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政劇:沉入“深海”,響亮呼吸

律政劇:沉入“深海”,響亮呼吸

律政劇:沉入“深海”,響亮呼吸
律政劇:沉入“深海”,響亮呼吸

由於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戲劇衝突性,跟當下生活緊密相連,律政題材影視作品日益受到公眾喜愛,也被業內視為影視創作的一座富礦。2019年年底到2020年年初,兩部律政劇《精英律師》《決勝法庭》先後登上五大衛視平臺首播,在展示律師、法官、檢察官等法律職業人士形象的同時,傳播了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識,引發了社會關注和熱議。

不過當下的律政劇創作,短板也很突出:內容不夠嚴謹,甚至出現涉法錯誤;人物形象單薄,有的人物過於完美和不真實;情感戲沖淡了專業性,淪為行業外皮包裹下的情感劇……如何推動律政影視創作健康發展?3月21日下午,由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法務委員會和北京市律師協會行業文化建設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線上研討會上,來自影視製作機構、法律界、學界的從業者、專業人士和專家學者就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內容創作:核心在“律”

如何理解律政劇?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第一檢察部主任趙鵬,《決勝法庭》《你好檢察官》《檢察風雲》編劇趙鵬,針對律政劇創作,提出了核心在“律”的觀點。

趙鵬認為,對一部律政劇來說,法律、律師、案件,三者缺一不可。“律政劇與刑偵劇最大的區別在於後者重在查明真相,只討論事實,而前者不能止步於此,還要延伸到法律評價。因此,從定義上看,《白夜追兇》不是律政劇,《決勝法庭》《你好檢察官》才是。”

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趙鵬指出,律政劇創作難就難在要融合法學、司法實踐和戲劇文學創作。“涉及法律評價,必須有司法實踐,職業編劇比較難掌握,因此,律政劇創作最理想的狀態是由專業編劇 職業法律人作為共同編劇,而不僅僅是邀請一名法律顧問。”

事實上,很多律政劇被拍磚的癥結就在於此。“外行人看得津津有味,內行人覺得不夠味。”一方面,部分律政劇創作初期就缺乏專業人士的參與和把關;另一方面,拍攝過程中也存在二次創作偏離編劇創意的問題。

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法務委員會副秘書長張志同提出,應當組建專業團隊,實現法律顧問的全方位、全流程參與。

在他看來,國內為數不多的律政劇,共同問題就在於把行業劇偶像劇化。律政劇需要煙火氣,需要收視率,但不能簡單地用生活化的方式去解決法律問題。“優秀的律政影視作品,應該由各有專長的法律人組成團隊,提供專業服務。法律行業專業人士不僅要全流程參與,從劇本創作、影片拍攝,直到剪輯定審,也要全面審核、多維介入,不囿於看法律知識對錯,還要看角色言行外貌、場景設置等是否符合行業規範和習慣。”

《秦明·生死語者》主演嚴屹寬對此也深有體會。結合自己的職業經歷,嚴屹寬認為有的演員表演脫離實際,究其根本在於法律專業知識和社會實踐的缺乏。他也期待在律政題材作品的創作中,律師等專業人士能從劇本創作的最初階段開始介入,協同創作。

人物塑造:專業立體多樣化

在人物塑造方面,律政劇常常被吐槽的一點是人物形象過於單一,律師、檢察官等形象常常被塑造為全身開掛、戰無不勝的完美人物,很難讓觀眾認同。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張菁強調,律師職業是反映時代變化、社會問題和人性的窗口,通過律師的形象,律政劇可以發揮它觀照社會、觀照人性的社會寫實功能。因此,律政劇在人物塑造上不能停留於出入高級寫字樓的表層,懸浮於普通百姓生活之上。“律師、檢察官還有法官,在獲得職業身份之前首先是一個人,人物要和觀眾共情,就要寫出他正常、人性的一面。”同時,律政劇要靠有特點的律師打動觀眾,這樣他們的法律價值觀、法律的尊嚴自然能被觀眾接受。

張菁認為,目前國內律政劇還有很多種律師形象沒有出現過,比如國外相關作品中常見的鄰家律師、落魄小律師、刑訴翻案律師、腹黑律師、熱血律師、蒙冤律師等。“中國律政劇不能只有一種‘精英律師’,從律政劇市場突破的角度來說,人物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口。未來律政劇一定是有大量的、各種各樣的法律職業形象的。用其職業性特點、法理和情理的戲劇衝突設置去吸引觀眾,塑造出真實、有慾望、有缺點、有痛苦的律師、法官、檢察官形象,形成一個多樣化的生態。”

很多與會專家還特別談到了律政劇中的女性塑造,也期待更多元、更立體的形象。北京安傑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鄒雯從女性法律執業者的角度表示,律政劇應打破套路,強化女律師的獨立、專業和領導力。“我們希望律政劇裡的女性首先是獨立的,不是男性的附庸,用以襯托男性角色的魅力;其次,有比較好的專業度,能夠去解決複雜的法律問題,不是通過靈機一動、奇蹟式發現轉機來展現,而是期待更硬核的展現方式;最後更進一步而言,我們希望能看到女性的力量和女性領導力的一面,這樣的女性形象能成為法律職業女性的終極夢想,也會引領更多的女性受眾去實現自我價值。”

在鄒雯看來,一部律政劇如果能成功展現女性的蛻變史,其帶來的傳播效果和市場價值也將是幾何倍數增長的。

精神內核:要引領而不是迎合

一部出色的藝術作品會對讀者、觀眾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重要影響,作為現實題材的律政劇也是如此。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部科技犯罪檢察團隊負責人許丹坦言,自己的職業選擇就受到了美劇《辯護律師》和國產劇《國家公訴》兩部作品的影響。特別是後者讓大學時代的他感受到了法律、辦案的魅力,也成為他最終職業選擇的重要契機。“現實世界發生的一個事實,在檢察官用法律的透鏡折射之後,映射到起訴書上之後的那個法律事實,這個中間的過程非常精彩。”在他看來,國產律政劇好劇層出不窮,一定會有觀眾因為這些作品而選擇讀法律,當法官、律師、檢察官,無論對整個法律行業,還是對社會來說,“都是大好事兒”。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藝術管理系教授蒲劍強調,特定行業代表的社會價值觀是社會發展的公共道德基石,比如法律行業是法治精神的代表,要維護社會的秩序和公平正義,因此,律政劇中的職業素養不能缺失,應該體現職業素養,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中央電視臺版權和法律事務室副主任嚴波指出,律政劇應該更多地引領而不是迎合觀眾。嚴波和鄒雯都談到,律政劇在終極價值的追求、特殊職業的倫理困境、人性的選擇和掙扎等方面有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核,反映出社會的現實問題,從而引領觀眾對法治社會、法律本意的思考。

嚴波引用了莫言的一段話,概括律政劇精神內核的創作方向:偉大的作品,沒有必要像寵物一樣遍地打滾贏得準貴族的歡心,也沒有必要像鬃狗一樣歡群吠叫,它應該是鯨魚,在深海里,孤獨地遨遊著,響亮而沉重地呼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