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平付小超


  刘伯温的确是劝阻过朱元璋攻打日本列岛。但至于说誓死就有些夸张了。

  朱元璋派使者晓谕“日本国王”:“不取缔倭寇,就发兵把你抓起来!”结果使者被怀良亲王砍了脑袋。

  明洪武元年(1368年)11月,初建的明帝国因被日本列岛寇盗骚扰东南沿海,又不向取代元朝的明帝国朝贡。明太祖朱元璋就派遣使者前往日本,结果刚到五岛地区就被倭寇劫杀。

  第二年,朱元璋再派杨载等七人为使,携带诏书再次日本。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期”(1336年-1392年,\t日本同时出现了南、北两个天皇,并有各自的传承,是日本历史上一段分裂时期)。朱元璋派去的使者找到所谓的“日本国王良怀”(实际上是怀良亲王,后醍醐天皇之子,日本南北朝时代南朝皇族中重要人物。担任过征西将军,被尊称为征西将军宫。怀良亲王于1372年退隐,但当时九州大名在对明朝的交往中,多假借“日本国王良怀”的名义,所以以后的“日本国王良怀”不是怀良亲王本人)问罪,并要求日本朝贡。

  诏书写的也不客气:

  “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廷,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

  怀良亲王也不是吓大的,看了诏书后拘禁了使者杨载、吴文华,将其他五人杀死。第二年,明廷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这次怀良亲王遣僧祖来到明朝,并送还被倭寇掠夺的沿海人口。但倭寇骚扰明朝沿海仍然不为改观。

  于是朱元璋又在1381年遣使去责备“日本国王良怀”,并威胁将要出征日本。而“日本国王良怀”也不客气,回了一封极具文采硬中带软的信:

  其中有:“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之语。令朱元璋大怒。便要征伐日本。

  此时谋臣刘伯温劝道:元朝极盛时忽必烈三次征伐日本都为“神风”所阻,舰队折戟沉沙,致使元朝大伤元气;明军缺乏大规模跨海作战经验,一旦开战胜负难料;日本撮尔小国,四面环海,得之不足治。而今天下初定,百姓生活艰难,应休养生息才是。并呈上了一道难民的奏折。

  朱元璋毕竟是成熟的政治家,他再三权衡后决定吸取历史教训,与民休息,不再冒险出兵,并还把日本列入“十五不征之国”之一。


赵燕云


在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就开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了周边的番邦日本、高丽、安南、占城四国,目的有两个,第一就是告诉他们这几个国家的统治者,现在中国之地是大明当国,元朝已经完蛋了。让他们俯首称臣,将来磕头别磕错了人。第二就是去探查这些四夷有没有可能帮助元朝余孽。



使者去了这四个国家后,高丽,安南和占城都还不错,只有小日本出现情况了。

当时日本处于南北朝时期,明朝使者以杨载为主使的使团见到的是南朝的怀良亲王。此人是后醍醐天皇的皇子,性格残暴,作战勇猛,反过来说就是个大老粗。

而朱元璋对于日本人十分蔑视,加之当时南北朝时期日本浪人都跑到中原王朝这当倭寇,让朱元璋十分不高兴。因此老朱的国书写的十分不客气。下面给大家摘录一段:

“圣旨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盗,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岂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图之。”

这段话大意就是,你们日本要么认我大明当宗主国,要么就整军备战等着挨揍。要是不知悔改,非要当倭寇,就等着我们杀过去吧!

这段话说的非常不客气,怀良亲王本就是粗人,一怒之下把杨载给揍了,还杀了其他使者。

朱元璋得知这件事情后愤怒值爆棚,此时刘伯温出场,第一次劝朱元璋。他说此时国家初定,老百姓刚过安生日子。国力不足啊!况且兵凶战危,没有必胜的道理,如果重蹈元朝伐日本的覆辙,岂不是大损国力!



朱元璋虽然生气,但是一代雄主,他并不蠢,明白现在不是伐日本的好时机,便忍了下来。

等到第二年,老朱再次写了国书给日本人。好死不死,还是南朝这个怀良亲王收到国书。也就是说老朱的国书一直没有送对人。更悲催的是,此次的使臣姓赵。怀良亲王认为这次的使臣是元朝赵良弼后人,非常生气,上来就要杀人。要不说小鬼子脑子有病呢!你先分出来谁是谁啊!

这个姓赵的使臣好一通解释后,怀良亲王才明白怎么回事,打开国书一看,是这么写的:

蠢尔倭夷,出没海滨为寇,已尝遣人往问,久而不答,朕疑王使之故扰我民。今中国奠安,猛将无用武之地,智士无所施其谋,二十年鏖战,精锐饱食,终日投石超距。方将整饬巨舟,致罚于尔邦,俄闻被寇者来归,始知前日之寇非王之意,乃命有司,暂停造舟之役。

怎么说呢,老朱还是不拿小鬼子当人。

怀良亲王也修书一封,是这么答的:

臣闻陛下有兴战之策,小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涂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若君胜臣负,君亦不武;若臣胜君负,反贻小邦之羞。
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救黎庶之艰辛。年年进奉于上国,岁岁称臣为弱倭。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诣丹墀。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具表以闻。

这段文字写的确实文采斐然,但是,我一直不明白,第一段怀良亲王还在吹逼自己有何惧哉,怎么到第二段就惶恐,就稽首了呢?

老朱接到这信后,再次炸毛。此时刘伯温又出现了,他并没有如第一次一样劝说朱元璋放弃,而是上书说西北不平。委婉的表示,现在咱们还是消停为上,日本人留给后人吧。



这就是刘伯温第二次劝朱元璋的过程。

不过,有一说一,刘伯温如果不劝朱元璋,没准以老朱的能力,加上南北朝时期日本的分裂,还真能一战灭了日本呢!

所以说,都怪刘伯温,书生误国啊!


王斌兔斯基


当朱元璋由南向北统一天下以后,他就开始派使者出使周边番国,令其归附。像安南等国是归附了,但也有不服的,如高丽,对元朝念念不忘,打算跟北元联合,跟明朝对抗,结果还没出兵,高丽就被大将李成桂灭了,李成桂上书朱元璋称臣,朱元璋赐名朝鲜。

除了高丽以外,还有一个很不安分的国家,那就是日本。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南北分立,双方经常开战。

战乱造成日本社会动荡,一些武士逃离日本,乘船来到了中国沿海,这些人当然不是来干正当生意的,他们联合本来就有的海盗,组成了臭名昭著的倭寇。

倭寇之患自元朝开始,至元末明初,倭寇经常袭扰我国东南沿海,朱元璋为此甚为恼火。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7名使者前往日本,向日本国王问罪。

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军力强盛,朱元璋又是马上皇帝,对这个敢于闹事的蛮夷小国非常不客气,他的诏书是这么写的:“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廷,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

朱元璋直截了当地给了日本国王三个选择:臣服、不臣服待在家里、来我这边搞事找揍。

这封诏书送到了南朝的"日本国王良怀",也就是怀良亲王手里。这家伙是给武将,脾气火爆,在看了朱元璋要求他取缔倭寇并向明朝朝贡的诏书后。怀良亲王当朝爆了,拘禁了使者杨载、吴文华二人,杀死其他五人,依旧纵容倭寇横行于山东、浙江、福建一带。

怀良亲王的做法让朱元璋非常气愤,想立刻出兵攻打日本,但被刘伯温劝说,刘伯温劝说的理由有两点。

一是忽必烈的前车之鉴,忽必烈曾出兵攻打过日本, 但奇怪的是,每次就要成功的时候,就会刮起台风。如此重复了三次,忽必烈的军队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

当时明军虽正值鼎盛,但却缺乏大规模跨海作战经验,一旦开战胜负难料。


二是天下初定,明朝国内还没能从元末明初的战火中恢复过来,国内急需休养生息。若是穷兵黩武,势必极大增加百姓负担,甚至激化阶级矛盾。

这一点,怀良亲王也看得出来,他脾气暴但却不傻,分析了下双方的局势后,他认为明朝只是来吓唬的,不会真的攻打。

朱元璋毕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再三权衡后,恢复了冷静和理智,最终决定不冒险出兵。怀良亲王也决定讨好一下朱元璋,放还了被掠夺的明朝百姓。

然而倭寇势力依然很大,不断骚扰明朝沿海一带,因此朱元璋在1381年遣使责备"日本国王良怀",威胁要出征日本,怀良亲王回书表示自己将积极备战。

回书前段指责朱元璋你这么大的地盘还想来抢我这么小的地盘(关键谁抢谁啊);中段给自己壮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末尾扯一句讲和为上。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
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
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差。
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拯黎庶之艰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国图之。

这个回书令朱元璋非常生气,又起了征讨日本的心思,但刘伯温劝说朱元璋西北很不安定,那个贫瘠的小国还是别管了。

朱元璋仔细思考后,再次放弃了征讨。

朱元璋之所以放弃对日本的征讨,刘伯温的劝说和国内的局势只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他看不上那些荒夷之地,不愿出兵征讨,这一点从他后来留下的祖训可以看出。

洪武末期,步入暮年的朱元璋担心子孙后代狂妄轻浮、率意用兵,所以将自己谨慎对外的用兵国策写入了《皇明祖训·祖训首章》,其中有“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

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与之相应,朱元璋开列了15个亚洲邻国为大明的不征之国,日本正是其中之一。


平沙趣说历史


在元朝之前,我们这个“一衣带水”邻居,一直臣服于我国。元朝忽必烈统治时期,忽必烈派兵东征日本。结果,忽必烈两次派出舰队征服日本,都被台风刮没了。从此,日本就猖狂了起来,以为有“神风”相助!



明朝时期,朱元璋北击蒙元,一统江山以后,想重新享受“万国来朝”的盛世。于是,派出了两名使者出使日本(东瀛)。


结果,日本人狂妄的杀死了一名使者,并让活着的回来报信。朱元璋很生气,弹丸小国,竟然蔑视天威,要发兵征讨日本。
此时,刘伯温觉得风险太大,还有元朝失败的先例。于是,他劝阻了朱元璋。刘伯温的意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日本(东瀛)四面环海,只能组建水师征讨。而明朝刚刚建立,国内需要休养生息,恢复生产,不宜劳民伤财出兵远征。

第二,日本属于未开化民族,就算出兵征服了,也不能融入明朝版图。甚至,有可能陷入劳师远征的泥潭。

第三,日本(东瀛)弹丸小国,物产匮乏,就算征服了,也不能给明朝带来什么好处。劳民伤财的征服这样的岛国,得不偿失。


第四,日本(东瀛)地狭民少,就算有朝一日壮大起来,也无法灭掉大明。不如,等以后明朝水师强大了,轻而易举的就能灭了日本。

如果,刘伯温和朱元璋知道几百年后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恶以后,会不会后悔没有灭了日本??


勇战王聊历史


小江会不断的推出新的文章与视频。

说起日本,绝大部份中国太对此没什么好感。

要说起我国和日本的关系,自汉唐朝就有往来。但是后来日寇在中华土地猖狂。在明初朱元璋统一天下的之后,作为开国皇帝的他,自然想开拓疆土,但是却因为刘伯温的一句进谏,放弃了消灭倭寇的念头,甚至告诫后代也不得进攻此国。   

从地理位置上看,两国正可谓是一衣带水。以前往来的关系也算其乐融融,但是到了元代忽必烈时期,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这个具有极大野心的统治者不满足华夏土地,开始他不断征讨,我们也知道元代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朝代。于是他东征日本,但是两次进攻都不得,这也大大涨了日军的士气。   

于是乎,东瀛的统治者的欲望得到膨胀,开始贪图吞掉中华土地这块肥肉。所以在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就想安定国内外,于是派了使者前去东瀛觐见。主要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日本对大明进贡。但是野心勃发的日本国怎么听得进去,当场杀了使者。   



听到这个消息,朱元璋是战马上打下江山的人,立马对这个弹丸之国进行了宣战。那这时的倭寇自然不甘示弱,他们觉得明朝海上作战不及自己,所以对此宣战威胁不屑一顾。但是朱元璋听了手下刘伯温的一番话,迟迟没有动兵。   



究竟是怎样的一番话呢?

刘伯温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他觉得呢,日寇侵犯国土多年,但是位置得天独厚,四面环海,对于明朝来说不好进攻,失败的风险很大。而且征服一个国家,光是用武力占领土地是不够的,日民民风不通教化,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抗,伤财劳民,国之初立,百废待兴。   所以刘伯温的建议自然是不提倡发起战争,因为凭借这个弹丸之国,就算有朝一日壮大起来,也无法灭掉大明,不仅仅因为他们资源相对匮乏,而且还有即使他们现在不断对明朝海疆进行侵扰,总有一天,我朝海上军事作战能力也能威力无边,一举将其击溃。  

 听了这一番道理,那朱元璋也是扼制了自己的愤怒,也是终生未出兵日本,将倭寇置之不理。并告诫子孙后代不得讨伐日本。朱元璋将日本列为十五不征之国之列的遗诏中,劝子孙万不能“倚国强,而贪一时之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   

而后的明朝皇帝大部分遵循先帝遗嘱,从未出兵外国或进行贸易往来。敢挑战遗诏的,也只有明成祖朱棣了,他不仅篡了位,还七度派郑和下西洋。这个暂且不说,只是对于日寇问题整个明朝基本就采取无视政策。   

纵观近现代日本发动的战争,也都应了六百年前刘伯温的话:日本再怎么折腾,到头来受伤的还是自己。哪怕日寇无端生是非,最后还不是在世界二战中签下投降书。看来朱元璋的不战政策也是情有可原的。   

尽管这个倭国不断制造给我们制造麻烦,还是被有远识的刘伯温一眼看破。所纳之言连朱元璋都采取不主动政策,甚至影响了后代的治理之道。足以证明这话的价值有深远。


小江怪是奇


在元朝时,忽必烈曾出兵攻打过日本, 但奇怪的是,每次就要成功的时候,就会刮起台风。如此重复了三次,忽必烈的军队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日本侥幸得以生存,但也因此结下了不小的仇恨。倭寇之患早已有之。

元末明初,倭寇经常袭扰我国东南沿海,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7名使者到日本持诏书问罪,当时明朝军力强盛,老朱口气非常强硬:“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廷,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



不料,日本的一个刺头亲王,怀良亲王,致使朱元璋的两个意图破灭:

一来威吓日本使之主动认输,二来解决沿海地区倭寇的侵扰。日本亲王看完国书不仅没有顺从之意,而且果断大胆的砍了大明使者的脑袋!


并回信称:“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涂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若君胜臣负,君亦不武;若臣胜君负,反贻小邦之羞。”可以看出当时日本的怀良亲王也不简单,说不害怕朱元璋攻打日本是假的,但是冷静分析了下双方的局势,他还是认为明朝只是来吓唬的,不会真的攻打,所以杀了使者,就是想看看朱元璋真实的用意。朱元璋看后起初不知其中原因,听后非常气愤,想立刻出兵攻打日本,但被刘伯温劝说并分析其中原因。

一是忽必烈的前车之鉴。元世祖忽必烈曾调遣空前强大的蒙古军队东征日本,却因各种因素遭遇失败,明军虽正值鼎盛,但却缺乏大规模跨海作战经验,一旦开战胜负难料。二是天下初定,国内还没能从元末明初的战火中恢复过来,国内亟待休养生息。元末年以来,战乱频仍,天灾人祸,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生产废弛,明初最迫切的任务便是休养民力,恢复生产,发展农业,若穷兵黩武,势必极大增加百姓负担,甚至激化阶级矛盾。
朱元璋毕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再三权衡后,恢复了冷静和理智,最终决定吸取历史的教训,不再冒险出兵,讨伐日本,而且还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国”,专门写入祖训,让后世子孙严格遵守,不得违背。


学历史蛮有趣的


惊堂木一响,有书君开讲!大家好我是有书君。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有意和东瀛日本开战,为什么刘伯温冒死阻拦。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之后,便四处派使者去周边国家要求进贡,其中一个国家便是日本。



当时的日本是南北朝时期,有两个管事的天皇。明朝使臣到了日本之后分不清实情,把诏书迷迷糊糊地送到了南朝的怀良亲王手中。此人是南朝天皇皇子,性格残暴、作战勇猛,俗称:大老粗。


朱元璋刚刚平定全国,对日本的态度是非常不屑的,再加上当时南北朝时期日本浪人到中原王朝当倭寇,让朱老板十分不爽。因此朱老板的国书写的很不客气,这直接导致了他派过去的使臣们有去无回。


朱老板得知使臣被日本杀的杀、扣的扣,大为光火,大手一挥就要攻打日本。这时候刘伯温闻讯赶来觐见,刘伯温对朱元璋说:“日本原来被元朝忽必烈出兵讨伐过,几次都差点儿灭国,要不是一到关键时刻就有“神风”相助,恐怕日本早就不复存在了。


这次陛下派使臣前去,他们一定以为这又是蒙古人派过去的,自然怀恨在心。况且日本现在对我华夏还是心存敬畏的。而苍天让他们存在也是合理的。”



朱元璋听完刘伯温的话后冷静下来,决定再派使臣前去说明情况,告诉日本,元朝已被明朝所灭,现在是大明朝要你们来进贡。


可是没想到这第二封诏书又不幸传到怀良亲王手中了。这“大老粗”非常霸气回复到:“顺你未必能活,反你未必能死,有本事就到贺兰山前见一面,拼个高低,谁怕谁!”


朱元璋那是个暴脾气,看到日本这话当时就坐不住了,说什么也要教训一下不知死活的日本。刘伯温这个时候又出来谏言,但是朱元璋不听,他认为保家卫国哪有不流血牺牲的道理,死几个士卒对国家整体国力没有影响,大不了就是多收税款为他们发一些体恤金,反正还是百姓们买单。



刘伯温觉得这次朱元璋心意已决,说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第二天,刘伯温默默呈上了一份关于难民的奏折,朱元璋看完长叹道:“天下刚刚平定,百姓饥寒交迫,此时应该重在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不能因为一时之勇再添战事了。”


最后,刘伯温还是成功说服朱元璋放弃了攻打日本的念头,并且令他告诫后世子孙,遇事切不可意气用事,必须时刻防范东瀛小国,杜绝贸易往来。


后人们对刘伯温冒死阻拦朱元璋攻打日本的做法给予两种评价:



“挺刘派”认为,刘伯温担心的是明朝的千秋基业和江山社稷,并不是在乎日本的生死存亡,而历史证明,明朝的做法是正确的,东瀛小国弹丸之地,再怎么折腾最后也将沉没在历史长河中。


“倒刘派”认为,即使当时不立即攻打日本,也可以先谋划攻打日本的事情,毕竟怀良亲王的态度给出了非常危险的信号。永乐大帝时,郑和七下西洋也表明了大明水师的实力。


因为刘伯温这次劝阻导致大明朝始终没有对日本这个危险的敌人动手,后来日本在中国沿海屡生事端,近代时期更是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苦难。


通过两派的不同观点,各位读者大人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欢迎在留言区一起讨论。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的谋士之一,很多人认为他的能力不在诸葛亮之下,朱元璋取得天下少不了刘伯温的出谋划策。然而,尽管刘伯温算无遗策,但却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大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打算讨伐一个小国,然而刘伯温却两次劝阻,结果为中国遗祸数百年,这个小国就是日本。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为了彰显大明朝的国威,就派使者去招抚周边的小国。使者带着朱元璋的圣旨分别来到日本、高丽、安南、占城四国,唯独日本不服管教,不愿意承认大明王朝宗主国的身份。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期,朱元璋的圣旨只给到了日本南朝的怀良亲王手中。怀良亲王出身行伍,是个刺头,他给朱元璋的回信傲慢无礼。还列举了元朝征讨日本铩羽而归的例子,言外之意就是“想打就打,谁怕谁”!

这令朱元璋勃然大怒,随即打算发兵剿灭这个弹丸岛国。这时,刘伯温站了出来,向朱元璋说道:“战争从来没有必胜的情况,元朝讨伐日本,曾经出动江南和朝鲜的水师,结果却遭遇大风,惨败而归。我们大明朝刚刚建立,百业待兴,如果一旦战事不顺利,就会大损国力。况且日本弹丸之地,物产匮乏,就算打下来也没什么好处,这实在是不划算!”

听了刘伯温的话,朱元璋暂平怒火。其实朱元璋原本就是一时之怒,并没有真的想要出兵日本,刘伯温又言之有理,这件事就被压下来了。事后,冷静下来的朱元璋决定再派使者去和日本好好说说,毕竟日本如果能够臣服大明,不但天朝有面子,沿海的百姓也能免遭倭寇荼毒。

第二年,朱元璋的使臣带着诏书又来到了日本。倒霉的是,明朝的使臣又是跑到了南朝找到了怀良亲王。结果还是一样,怀良亲王直接甩了一句“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

朱元璋接到信息后,再次大怒,想要讨伐日本。刘伯温又站了出来,他知道朱元璋对讨伐日本的利弊心知肚明,但是日本人两次违逆大明皇帝,实在让朱元璋下不来台。于是,刘伯温这次干脆不再提打日本的利弊了,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西北不平”。

这短短的四个字却戳到了朱元璋内心的痛处,相比于没有太大威胁的日本,显然北元才是心腹大患。于是,朱元璋也就对征讨日本的事情按下不提了。此时,朱元璋也在心中决定,把日本这个麻烦事留给后人吧。

后来,朱元璋还写下《皇明祖训》,将日本列入了不征之国,希望后代在处理日本这个岛国时,能更多用怀柔的手段,而不是用武力。或许是怀良亲王的强硬,也让朱元璋感觉这个国家很难搞吧。

不过,其实当时的大明朝虽然刚刚建立,但是刘伯温的劝阻未免也太过武断了。其实,即便不立即攻打日本,也可以有条不紊的谋划攻打日本的事情。毕竟怀良亲王的态度,也表明了日本的危险。永乐大帝时,郑和七下西洋也表明了大明水师的实力。结果,因为刘伯温的劝阻和朱元璋留下的祖训,大明朝始终没有对日本这个危险的敌人动手。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大明时期,日本在中国沿海屡生事端;到了近代,日本更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刘伯温一生算无遗策,但在日本的问题上,或许他真的错了。


孙博士侃历史


刘伯温这个人,怎么说呢,被某些人吹捧成了半神级的人物。比如著名的《烧饼歌》号称能够预言后世五百年的事件。甚至把两岸统一都扯上了,不看烧饼歌我都知道两岸快统一了!净扯淡!

事情是这样的,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首先承认了元朝对中国的合法统治,其次希望接替元朝,将周边各国纳入明朝的朝贡体系当中。在这一背景下,使臣纷纷从南京出发,来到周边各国进行通报。日本也是目的国之一,可是日本人够狠,二话不说就杀掉了明朝的使臣!

朱元璋大怒,想要灭掉日本。不过说实话,以当时明朝的国力,做这件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以朱元璋的地理知识,估计他也搞不清楚日本的情形。刘伯温进行劝阻也不能说错,以当时明朝百废待兴的国力,要是攻打日本不见得能够成功!

错的是,刘伯温既然能预言后世日本会杀掉数千万中国人,竟然没有提醒后人防备日本。而且,在刘伯温的忽悠下朱元璋将日本列为不征国,导致明朝永远失去了灭掉日本的机会,这就更不对了!

正确的做法是,将灭日计划后延,告诫子孙有朝一日一定要灭掉日本,以报杀我使节之辱。

实际上,到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朝已经有了征服日本的能力,下西洋的舰队如果东征,可以轻易将日本征服。因为,这一时期不仅是明朝最强大的时期,也是日本开始进入战国时期的重要节点。

当时,日本已经分成南北朝,明朝只要像当年汉朝对付匈奴人一样拉一个打一个,让日本列岛提前进入内乱,就可以轻易将他们征服!


历史风暴


(我是君笺雅,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蒙古铁骑踏遍欧亚大陆却在岛国日本折戟沉沙,百年后给朱元璋出了道难题,如果不是刘伯温劝阻,后果殊难预料。


日本人当然没有防御蒙古铁骑的本领。但日本悬于海中,得天独厚,海上气候变化无常,那时候海战还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全凭运气的时候。一旦海战,变化太多。所以忽必烈对付弹丸日本束手无策。

朱元璋赶走了蒙古人志得意满,昭告天下,自己成了中原之主,引得万邦来朝,可是日本人不但不来朝贺,还总有流寇过来打秋风,骚扰的海疆不宁。朱元璋很生气,就派使者去日本问罪。问他们要搞啥事情。不想派去的使者竟然被杀了。日本当时有个怀良王也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竟然向朱元璋叫嚣:“若君胜臣负,君亦不武;若臣胜君负,反贻小邦之羞。”这是笃定朱元璋不敢打他。



老朱什么时候怕过这个。大怒之下就要发兵打日本。手下武将自然各个叫好。蒙古人都被咱们撵的满世界跑,害怕你一个小日本?不想刘基出来阻止。他只讲了两个道理。

第一,蒙古未平。

当时的北元还在西伯利亚窝着,势力还很强,虽不一定有东山再起的能力。却也是心头大患。随时对中原虎视眈眈。朱元璋不集中精力对付北元,却跑去对付日本,有舍本逐末的嫌疑。

第二,国内初定,休养生息。

元末战争刚刚平定,四海初宁。百姓嗷嗷待哺,正需要休养生息。与蒙古之战旷日持久,再对日开战劳民伤财。却不得好处。海战费用靡巨,会让百姓不堪其扰,心生怨言,与初建的大明不利。还举了若干蒙古伐日的例子。

朱元璋是打过水站的。当时和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你死我活,朱元璋将全部家底搭了进去险胜而已,水战实在是他的噩梦。更别提海战。所以思虑再三,朱元璋果断忍下怒气,放日本人一马。而且他觉得日本就是一个狗皮膏药,没必要对他们过于用心,所谓“不征之国”。

之后明朝只对倭寇有过各种抗击,从无主动出兵日本。直到最后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万历皇帝还是在朝鲜和日本干了一仗。那一战的结果,三个当事国三种结果,也是很搞笑。今天就不多说了。

我是君笺雅,偶尔也侃侃红楼以外的文学和历史。欢迎大家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