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和汕頭這兩個經濟特區現在哪個發展更快?

行攝青年


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動力。在珠江口,港珠澳大橋正散發出強大的“力場”。


於珠海而言,港珠澳大橋讓珠海站到全新的高度,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地位和發展策略。港珠澳大橋將珠港兩地的時間距離縮短為30分鐘,讓珠海成為內地唯一一座與港澳陸路相連的城市,成為珠江西岸的樞紐城市。

跳出珠海,這座大橋改變了粵港澳的空間格局,加深了香港與珠江西岸的聯繫,為香港與珠江西岸城市群的產業合作提供了交通便利。這對於粵港澳大灣區、泛珠三角區域,乃至“一帶一路”的建設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機遇與挑戰並存。大橋未來的通車,對珠海的城市、交通、人口的承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苦練內功、提前謀劃應對相關挑戰,港珠澳大橋也有可能淪為一條“過道”並“虹吸”珠海自身的相關發展資源,並對土地價格、房地產市場等帶來負面影響。

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面對機遇和挑戰,珠海已經明確方向,要進一步做好大橋建成通車後的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產業佈局調整和配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工作,抓緊規劃建設直通粵西的高速公路大通道,真正做到內聯外通,增強對粵西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同時,要切實防止出現產業沒發展起來、房價漲起來、成本高起來的局面,堅定不移發展製造業,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港珠澳大橋主橋貫通;海底隧道與東端人工島的成功對接;明年上半年,海底隧道將全面建成……珠江口上的港珠澳大橋,建設進展不斷。不出意外的話,這座“世紀工程”建成通車,推動粵港澳區域合作進入新的階段。

這座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是中國橋樑建設者新的驕傲。這個了不起的交通工程,將如何改變珠三角城市群?將給珠海這座珠江西岸核心城市帶來什麼?……正在珠江口發生的變革,折射出超級城市群崛起背後一道意義深遠的開放命題。

1 全新的格局


一座跨海大橋承載了什麼

珠海年近九旬的抗戰老兵李廣成有一個特別的願望:去一趟港珠澳大橋。在他的心中,這座大橋承載了心中的強國夢。而對於珠海而言,這座大橋承載城市崛起的希望,為區域的發展帶來戰略性的機遇。

港珠澳大橋建成後,將打通香港與珠海連接的通道,使珠江口路網格局發生質的改變,由原來的“A”字型轉變為“△”字型。特別是使香港由原來只能經由深圳聯繫內地單通道格局,變成現在連接深圳、珠海的雙通道交通格局。

交通運輸部規劃院院長李興華認為,巨型跨海交通工程建設一般能夠改變相關區域的時空關係,從而帶來區位結構、社會特徵及經濟活動質的調整和跨越,“港珠澳大橋將扮演重塑區域空間發展格局的重要角色”。

港珠澳大橋將使珠海的交通區位、城市發展、產業提升等迎來“脫胎換骨”的徹底轉變,其發展戰略、路網布局與調整、產業佈局與優化、人口規模與政策等方面都將站在新的高度去謀劃和推動,從而使“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帶動、輻射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

同時,這座大橋還被賦予了促進粵港澳深度融合、維護港澳繁榮穩定的歷史使命。由於大橋帶來的空間格局變化,香港與珠江西岸城市群的聯繫更加緊密,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內高密度的港口、機場、城際軌道、高速公路等貫通連接成為暢順對接的立體化交通體系,極大促進了沿線經濟要素的流動,形成規模和集聚效應,對灣區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如果把目光放得更遠,這座大橋同樣會深度影響中國的開放發展大局。國務院《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泛珠三角區域要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攜手港澳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

“內強腹地,外接東盟,重塑周邊經濟。”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認為,依託港珠澳大橋,粵港澳大灣區崛起,不僅推動廣西、湖南、江西等地的產業梯度轉移加快,而且其產業要素將加速通達北部灣和南寧等地,形成面向東盟的海陸國際大通道,成為“一帶一路”重要戰略樞紐。

2 珠海的機遇

當核心城市遇上大橋效應

《超級版圖》作者帕拉格·康納還記得兩年前在珠三角旅行的情景:從廣州開始,經過中山到達珠海和澳門,然後往北向東經過香港、深圳和東莞。在帕拉格·康納眼裡,一個“通過結合城市化、經濟特區以及創新來打造作為創新和發展支撐的超級城市”正在這裡崛起。

如今,帕拉格·康納如果造訪珠三角,可以選擇從港珠澳大橋開始旅途。港珠澳大橋正在以一種集聚世界目光的姿態,打通珠三角西岸地區與港澳緊密融合的“黃金通道”。

攤開珠三角地圖,奔湧的珠江把東西兩岸隔開。珠三角東岸利用香港這一窗口大量引入香港和境外的資金、貿易、技術、運輸、管理和市場等,成為國際製造業基地,尤其以深圳、東莞最為突出。伴隨著港珠澳大橋未來的通車,珠三角超級城市群迎來經濟和產業版圖重構的關鍵節點。

作為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珠海,恰恰站在珠三角超級城市群互聯互通的網絡節點之上。

從外部交通看,港珠澳大橋從根本上改變了珠海在全國交通路網布局中長期處於邊緣的地位,使珠海成為大珠三角網絡型交通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連接香港、珠江口西岸城市、廣東省西部地區的樞紐性城市。這也會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從而給城市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會。

而在珠海內部,由於港珠澳大橋配套交通設施的建設,也將進一步完善珠海交通運輸網絡、城市空間結構。過去,珠海城市空間是一種單中心結構,西部地區的發展長期滯後。而隨著港珠澳大橋及其延長線的建設,珠海的城市空間正由單中心聚集,向集聚與擴散並存、內涵提高與外延拓展並重轉變,形成珠海新的城市格局。

從內到外的城市格局之變,核心在於開放創新。在開放中鏈接全球創新資源,為珠海帶來全新的產業變革。

生產性服務業的窗口,正在向珠海打開。珠海可以發揮區位優勢,通過與澳門的充分對接,把香港的法律、物流、金融、國際貿易等現代服務業專才吸引到珠海來,並以珠海作為基地,抓住珠西地區乃至粵西地區的加工製造業轉型升級並與珠三角地區實現無縫對接的良好機遇。

在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看來,香港的生產性服務業、高端服務業、優質的教育資源、雄厚的科研實力和資本還有外溢的空間,因此,珠海的物流業、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高端製造業都將迎來重大機遇。

智能製造、先進製造的另一扇窗口,也在向珠海打開。作為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龍頭”之一,珠海已初步形成“海陸空+智能製造”的“3+1”特色產業格局。當珠西裝備製造產業帶遇上港珠澳大橋,當珠海的先進裝備製造產業與沿著港珠澳大橋奔湧而至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快速對接,將迸發出多大的產業能量?這樣的未來,讓人怦然心動。

3 未來的挑戰

開放“橋頭堡”如何搶佔風口

機遇與挑戰並存。大橋通車後,珠海區位優勢顯著提升,客觀上帶來珠海樓市的繁榮。但這卻可能給珠海帶來挑戰——產業沒發展起來、房價漲起來、成本高起來了。

面對這個風險,作為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珠西先進裝備製造業龍頭,珠海必須堅定不移發展製造業,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據介紹,港珠澳大橋給珠海帶來的經濟效應有三種可能——通道經濟,不僅不產生效益,反而將珠海的生產要素裹挾走;客棧經濟,在珠海打個尖兒,留點茶水錢;橋頭堡經濟,大橋帶來的效益落地珠海,珠海成為南來北往的匯聚點。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林江認為,任何交通的發展都有兩面性,一方面可能促進要素集聚,另一方面也可能促進要素流失。如果珠海沒有充分利用好港珠澳大橋的機遇,它也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而要想發展橋頭堡經濟,珠海就要做好大橋建成通車後的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產業佈局調整和配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工作。同時,要擴展珠海的經濟腹地,抓緊規劃建設直通粵西的高速公路大通道,真正做到內聯外通,增強對粵西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

在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勢必會增加珠海的人流和車流壓力,作為大橋第一承接帶的拱北、南灣地區將首當其衝。“如果對大橋誘發的交通流不能很好地引導及組織疏導,將會對珠海主城區特別是環澳門地區的交通產生壓力。”珠海市交通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港珠澳大橋跨海飛架之時,深中通道也順利推進。後者連通了珠三角東西兩岸,又無通關障礙,可以預見,它將承載起巨大的人流和物流。以致有人擔憂:兩座大橋會不會形成競爭,深中通道會不會使珠海再度邊緣化?

廣州地理研究所人文與區域研究部副主任吳旗韜認為,港珠澳大橋更強調對接香港,發揮香港對於珠江口西岸的帶動作用;深中通道則著重連接珠江口東西兩岸經濟圈。兩條跨海通道相疊加,將產生互動效應,對於提升整個地區的交通區位都大有裨益。

廣東期待珠海激發“橋頭堡”的發展能量,中國期待珠三角證明開放經濟的創新能量。

我們有理由相信,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將共同形成一股澎湃動力,把香港、珠海、澳門三地,以及它所依託的珠三角超級城市群,推到了一個更加開放、深化合作的新格局。


時尚達人團


從經濟角度看,無論是速度還是總量,珠海已經超過汕頭,特別是珠港澳大橋的修建通車,將徹底改變珠海在粵港澳大灣區格局中的地位,成為珠江西岸的樞紐與核心。另外,橫琴自貿區的長足發展亦將深化其開放格局中的橋頭堡作用,可以繼續聚集和發揮其特區前沿的標杆效應。這兩大戰略規劃實施,已經遠超汕頭,兩者在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上已不能同日而語了。

但是,發展是個綜合系統,經濟不是唯一的考量,美好生活需要物質與精神的平衡,同時,城市的內在基因決定了其發展的方向。做為潮汕文化的聚集地,相對於移民城市,汕頭有其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發展追求,發展好維護好潮汕人喜歡的獨特的物質文化生活,不追求千篇一律的發展模式,不走千城一面的發展路徑,根據自身的地理生態條件和世界僑鄉的人文關懷,汕頭及潮汕地區的發展也許可以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之路,讓古老的中原文明和客家漢族文化在復興大業中重新煥發新的生命力。


靈魂創客


很簡單,論經濟總量毫無疑問珠海超過了汕頭,但論GDP增速,汕頭要比珠海發展得更快,因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GDP增速排名第一的就是汕頭了。而且,不僅是GDP增速變快了,藉助著創文強管的東風,拆違建,修步道,建公園,人居環境上了好幾個檔次,所以我認為現在雖然暫時珠海佔了上風,但汕頭還是有大發展的潛力!


喬治巴頓8798342


謝謝邀請!珠海和汕頭這兩個經濟特區總的來說,還是珠海發展得更快些。珠海畢竟在珠三角範圍內,區域位置優勢明顯。如今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更是為珠海甚至珠西經濟發展助力。但同時我也看好汕頭。近兩年省裡更加註重東西兩翼發展,基礎設施投入不斷加大。加之汕頭新的領導集團為官為民,興業辦實事,汕頭的發展一定會更好!


洪創彬


二個城市都缺少能夠支撐地方經濟30年以上的產業,當前珠海佔有地利,汕頭人文較強,綜合起來:珠海優勢大些,但汕頭不是沒有希望,關鍵看找對產業與否。汕頭失去的機會一,2000年初國家提石油儲備,應該考慮依託三桶油,利用汕頭在東南亞有大量華僑的優勢,在南海探鑽石油,有利可圖各國政治談判應該較後容易,成功則自然有下游產業鏈;機會二,時間是神六發射後,國家已經對軍工轉民用有鬆動,可以聯合汕大搞氫燃料電池的研究及應用,另一項則是可燃冰;機會三,有一項保國利民的產業,各項科技已經成熟了,只要綜合揉合在一起就可以了。真希望政府、企業家能夠想到!


黃揚生


謝邀。本人非這兩區人士。也比較少關心這兩區,只是略有耳聞。從地域上講珠海有利。它旁邊那些城市多富庶。從情感上講,畢竟同為潮汕人,而且汕頭還是潮汕地區僅有的一個區,當然希望它發展快一些。可是自從那次震驚中央的無頭公案後,汕頭似乎從長一段時間無人敢碰,所以政策紅利幾乎甭想。自身本地政府怎麼樣我也不瞭解。總之雖同為潮汕人,我是很長時間沒看汕頭新聞,不敢妄加評論。以前聽說汕頭雖為港口但卻是淺水港,巨輪無法直接進入,在港口城市中處於劣勢地位。不知道現在改好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