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造《深海利劍》的成功法則

趙寶剛在執導2014年的話題醫療劇《青年醫生》之後,睽違熒屏3年之後,在201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之際,向電視觀眾交上了自己的最新作品——《深海利劍》。

《深海利劍》的故事是典型的“鋼鐵是怎樣養成的”敘事結構,新兵蛋子如何成長為戰場標兵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如果劇本的設置不能從時代特色捕捉個人成長的印記,很容易變成了一個毫無新意的類型製作。趙寶剛作為國內青春劇的執牛耳者,在嚴肅緊張的軍旅題材中增添了荷爾蒙生長的亮色,這一點不難在人物設置和演員挑選上看出來,而這正是鍛造“利劍”的第一條法則。俗話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個性強硬的90後新新人類正在成為軍人培養的核心。

鍛造《深海利劍》的成功法則

如果說剛剛入伍的新兵是鍛造“利劍”所需的生鐵,那麼教官和心理輔導員則是氣勢和壓力並重的鐵錘。劇中艇長呂奉光、心理輔導員金子晴、“T計劃”總教員尚堂在劇情中的作用既發揮了成長蛻變所必需的推動力,同時也在心理上提供了壓力的紓解渠道。在一次次的風浪打擊下,暗礁和魚雷的威脅下,軍令如山的嚴格要求下,“生鐵”最終要變成“利劍”。另一方面,注入的新鮮血液也讓軍隊更顯得鮮活。《深海利劍》開篇就設置從大學選拔人才入手,在“伯樂尋千里馬”的基礎上開展劇情枝節,既於戲劇安排上引出“成長主角”盧一濤、姜耀的出場,又再次印證了千里馬與伯樂之間相互成就的亙古之理。

只有高強度的“淬鍊”才能辨別出誰才是可以打磨成利刃的鋼鐵,個性十足、條件參差不齊的入伍新兵面對封閉的訓練環境,會出現極度不適應的心理矛盾,逆反、羸弱、退縮、迎難而上都有可能發生。當他們踏上甲板,深入機艙,航行在蔚藍大海的時候,出身不同、理想各異、個性十足的差異全都被封閉的潛水艇緊緊團結在一起,凝結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只有克服狹隘的自我中心主義,才能完成協同作戰的任務。海陸空三軍,海軍題材在熒屏上可謂鮮跡,而近年來我國海軍實力飛速增長,《深海利劍》的運勢而生,無疑在軍旅劇的進程中劃上了濃重的一筆,軍旅題材劇“選題”有了新方向,同時潛艇兵這一軍人群體也讓觀眾得以瞭解,更為他們的忍耐力、凝聚力與奉獻精神而震撼。

劇中這些鮮活的面孔有別於此前軍旅電視劇在塑造人物情感上的虛空,他們為《深海利劍》帶來了熱血和青春,帶來了思維的對撞。趙寶剛在故事的敘述中將士兵成長前後的情感變化放置到一個顯著位置,而這一點正是區別其他軍旅題材電視劇的關鍵點,而這也是鍛造“利劍”的最後步驟,編導者用心理現實主義的技巧描繪了主角盧一濤入伍前後的成長體驗、心理創傷,情感的輕和戰爭任務的重隱秘地纏繞在一起。在之後的劇情中,將會有更多的故事發生,姜耀和女友小夏愛情的選擇,金子晴冷酷外表下柔弱的心……這些都是有待展開的豐富劇情。情感副線不僅是緊張訓練的有效緩解,也恰恰為自我突破提供了心理支撐。

《深海利劍》劇情設置嚴謹,在鍊鐵為劍的過程中,大學選才,發掘好苗子;嚴訓打磨,責任與信念加身;演習作戰,凝聚團結,合眾為一;任務出航,終化作一把“利劍”,護疆守土。整部劇可謂一氣呵成,以成長邏輯貫之,從選拔人才、伯樂的出現、訓練的方式、情感的支撐等諸種層面描繪了培養現代海軍的新式思維。而正是由於各方面的層層精進,《深海利劍》也“直掛雲帆濟滄海”。這個夏天,《深海利劍》震撼出鞘,鐫刻了一抹難忘的“浪花白”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