們的區別。要想詳細的瞭解可以諮詢我。希望這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大家可以關注我或者下方留言,以瞭解更多醫學知識。

關注💍劉醫生談骨論筋💍享健康人生

劉醫生談骨論筋


區分很簡單,抓住重點和關鍵就可以了。以下分開描述:



1.以麻木為主,優先考慮神經根型頸椎病。不管是上肢麻木,還是手指麻木,不管是單側還是雙側,都需要考慮神經根受壓的情況,很簡單,做一下臂叢神經牽拉實驗就可以幫助診斷。而輔助做頸椎CT,頸椎MRI檢查,可明確神經根受壓的具體情況哦!



2.以頭暈為主,優先考慮椎動脈型頸椎病(前提是排除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即耳石症,顱內血管病變等問題),不管是頭暈,頭昏,還是視物旋轉,伴有頸部疼痛,這個時候做頸部血管彩超看椎動脈走行是否有迂曲,血管是否有斑塊和狹窄等明確診斷。



3.以心慌胸悶,噁心嘔吐為主,伴有頸部疼痛,可以考慮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前提是排除心血管疾病,比如心絞痛,心梗等相關問題),這個時候可以做抑鬱量表評定,配合頸部的拍片檢查以明確診斷。

4.以頭重腳輕為主症,伴有頸部疼痛或有雙下肢麻木等,可以考慮脊髓型頸椎病,這個時候必須做頸部CT或者MRI以明確診治,這個病很難治癒,一旦發病,痛苦萬分,所以一定要關注自己的頸椎問題。


杏仁健康


頸椎病通常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混合性頸椎病,各種不同類型的頸椎病病人往往有不同的症狀表現。

頸型頸椎病,病人常常表現為晨起脖子僵硬。頸部活動受限,頸椎向左向右向後轉頭的時候,脖子會疼痛,常常與病人睡眠的姿勢,和睡眠的枕頭的高矮有一定的關係。常表現為晨起脖子僵硬。脖子脹痛,活動受限。此類病人,睡覺的時候應該選擇仰睡,選擇低枕睡眠。


神經根型頸椎病。此病的發病人群比較多。多為學生,久坐不動的白領人群,由於長期久坐,長期同一姿勢,又不注意鍛鍊,因而得了肩周炎,肩部肌肉脹痛,僵硬,血液不能正常營養頸椎所造成。病人常表現為,肩周脹痛,手臂不能上舉,或者手臂上舉的時候,抬頭的時候,頸肩部位反射性疼痛,也有的表現為,病人拿東西的時候手發抖,發麻,病人吃飯的時候加菜手發抖,手臂受壓時,手臂會發麻,此類疾病,於患者的日常生活習慣久坐不動,同一姿勢,有關係。也與外部寒溼感染有關係。


椎動脈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人,常常會大腦供血不足,伴頭暈,頭昏,耳鳴,聽力減退,頭脹,記憶力減退,失眠多夢,視力減退,視物昏花,也於長期久坐,喜歡同一姿勢,不喜歡活動有關係。椎動脈性頸椎病人,常常伴有頸椎間盤突出,此類病人,不能長期久坐,不能長時間同一姿勢做某一個活動。椎動脈型頸椎病人不能長時間低頭,會引起大腦供血不足,引發耳鳴,頭暈。嚴重的會引發耳聾。

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最嚴重的一種。由於頸椎壓迫腰椎間盤突出,引發腰椎及下肢的疾病變化。此類病人常常腰部疼痛,不能久坐,不能彎腰,不能提取重物,不能做劇烈活動,常常表現的症狀有,疼痛固定,四肢無力,腿腳發軟,當突出的腰間盤壓迫到坐骨神經部位的時候,會引起疼痛,會引起大腿內側小腿外側反射性疼痛。有的老年人甚至會引發為大小便失禁,也有的會引發為也下肢跛行,甚至有的會癱瘓。

混合性頸椎病。是以上任何兩種疾病的總稱。此類病情比較嚴重,對病人造成的傷害比較大。


雲波生活


不要輕易用"頸椎病"這個名詞。

頸部包括骨、神經、血管、肌肉、筋膜,組合成多種器官結構,"頸椎"只是指組成頸段脊柱的骨。

頸部各種組織和結構發生異常都可以引起不適,各有特徵,不可籠統地用"頸椎"的病變作為診斷的依據。

事實上骨骼異常與臨床症狀並無必然聯繫,有些人骨的影像檢查變異嚴重卻無症狀,有些人症狀嚴重卻查不出骨的改變。有症狀也有骨異常的人,症狀可以緩解骨的改變卻依舊存在。

所以當頸部不適時應該具體分析症狀和體徵的特點,找到真正的病變部位和性質,以求正確及時的治療,不要只考慮骨的問題,更不可單憑影像學檢查就做"頸椎病"之類的診斷。

值得深思的是,目前關於"頸椎病"、"腰椎病"、"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症"、"骨質疏鬆症"等的論述和診斷標準是存在諸多與事實不符之處的。名醫神醫不少,奇方異法眾多,機理終究不明,疑難之境未破。

目前"主流"的"頸椎病分型"所表述的各型之間根本無法用同一的機理來解釋(有些解釋根本不符合解剖生理常識,如"椎動脈受壓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造成眩暈、畏光",但事實上眼和內耳是頸內動脈供血的);也不存早期、晚期的關係,甚至完全是不同的疾病,因此許多有關療法療效討論也是"雞同鴨講"。

如果從骨、神經、血管、肌筋膜各自的結構功能特點以及受損後可能發生的症狀來分析頸部不適,診斷應該可以明確一些;對各種方法的原理和作用對象瞭解清楚些,做起事來會更有底氣,效果好時不謂神奇,遇到難題不輕言放棄。

建議根據解剖、生理基礎知識思考:"骨"會痛嗎?"神經"受損了怎麼痛得起來?"麻"是神經受損的表現嗎?"椎動脈供血不足"為何其支配區域無症狀反而是頸內動脈供血的器官不正常"眩暈眼花"?可以一時想不明白,但千萬不要以"眾所周知"、"理所當然"來阻礙自己的思緒。

頸部不適一般包括酸脹緊牽、痛、暈、麻、木(感覺運動異常)等,病變部位、機理各不相同,可單獨出現,也有同時發生。

酸脹緊牽是肌筋膜張力異常的表現,伴隨炎症時表現為疼痛;在高張區的遠端出現循環障礙(多為靜脈迴流的不完全受阻)表現為麻;顱外筋膜張力增高還可以影響顱內壓使進顱血流不足,引起頭昏、眩暈、畏光、心慌胸悶等等。

只有神經受損時才會發生感覺運動異常,神經受損也只能表現出感覺運動減弱,不應該出現痛覺加重。

所謂的"保守療法"無非是放鬆肌筋膜和消除炎症,不可能改變骨和神經,如果有效,解決的也是軟組織問題。

確認有與骨性改變相對應的神經症狀時才有手術的理由,而且必須抓緊時機,如果寄望於"保守治療"只會貽誤時機。


俞中平1


1.頸型:頸型頸椎病有頭、肩、頸、臂的疼痛及相應的壓痛點,易疲勞,頸項強直,不能長時間看書,伏案等。

2.神經根型:常感頭、頸、肩、臂、手疼痛、麻木。麻木多出現在手指或前臂。

3.脊髓型:是脊髓受壓或受損,上肢或下肢單側或雙側麻木、痠軟無力,嚴重時可出現活動不便,走路不穩。

4.椎動脈型:猝倒是特有症狀。一般有不同程度的眩暈、噁心、耳鳴、耳聾、眼花等。往往頸部轉動時,突然發生四肢麻木、軟弱無力而摔倒、但神志清醒、能自己站起來。

5.交感神經型:由於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會引起交感神經支配的內臟、腺體等的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頭暈、偏頭疼、心慌、胸悶、肢體涼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