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兒有女的老人不願意在女兒家中長住?

花蘿lulu


我屬於老了之後不會和兒女一起住的老人之一,我早就有過思考,

等我老了,我才不要和兒女們一起住呢?

一、好不容易沒人管了,我還非得往跟前兒“湊”?

說實話,當孩子的時候被父母管著,父母說“你得好好學習啊,你不好好學習,將來怎樣怎樣……”,終於盼到上學了,又多了一個“管兒”,老師說“你得好好學習啊,你不好好學習”,熬啊熬,終於畢業工作了,又多了一個“管兒”,領導說“這個月的業績咱們沒達標,大家要努力啊!”……


好不容易,自己成為老人了,和子女一起住,難道不需要受子女管嗎?

二、累了半輩子,晚年還要我“累死”嗎?

講真,上學時,太陽還沒出來,學生就起來了,跑完早操,是早自習,然後上課,下課,做作業,累了整個學生時代……

上班後,起的比雞早,睡得比狗晚,累得跟螞蟻似的天天打轉兒,房貸,車貸,各種貸,各種壓力壓了半輩子……


終於退休了,和孩子一起住,講笑話呢嗎?你們沒空看孩子,我不得看啊?小夫妻因為錢吵著離婚,我不得給點啊,麻溜的離我遠點,我眼不見,心不煩!

三、我又不能陪他一輩子,在我活著的時候,鍛鍊一下,我還能幫一幫?


你說我自私也好,自我也罷,總之,我一定要努力把孩子培養成一位獨立、自強的小夥子,我不在他身邊、他餓不死,凍不壞就好了,所以我一直看不明白為什麼父母都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嬌嬌女”,“媽寶男”,

試問你能陪她一輩子嗎?


我是喜愛孩子的幸福媽媽,樂意分享和幸福相關的秘密,歡迎關注、留言、點贊及分享轉發,謝謝各位!


幸福媽媽的秘密


首先恭喜老人有孝順的女兒和相對不孝的兒子…

一、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傳統觀念影響至深

我們根據你的描述,你外公已經80歲了,一兒四女,也不願意在女兒家住,說明傳統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家中是獨生子女還好說,然而不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那就是女兒已經成了“客人”,哪有在客人家常住的道理。這樣的觀念讓老人不願意去女兒家常住。

二、養兒防老,有兒子就不會去女兒家住

農村老一輩,養兒不僅是傳宗接代,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防老。你們家有四個姊妹一個兄弟,不在兒子家住,在女兒家去住這說不通。對你外公來講,於情於理都是兒子承擔起養老人的責任,既然是兒子的責任,那麼你外公怎麼會把這種責任強加於你們。給你講一個實際在我身邊的事,三姨父的家中有三兄妹,三姨夫是三兄妹中經濟條件最差的,累死累活的償還房貸,起早貪黑的經營自己的小麵館。我知道的是,他的兩位姐姐都願意把三姨夫父親接到家中住,然而呢,三姨夫的父親死活也不跟著三姨夫的姐姐。因為他說,我已經有兒子,我為何要去女兒家住,不怕別人笑話嗎?看來,情況和你外公差不多,老一輩都是這樣想的,無法去勸解。

三、面子問題,怕女兒老公家公婆及親戚笑話

這個問題,也許是最關鍵的,如果你外公去這四個女兒家住了。女兒家的公婆可否同意?可否有意見?親戚們又是怎麼看待?也許別人會這樣議論“養兒沒用,還得靠女兒”,你外公會承受太多輿論壓力。他是愛面子的,這樣會被別人笑話,即使到了女兒家,也不會把這當做自己家裡,做什麼都會很拘束。

四、怕給你們增加負擔

這個不難理解,他年紀大了,平時不能幫上忙,反而會給你們增加不必要的麻煩,增加你們的負擔。

作為兒女的,肯定不會嫌棄自己的老人。可是,你外公內心深處的想法總是和我們想孝敬的方式不一樣,我們只要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應該做的就好了。

祝您外公健康長壽。

期待和大家共同交流,互動


三農也有美


我的外婆也80歲了,她有五個女兒一個兒子,兒子兒媳不太孝順,女兒們都很孝順。兒媳婦不願意和她同住也不贍養她,她就自己在河邊搭一個草棚,開荒種地、打網捕魚辛苦地生活。女兒們心疼老母親,經常買食物買衣服給零用錢她。但是外婆從來沒有去過任何女兒家住過一天,反而把從女兒們處收到財物全部補貼兒子家。

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我外婆而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中國傳統思想裡重男輕女觀念嚴重。解放前,絕大多數農村婦女都沒文化,她們接受的是舊社會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教育。在農村,沒生兒子的家庭會被全村人恥笑,會被素質低下的鄰居欺負。在那個年代,最惡毒的咒語莫過於“斷子絕孫”。因此,很多農村父母,以有兒子為榮耀,以生兒子為終極目標。據說我的外婆生了兒子後,全家放鞭炮慶祝三天,此後也沒有再受到村民們的嘲笑和輕視了。

因此,兒子對她來說就是臉面,就是尊嚴,就是命根子!

二、老人不想給女兒增加負擔。老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嫁到別人家,就算是別人家的人了,應該竭心盡力地為夫家付出,而不應該再被孃家牽絆。女兒嫁到夫家,除了伺候丈夫,照顧孩子,也要贍養公婆,已經非常辛苦了。如果自己去要女兒贍養,那麼不僅會增加女兒的負擔,也會讓女兒在夫家受委屈。同時這樣做也會讓本來肩負贍養責任兒子受到指責,背上不孝的罵名。這些都是老人不願意看到的。

三、生活習慣的差異。話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人年紀大了,很多習慣都固定了,難以改變了。換一個環境老人就必須重新適應,這對老人來說既困難又痛苦。因此,他寧願獨自生活,至少精神上輕鬆自在,沒有負擔。

因此,女兒們如果實在想要盡孝的話,就常常去看看老人吧,這對雙方來說都是最好的方式。


獨帶兩寶的職場媽媽


感謝邀請,老人不願在女兒家長住是有諸多原因的,下面我們就大概的分析一下是哪些原因致使老人不願在女兒家長住。

1,我國的傳統觀念影響,自古以來都是養兒防老,沒有說讓女兒養老的,這是老人不願在女兒家長住的一個原因。



2,不方便,現在很多老人不僅不願在女兒家長住,其實也不願在兒子家長住,因為有太多生活習慣上的差異,總感覺不如在自己家方便。比如老人習慣早睡早起,而現在的大多年輕人恰恰相反。



3,故土情節,在一個地方生活了幾十年了,很難願意離開這個情感深厚的地方,尤其在農村這種情節更重。在農村有句老話叫做‘金窩窩,銀窩窩,不如自己的破窩窩’。



4,環境的改變,很多老人已經習慣了周邊老夥伴們的陪伴,沒事湊在一起聊個家長裡短,聊聊曾經過往的人和事,都有共同的語言,一旦去了兒女家,他們很難再有這樣能夠聊在一起同伴了,因此會覺得孤單寂寞。



當然也有老人覺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小病不斷,不願意去拖累兒女的。但主要的原因無非也就這些,對於不願離開家的老人,我們應該尊重老人的想法,做兒女的也只能儘量的常回家看看吧,雖然老人不願長住兒女家,但不代表老人不願兒女常回家,贍養老人不僅是做兒女的義務,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


雨打芭蕉796


現在我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老人在總人口中佔的比例越來越大,贍養老人也成了社會的主要問題之一,贍養問題也逐漸提上了日程。

現在的人大都是獨生子女,所以贍養老人也簡單,自己養自己的父母就行了。要是不是獨山子女,都是男孩或女孩也簡單。但如果老人有兒有女情況就複雜了。

我國自古有男人傳家的習慣,一般把生的男孩當作傳家的接班人(當然這種想法現在看來是不對的,但自古而來的習慣就是這樣)。生了女兒,結了婚也就成了人家的媳婦,出了原先的家庭。老人一般也是跟隨兒子一起生活,當然也有住在女兒家裡的,但畢竟是少數。在女兒家,一般也有女兒的公公婆婆需要贍養,所以贍養老人的義務一般是兒子承擔的較多。

總得來說,有兒有女的老人一般不願在女兒家常住的原因有這幾個:1.我國的傳統就是養兒防老,已經成為了習慣 2.女兒家一般離父母家較遠,常住也不方便 3.中國人的傳統習慣,認為兒子家才是自己家,女兒再親也是別人家的媳婦,況且大多數人的女兒還有公公婆婆需要贍養 以上原因基本就是老人習慣在兒子家而不願再女兒家常住的原因了。不過在這裡要說一句,父母養大我們不容易,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都應該盡到自己的義務。


一個比你還胖的人


有兒有女的老人不願意在女兒家中常住,這可能和“養兒防老”這一的傳統觀念有關。


計劃生育之前的家庭,哪個不是孩子一大把,如果前面的孩子是女孩,非得生了兒子才甘心,有了兒子就有了接“戶口本”的,有了“後”,像電影《甜蜜的事業》裡的情節就是一個真實的寫照。現在,獨生子女家庭有寶寶的時候,孩子剛出生,生男孩的喜悅還是大於女孩的,其實這就是現實版的“重男輕女”的開始而已。

分析你外公的情況,原因無外乎有以下幾點:

老人在骨子裡認為兒子是他們的靠山。尤其在農村,以種地為主,面朝黃土背朝天,而種地又是一個消耗體力的活兒,男孩比女孩更能挑起家庭的重擔,幫助家庭解決實際問題。

老人在兒子家覺得“氣勢”。一個多子女的家庭中,把家庭支出的絕大部分向兒子傾斜,讀書以兒子為主,多半女孩輟學打工供男孩上學,全家的積蓄都花在為男孩一步步上學了,甚至供男孩的女朋友上學,結婚更是傾盡所有,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養老。


老人擔心生活習慣不適應。你外公自己住了那麼多年,已經習慣了獨處的生活,如果去女兒家住,生活環境一下子改變,人多吵吵鬧鬧的,會有很多不方便。

老人的身體狀況允許。你外公身體條件應該不錯,能自己照顧好自己,一旦身體條件不允許,也就不會這麼固執了。

時代在進步,觀念需改變。不是男孩只能養父母,岳父岳母一樣有義務供養,女孩不是隻需養公婆,自己的爹媽也要理直氣壯的供養。老人們也要轉變觀念,與時俱進,勇敢地、放心的地住進女兒女婿的家裡養老,既解決了兒子的後顧之憂,又成全了女兒女婿的孝心。

其實,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社會福利制度會更加完善,各種養老配套設施會越來越好,真的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那麼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養兒養女就真的一樣了。

我是《隨心生活就好》,歡迎大家關注,共同探討人生,分享生活美好瞬間。


隨心生活就好


受農村傳統觀念影響,薄鹼是塊地,不濟是個兒。寧看媳婦的臉,不著姑爺的屁股。在兒子家過的不開心,生活條件差,衣食住行不怎麼好,老人也會覺得在兒子家自在,舒服。畢竟,水流千里歸大海,老人,希望在兒子家養老,讓兒子送終。而不是外姓人的女婿來養活,也怕左鄰右舍說閒話,葉落歸根是指回到老家,那麼具體點呢,就是在兒子的家裡。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父母老了,就是老小孩了,隨他們的心願好了。過去,還有句老話,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夜。老人也怕萬一忽然有病了,把氣咽在外邊了,恐怕對兒孫後代都不好。村子一個老太太剛八十多一點,本來很健康的。忽然病了,正在飯桌子吃飯,飯碗一撂,身子一後仰,就過世了。兒子孫子們都出動了,去接老太回家準備發送。卻聽明白人講,必須從窗戶把老太太抬出來,不能走門,讓人很心窄和不理解了。女兒就不養老媽老父了,還有這個講究,真讓人生氣。


女兒有多少也不想去女兒家養老了,這是有兒有女的老人的想法。生怕死在女兒家裡,給孩子們添麻煩了。還有呢,農村老人一般喜歡兒子,孫子,也樂意在兒子家生活,吃的飯菜不可口,只要心情好就可以了。女兒們就勒快些,多跑點路,去買些食物,送給老人給吧!生前一碗湯,勝過死後紙萬張。多陪伴老人,多買些吃喝的,不去就不去,只要老人開心就好,省的老人不在了,後悔了!


金色陽光溫暖


有兒有女的老人不願意在女兒家中長住是因為: —,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為兒子家才是自己的家,女兒的家是外人的家。在農村,老人都有重男輕女,養兒防老的觀念。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是人家的兒媳婦,是給親家養老的;兒子才是自已家的人,娶個兒媳婦,讓兒子夫妻為自己養老天經地義。在古代,傳家技藝有傳兒不傳女,傳兒媳不傳女的傳統,就是認為兒子和兒媳是自家人,女兒是別人家的人,所以,把技藝,家產什麼的給兒子和兒媳,以後指望兒子兒媳養老。女兒是一門客,去女兒家小住幾天可以,長住是萬萬不可的。 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後,有兩個女兒或是兩個兒子的家庭,老人可以讓輪著養,沒什麼好說的。要是一兒一女,老人會覺得女兒是人家的兒媳婦,她有自已的公婆要伺候,自已去住,除了擔心加重女兒負擔外,也怕親家和女婿嫌棄在人家家長住了,另外也怕鄉鄰說兒子不孝,沒辦法了才住女兒家。 二,老人和年輕人的生活習慣不一樣,老人喜歡早睡早起,飯吃的清淡,菜得軟爛,;年輕人喜歡晚睡晚起,吃辛辣油膩的飯,菜要爽脆利口,這就和老人的生話習慣不一樣。在自已家覺得舒服自在,在女兒家會覺得不方便。說出來又怕女婿嫌棄事情多。在兒子家和兒子說不會在意兒媳婦嫌不嫌麻煩,認為兒媳是自已娶進門來的人,是一家人,沒那麼多顧忌。 三,還有的老人把財產都給了兒子,沒給女兒或是給女兒的少,到老了覺得住女兒家不好意思,住兒子家理所應當。 以上就是我想到的有兒有女的老人不願在女兒家長住的原因。


愛玲218050111


以我們這地方老人的觀念回答這個問題。


觀念一: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老人大都有這種觀念,有了這種觀念,他們還會長住女兒家嗎?到女兒家去去也是做客。

觀念二:落葉歸根。老人年紀大了,都怕死在外面,所以一些年紀大的老人,幾乎不出門。因為如有不測,死在外面,死後連屍體都進不了自家門。這是老人最擔心的。


寶慶資訊


在中國,傳統思想的力量還是巨大的,雖然有些傳統思想隨著新文化運動及解放後的運動逐步消亡了,但涉及到人們貼身利益的傳統思想還是大有市場的,尤其在老年人的身上體現更明顯。

"養兒防老","嫁出的姑娘,潑出去的水",這是中國千年來的傳統思想。究其根源是封建血統宗法制度和個人貼身利益得以保障的產物。中國封建社會的財產繼承權是父傳子,子繼父業,而女兒則是嫁出去,"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在孃家是沒有任何繼承權的。在兒子家住,其實也還是在自己家住,畢竟這"江山是老子打下來的",長住在這是理所當然,沒有一絲不應該、理虧的心理。而在女兒家,常去看看,行;可要是長住,就覺得有些不自然,既使現在是常說的"陰盛陽衰",大部分是女兒當家,女婿大都是好人,不會有什麼想法。可還是顧及到其他人和社會輿論的看法。所以,哪怕在兒子家遭兒媳的白眼,也不到女兒家見女婿的笑臉,是老人面子上的事。實事上,"女兒是父母貼心的小棉襖",她們是非常關心自己的父母的,雖然是同一個女人,但做女兒和兒媳的身份不同,對待公婆和父母還是不能完全一樣的。父母在女兒家住,受到的照料會是更好些。

中國封建社會時間太長,又很快過渡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傳統思想在很多老人身上體顯明顯,是他們有兒子就不在女兒家長住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