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風采不只存在於端午節

談起屈原,大多數人便會把他與端午節綁在一起。相傳端午節的起源有一個流傳較廣的傳聞便是紀念屈原說。

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相傳,當年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屈原的風采不只存在於端午節

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的風采不只存在於端午節

屈原

但如果僅僅在端午節才能想起屈原,甚至有的人因為可以多放一天假而感謝他,那真得太過於委屈這位驚才絕豔的人物了。今天讓我們拂去歷史的雲煙,撣落鏖戰的塵埃,看一尊偉岸的獨行者身影從遙遠的兩千多年前漸行漸近。

《離騷》

楚魂之絕唱

屈原的風采不只存在於端午節

《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脩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託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其詞溫而雅,其義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漢—王逸

屈原的風采不只存在於端午節

較之於《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魯迅

屈原的風采不只存在於端午節

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

----聞一多

後世的香草美人之類的技法已經遠超先祖,但是首開先河的卻是屈原。《離騷》用龐大複雜的結構、精巧多樣的語言為我們創造了一個花草輝映、萬物有靈、汪洋閎肆的奇幻世界。形態各異而不勝數的自然風物,周流上下觀乎四方的曲折道路、奇異經歷,正邪善惡、世俗與個人的鴻溝與對抗內心的自我質疑、反覆質問、自尊和堅持……

屈原用象徵的方式除卻現實的束縛,最大限度表達自我情感,呈現出極美象徵景象,而具象背後的情感則更加動人。

★★★★★

其實除了《離騷》,屈原的《天問》、《九歌》等都運用了大量的比興手法,用豐富的想象,華麗的辭藻為我們構建出一個極具浪漫的古楚天地。

★★★★★

在他用長短交錯的詩句架構起的那個陸離崔嵬的神話世界裡,所討論的絕不僅僅是“愛國主義”。

★★★★★

《天問》中人類在浩瀚的宇宙面前,追尋起了自我的意義。

★★★★★

《九歌》裡的諸神簡直是由人類純粹的情感提煉而成,上天入地的他們卻上演著一幕幕生離死別愁腸百結的愛情。

★★★★★

貫穿楚辭始終的主題,我想是一種源自夢想與現實齟齬的憂愁——這是人類永恆的話題。

民族脊柱

僅僅是藝術上的成就還是遠遠不能使他成為華夏兒女精神的支柱,屈原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詩人的氣節更為後世所景仰。

屈原堅貞不渝的愛國情懷,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的文化原型與精神典範。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歷經數千年,歷久彌新,經久不衰,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珍品。

抗日戰爭時期,郭沫若創作的大型歷史劇《屈原》,在局勢緊張的當時引起極大的轟動,其中包含的愛國主義精神也一定程度上激勵起國人的愛國情懷。

前人已逝,後世不忘

如今屈原已成為一個標記,象徵著一種偉大的浪漫,一種愛國的熱血。不論時代如何變化,他給後人帶來的浪漫傳承不會中斷,愛國之血不會冷卻。

佳人生南國

南國有嘉樹

修遠漫漫路

求索不停步

香草思美人

士人謀家國

汨羅江水寒

赤子紅心暖

身死亦何妨

山河如故耳

屈原這個名字,不該只出現在端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