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劉伯溫要誓死阻攔朱元璋滅掉日本?

平付小超


  劉伯溫的確是勸阻過朱元璋攻打日本列島。但至於說誓死就有些誇張了。

  朱元璋派使者曉諭“日本國王”:“不取締倭寇,就發兵把你抓起來!”結果使者被懷良親王砍了腦袋。

  明洪武元年(1368年)11月,初建的明帝國因被日本列島寇盜騷擾東南沿海,又不向取代元朝的明帝國朝貢。明太祖朱元璋就派遣使者前往日本,結果剛到五島地區就被倭寇劫殺。

  第二年,朱元璋再派楊載等七人為使,攜帶詔書再次日本。當時日本正處於“南北朝時期”(1336年-1392年,\t日本同時出現了南、北兩個天皇,並有各自的傳承,是日本歷史上一段分裂時期)。朱元璋派去的使者找到所謂的“日本國王良懷”(實際上是懷良親王,後醍醐天皇之子,日本南北朝時代南朝皇族中重要人物。擔任過徵西將軍,被尊稱為徵西將軍宮。懷良親王於1372年退隱,但當時九州大名在對明朝的交往中,多假借“日本國王良懷”的名義,所以以後的“日本國王良懷”不是懷良親王本人)問罪,並要求日本朝貢。

  詔書寫的也不客氣:

  “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廷,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

  懷良親王也不是嚇大的,看了詔書後拘禁了使者楊載、吳文華,將其他五人殺死。第二年,明廷又派萊州府同知趙秩出使日本,這次懷良親王遣僧祖來到明朝,並送還被倭寇掠奪的沿海人口。但倭寇騷擾明朝沿海仍然不為改觀。

  於是朱元璋又在1381年遣使去責備“日本國王良懷”,並威脅將要出征日本。而“日本國王良懷”也不客氣,回了一封極具文采硬中帶軟的信:

  其中有:“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之語。令朱元璋大怒。便要征伐日本。

  此時謀臣劉伯溫勸道:元朝極盛時忽必烈三次征伐日本都為“神風”所阻,艦隊折戟沉沙,致使元朝大傷元氣;明軍缺乏大規模跨海作戰經驗,一旦開戰勝負難料;日本撮爾小國,四面環海,得之不足治。而今天下初定,百姓生活艱難,應休養生息才是。並呈上了一道難民的奏摺。

  朱元璋畢竟是成熟的政治家,他再三權衡後決定吸取歷史教訓,與民休息,不再冒險出兵,並還把日本列入“十五不徵之國”之一。


趙燕雲


在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就開始派使者帶著國書去了周邊的番邦日本、高麗、安南、占城四國,目的有兩個,第一就是告訴他們這幾個國家的統治者,現在中國之地是大明當國,元朝已經完蛋了。讓他們俯首稱臣,將來磕頭別磕錯了人。第二就是去探查這些四夷有沒有可能幫助元朝餘孽。



使者去了這四個國家後,高麗,安南和占城都還不錯,只有小日本出現情況了。

當時日本處於南北朝時期,明朝使者以楊載為主使的使團見到的是南朝的懷良親王。此人是後醍醐天皇的皇子,性格殘暴,作戰勇猛,反過來說就是個大老粗。

而朱元璋對於日本人十分蔑視,加之當時南北朝時期日本浪人都跑到中原王朝這當倭寇,讓朱元璋十分不高興。因此老朱的國書寫的十分不客氣。下面給大家摘錄一段:

“聖旨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

這段話大意就是,你們日本要麼認我大明當宗主國,要麼就整軍備戰等著捱揍。要是不知悔改,非要當倭寇,就等著我們殺過去吧!

這段話說的非常不客氣,懷良親王本就是粗人,一怒之下把楊載給揍了,還殺了其他使者。

朱元璋得知這件事情後憤怒值爆棚,此時劉伯溫出場,第一次勸朱元璋。他說此時國家初定,老百姓剛過安生日子。國力不足啊!況且兵兇戰危,沒有必勝的道理,如果重蹈元朝伐日本的覆轍,豈不是大損國力!



朱元璋雖然生氣,但是一代雄主,他並不蠢,明白現在不是伐日本的好時機,便忍了下來。

等到第二年,老朱再次寫了國書給日本人。好死不死,還是南朝這個懷良親王收到國書。也就是說老朱的國書一直沒有送對人。更悲催的是,此次的使臣姓趙。懷良親王認為這次的使臣是元朝趙良弼後人,非常生氣,上來就要殺人。要不說小鬼子腦子有病呢!你先分出來誰是誰啊!

這個姓趙的使臣好一通解釋後,懷良親王才明白怎麼回事,打開國書一看,是這麼寫的:

蠢爾倭夷,出沒海濱為寇,已嘗遣人往問,久而不答,朕疑王使之故擾我民。今中國奠安,猛將無用武之地,智士無所施其謀,二十年鏖戰,精銳飽食,終日投石超距。方將整飭巨舟,致罰於爾邦,俄聞被寇者來歸,始知前日之寇非王之意,乃命有司,暫停造舟之役。

怎麼說呢,老朱還是不拿小鬼子當人。

懷良親王也修書一封,是這麼答的:

臣聞陛下有興戰之策,小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竭力之兵,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來土掩,將至兵迎,豈肯跪塗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有何懼哉!若君勝臣負,君亦不武;若臣勝君負,反貽小邦之羞。
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救黎庶之艱辛。年年進奉於上國,歲歲稱臣為弱倭。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詣丹墀。臣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具表以聞。

這段文字寫的確實文采斐然,但是,我一直不明白,第一段懷良親王還在吹逼自己有何懼哉,怎麼到第二段就惶恐,就稽首了呢?

老朱接到這信後,再次炸毛。此時劉伯溫又出現了,他並沒有如第一次一樣勸說朱元璋放棄,而是上書說西北不平。委婉的表示,現在咱們還是消停為上,日本人留給後人吧。



這就是劉伯溫第二次勸朱元璋的過程。

不過,有一說一,劉伯溫如果不勸朱元璋,沒準以老朱的能力,加上南北朝時期日本的分裂,還真能一戰滅了日本呢!

所以說,都怪劉伯溫,書生誤國啊!


王斌兔斯基


當朱元璋由南向北統一天下以後,他就開始派使者出使周邊番國,令其歸附。像安南等國是歸附了,但也有不服的,如高麗,對元朝念念不忘,打算跟北元聯合,跟明朝對抗,結果還沒出兵,高麗就被大將李成桂滅了,李成桂上書朱元璋稱臣,朱元璋賜名朝鮮。

除了高麗以外,還有一個很不安分的國家,那就是日本。當時日本正處於南北朝時期,南北分立,雙方經常開戰。

戰亂造成日本社會動盪,一些武士逃離日本,乘船來到了中國沿海,這些人當然不是來幹正當生意的,他們聯合本來就有的海盜,組成了臭名昭著的倭寇。

倭寇之患自元朝開始,至元末明初,倭寇經常襲擾我國東南沿海,朱元璋為此甚為惱火。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7名使者前往日本,向日本國王問罪。

當時明朝剛剛建立,軍力強盛,朱元璋又是馬上皇帝,對這個敢於鬧事的蠻夷小國非常不客氣,他的詔書是這麼寫的:“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廷,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

朱元璋直截了當地給了日本國王三個選擇:臣服、不臣服待在家裡、來我這邊搞事找揍。

這封詔書送到了南朝的"日本國王良懷",也就是懷良親王手裡。這傢伙是給武將,脾氣火爆,在看了朱元璋要求他取締倭寇並嚮明朝朝貢的詔書後。懷良親王當朝爆了,拘禁了使者楊載、吳文華二人,殺死其他五人,依舊縱容倭寇橫行於山東、浙江、福建一帶。

懷良親王的做法讓朱元璋非常氣憤,想立刻出兵攻打日本,但被劉伯溫勸說,劉伯溫勸說的理由有兩點。

一是忽必烈的前車之鑑,忽必烈曾出兵攻打過日本, 但奇怪的是,每次就要成功的時候,就會颳起颱風。如此重複了三次,忽必烈的軍隊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

當時明軍雖正值鼎盛,但卻缺乏大規模跨海作戰經驗,一旦開戰勝負難料。


二是天下初定,明朝國內還沒能從元末明初的戰火中恢復過來,國內急需休養生息。若是窮兵黷武,勢必極大增加百姓負擔,甚至激化階級矛盾。

這一點,懷良親王也看得出來,他脾氣暴但卻不傻,分析了下雙方的局勢後,他認為明朝只是來嚇唬的,不會真的攻打。

朱元璋畢竟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和戰略家,他再三權衡後,恢復了冷靜和理智,最終決定不冒險出兵。懷良親王也決定討好一下朱元璋,放還了被掠奪的明朝百姓。

然而倭寇勢力依然很大,不斷騷擾明朝沿海一帶,因此朱元璋在1381年遣使責備"日本國王良懷",威脅要出征日本,懷良親王回書表示自己將積極備戰。

回書前段指責朱元璋你這麼大的地盤還想來搶我這麼小的地盤(關鍵誰搶誰啊);中段給自己壯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末尾扯一句講和為上。

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遠弱之倭,褊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裡,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
夫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走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昔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
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精銳之師,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差。
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拯黎庶之艱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國圖之。

這個回書令朱元璋非常生氣,又起了征討日本的心思,但劉伯溫勸說朱元璋西北很不安定,那個貧瘠的小國還是別管了。

朱元璋仔細思考後,再次放棄了征討。

朱元璋之所以放棄對日本的征討,劉伯溫的勸說和國內的局勢只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他看不上那些荒夷之地,不願出兵征討,這一點從他後來留下的祖訓可以看出。

洪武末期,步入暮年的朱元璋擔心子孫後代狂妄輕浮、率意用兵,所以將自己謹慎對外的用兵國策寫入了《皇明祖訓·祖訓首章》,其中有“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

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與之相應,朱元璋開列了15個亞洲鄰國為大明的不徵之國,日本正是其中之一。


平沙趣說歷史


在元朝之前,我們這個“一衣帶水”鄰居,一直臣服於我國。元朝忽必烈統治時期,忽必烈派兵東征日本。結果,忽必烈兩次派出艦隊征服日本,都被颱風刮沒了。從此,日本就猖狂了起來,以為有“神風”相助!



明朝時期,朱元璋北擊蒙元,一統江山以後,想重新享受“萬國來朝”的盛世。於是,派出了兩名使者出使日本(東瀛)。


結果,日本人狂妄的殺死了一名使者,並讓活著的回來報信。朱元璋很生氣,彈丸小國,竟然蔑視天威,要發兵征討日本。
此時,劉伯溫覺得風險太大,還有元朝失敗的先例。於是,他勸阻了朱元璋。劉伯溫的意見,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日本(東瀛)四面環海,只能組建水師征討。而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需要休養生息,恢復生產,不宜勞民傷財出兵遠征。

第二,日本屬於未開化民族,就算出兵征服了,也不能融入明朝版圖。甚至,有可能陷入勞師遠征的泥潭。

第三,日本(東瀛)彈丸小國,物產匱乏,就算征服了,也不能給明朝帶來什麼好處。勞民傷財的征服這樣的島國,得不償失。


第四,日本(東瀛)地狹民少,就算有朝一日壯大起來,也無法滅掉大明。不如,等以後明朝水師強大了,輕而易舉的就能滅了日本。

如果,劉伯溫和朱元璋知道幾百年後日本對中國犯下的罪惡以後,會不會後悔沒有滅了日本??


勇戰王聊歷史


小江會不斷的推出新的文章與視頻。

說起日本,絕大部份中國太對此沒什麼好感。

要說起我國和日本的關係,自漢唐朝就有往來。但是後來日寇在中華土地猖狂。在明初朱元璋統一天下的之後,作為開國皇帝的他,自然想開拓疆土,但是卻因為劉伯溫的一句進諫,放棄了消滅倭寇的念頭,甚至告誡後代也不得進攻此國。   

從地理位置上看,兩國正可謂是一衣帶水。以前往來的關係也算其樂融融,但是到了元代忽必烈時期,為後來的矛盾埋下伏筆。這個具有極大野心的統治者不滿足華夏土地,開始他不斷征討,我們也知道元代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朝代。於是他東征日本,但是兩次進攻都不得,這也大大漲了日軍的士氣。   

於是乎,東瀛的統治者的慾望得到膨脹,開始貪圖吞掉中華土地這塊肥肉。所以在朱元璋建立明朝時,就想安定國內外,於是派了使者前去東瀛覲見。主要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讓日本對大明進貢。但是野心勃發的日本國怎麼聽得進去,當場殺了使者。   



聽到這個消息,朱元璋是戰馬上打下江山的人,立馬對這個彈丸之國進行了宣戰。那這時的倭寇自然不甘示弱,他們覺得明朝海上作戰不及自己,所以對此宣戰威脅不屑一顧。但是朱元璋聽了手下劉伯溫的一番話,遲遲沒有動兵。   



究竟是怎樣的一番話呢?

劉伯溫是一位高瞻遠矚的政治家,他覺得呢,日寇侵犯國土多年,但是位置得天獨厚,四面環海,對於明朝來說不好進攻,失敗的風險很大。而且征服一個國家,光是用武力佔領土地是不夠的,日民民風不通教化,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抗,傷財勞民,國之初立,百廢待興。   所以劉伯溫的建議自然是不提倡發起戰爭,因為憑藉這個彈丸之國,就算有朝一日壯大起來,也無法滅掉大明,不僅僅因為他們資源相對匱乏,而且還有即使他們現在不斷對明朝海疆進行侵擾,總有一天,我朝海上軍事作戰能力也能威力無邊,一舉將其擊潰。  

 聽了這一番道理,那朱元璋也是扼制了自己的憤怒,也是終生未出兵日本,將倭寇置之不理。並告誡子孫後代不得討伐日本。朱元璋將日本列為十五不徵之國之列的遺詔中,勸子孫萬不能“倚國強,而貪一時之功,無故興兵,殺傷人命”。   

而後的明朝皇帝大部分遵循先帝遺囑,從未出兵外國或進行貿易往來。敢挑戰遺詔的,也只有明成祖朱棣了,他不僅篡了位,還七度派鄭和下西洋。這個暫且不說,只是對於日寇問題整個明朝基本就採取無視政策。   

縱觀近現代日本發動的戰爭,也都應了六百年前劉伯溫的話:日本再怎麼折騰,到頭來受傷的還是自己。哪怕日寇無端生是非,最後還不是在世界二戰中籤下投降書。看來朱元璋的不戰政策也是情有可原的。   

儘管這個倭國不斷製造給我們製造麻煩,還是被有遠識的劉伯溫一眼看破。所納之言連朱元璋都採取不主動政策,甚至影響了後代的治理之道。足以證明這話的價值有深遠。


小江怪是奇


在元朝時,忽必烈曾出兵攻打過日本, 但奇怪的是,每次就要成功的時候,就會颳起颱風。如此重複了三次,忽必烈的軍隊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日本僥倖得以生存,但也因此結下了不小的仇恨。倭寇之患早已有之。

元末明初,倭寇經常襲擾我國東南沿海,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7名使者到日本持詔書問罪,當時明朝軍力強盛,老朱口氣非常強硬:“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廷,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



不料,日本的一個刺頭親王,懷良親王,致使朱元璋的兩個意圖破滅:

一來威嚇日本使之主動認輸,二來解決沿海地區倭寇的侵擾。日本親王看完國書不僅沒有順從之意,而且果斷大膽的砍了大明使者的腦袋!


並回信稱:“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竭力之兵,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來土掩,將至兵迎,豈肯跪塗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有何懼哉!若君勝臣負,君亦不武;若臣勝君負,反貽小邦之羞。”可以看出當時日本的懷良親王也不簡單,說不害怕朱元璋攻打日本是假的,但是冷靜分析了下雙方的局勢,他還是認為明朝只是來嚇唬的,不會真的攻打,所以殺了使者,就是想看看朱元璋真實的用意。朱元璋看後起初不知其中原因,聽後非常氣憤,想立刻出兵攻打日本,但被劉伯溫勸說並分析其中原因。

一是忽必烈的前車之鑑。元世祖忽必烈曾調遣空前強大的蒙古軍隊東征日本,卻因各種因素遭遇失敗,明軍雖正值鼎盛,但卻缺乏大規模跨海作戰經驗,一旦開戰勝負難料。二是天下初定,國內還沒能從元末明初的戰火中恢復過來,國內亟待休養生息。元末年以來,戰亂頻仍,天災人禍,百姓流離失所,田地荒蕪,生產廢弛,明初最迫切的任務便是休養民力,恢復生產,發展農業,若窮兵黷武,勢必極大增加百姓負擔,甚至激化階級矛盾。
朱元璋畢竟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和戰略家,他再三權衡後,恢復了冷靜和理智,最終決定吸取歷史的教訓,不再冒險出兵,討伐日本,而且還把日本列入“不徵之國”,專門寫入祖訓,讓後世子孫嚴格遵守,不得違背。


學歷史蠻有趣的


驚堂木一響,有書君開講!大家好我是有書君。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有意和東瀛日本開戰,為什麼劉伯溫冒死阻攔。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之後,便四處派使者去周邊國家要求進貢,其中一個國家便是日本。



當時的日本是南北朝時期,有兩個管事的天皇。明朝使臣到了日本之後分不清實情,把詔書迷迷糊糊地送到了南朝的懷良親王手中。此人是南朝天皇皇子,性格殘暴、作戰勇猛,俗稱:大老粗。


朱元璋剛剛平定全國,對日本的態度是非常不屑的,再加上當時南北朝時期日本浪人到中原王朝當倭寇,讓朱老闆十分不爽。因此朱老闆的國書寫的很不客氣,這直接導致了他派過去的使臣們有去無回。


朱老闆得知使臣被日本殺的殺、扣的扣,大為光火,大手一揮就要攻打日本。這時候劉伯溫聞訊趕來覲見,劉伯溫對朱元璋說:“日本原來被元朝忽必烈出兵討伐過,幾次都差點兒滅國,要不是一到關鍵時刻就有“神風”相助,恐怕日本早就不復存在了。


這次陛下派使臣前去,他們一定以為這又是蒙古人派過去的,自然懷恨在心。況且日本現在對我華夏還是心存敬畏的。而蒼天讓他們存在也是合理的。”



朱元璋聽完劉伯溫的話後冷靜下來,決定再派使臣前去說明情況,告訴日本,元朝已被明朝所滅,現在是大明朝要你們來進貢。


可是沒想到這第二封詔書又不幸傳到懷良親王手中了。這“大老粗”非常霸氣回覆到:“順你未必能活,反你未必能死,有本事就到賀蘭山前見一面,拼個高低,誰怕誰!”


朱元璋那是個暴脾氣,看到日本這話當時就坐不住了,說什麼也要教訓一下不知死活的日本。劉伯溫這個時候又出來諫言,但是朱元璋不聽,他認為保家衛國哪有不流血犧牲的道理,死幾個士卒對國家整體國力沒有影響,大不了就是多收稅款為他們發一些體卹金,反正還是百姓們買單。



劉伯溫覺得這次朱元璋心意已決,說什麼也無濟於事了。第二天,劉伯溫默默呈上了一份關於難民的奏摺,朱元璋看完長嘆道:“天下剛剛平定,百姓飢寒交迫,此時應該重在休養生息、恢復國力,不能因為一時之勇再添戰事了。”


最後,劉伯溫還是成功說服朱元璋放棄了攻打日本的念頭,並且令他告誡後世子孫,遇事切不可意氣用事,必須時刻防範東瀛小國,杜絕貿易往來。


後人們對劉伯溫冒死阻攔朱元璋攻打日本的做法給予兩種評價:



“挺劉派”認為,劉伯溫擔心的是明朝的千秋基業和江山社稷,並不是在乎日本的生死存亡,而歷史證明,明朝的做法是正確的,東瀛小國彈丸之地,再怎麼折騰最後也將沉沒在歷史長河中。


“倒劉派”認為,即使當時不立即攻打日本,也可以先謀劃攻打日本的事情,畢竟懷良親王的態度給出了非常危險的信號。永樂大帝時,鄭和七下西洋也表明了大明水師的實力。


因為劉伯溫這次勸阻導致大明朝始終沒有對日本這個危險的敵人動手,後來日本在中國沿海屢生事端,近代時期更是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盡苦難。


通過兩派的不同觀點,各位讀者大人們又是怎麼想的呢?歡迎在留言區一起討論。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劉伯溫是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的謀士之一,很多人認為他的能力不在諸葛亮之下,朱元璋取得天下少不了劉伯溫的出謀劃策。然而,儘管劉伯溫算無遺策,但卻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大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打算討伐一個小國,然而劉伯溫卻兩次勸阻,結果為中國遺禍數百年,這個小國就是日本。

朱元璋平定天下後,為了彰顯大明朝的國威,就派使者去招撫周邊的小國。使者帶著朱元璋的聖旨分別來到日本、高麗、安南、占城四國,唯獨日本不服管教,不願意承認大明王朝宗主國的身份。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南北朝時期,朱元璋的聖旨只給到了日本南朝的懷良親王手中。懷良親王出身行伍,是個刺頭,他給朱元璋的回信傲慢無禮。還列舉了元朝征討日本鎩羽而歸的例子,言外之意就是“想打就打,誰怕誰”!

這令朱元璋勃然大怒,隨即打算髮兵剿滅這個彈丸島國。這時,劉伯溫站了出來,向朱元璋說道:“戰爭從來沒有必勝的情況,元朝討伐日本,曾經出動江南和朝鮮的水師,結果卻遭遇大風,慘敗而歸。我們大明朝剛剛建立,百業待興,如果一旦戰事不順利,就會大損國力。況且日本彈丸之地,物產匱乏,就算打下來也沒什麼好處,這實在是不划算!”

聽了劉伯溫的話,朱元璋暫平怒火。其實朱元璋原本就是一時之怒,並沒有真的想要出兵日本,劉伯溫又言之有理,這件事就被壓下來了。事後,冷靜下來的朱元璋決定再派使者去和日本好好說說,畢竟日本如果能夠臣服大明,不但天朝有面子,沿海的百姓也能免遭倭寇荼毒。

第二年,朱元璋的使臣帶著詔書又來到了日本。倒黴的是,明朝的使臣又是跑到了南朝找到了懷良親王。結果還是一樣,懷良親王直接甩了一句“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有何懼哉!”

朱元璋接到信息後,再次大怒,想要討伐日本。劉伯溫又站了出來,他知道朱元璋對討伐日本的利弊心知肚明,但是日本人兩次違逆大明皇帝,實在讓朱元璋下不來臺。於是,劉伯溫這次乾脆不再提打日本的利弊了,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西北不平”。

這短短的四個字卻戳到了朱元璋內心的痛處,相比於沒有太大威脅的日本,顯然北元才是心腹大患。於是,朱元璋也就對征討日本的事情按下不提了。此時,朱元璋也在心中決定,把日本這個麻煩事留給後人吧。

後來,朱元璋還寫下《皇明祖訓》,將日本列入了不徵之國,希望後代在處理日本這個島國時,能更多用懷柔的手段,而不是用武力。或許是懷良親王的強硬,也讓朱元璋感覺這個國家很難搞吧。

不過,其實當時的大明朝雖然剛剛建立,但是劉伯溫的勸阻未免也太過武斷了。其實,即便不立即攻打日本,也可以有條不紊的謀劃攻打日本的事情。畢竟懷良親王的態度,也表明了日本的危險。永樂大帝時,鄭和七下西洋也表明了大明水師的實力。結果,因為劉伯溫的勸阻和朱元璋留下的祖訓,大明朝始終沒有對日本這個危險的敵人動手。

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大明時期,日本在中國沿海屢生事端;到了近代,日本更是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劉伯溫一生算無遺策,但在日本的問題上,或許他真的錯了。


孫博士侃歷史


劉伯溫這個人,怎麼說呢,被某些人吹捧成了半神級的人物。比如著名的《燒餅歌》號稱能夠預言後世五百年的事件。甚至把兩岸統一都扯上了,不看燒餅歌我都知道兩岸快統一了!淨扯淡!

事情是這樣的,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首先承認了元朝對中國的合法統治,其次希望接替元朝,將周邊各國納入明朝的朝貢體系當中。在這一背景下,使臣紛紛從南京出發,來到周邊各國進行通報。日本也是目的國之一,可是日本人夠狠,二話不說就殺掉了明朝的使臣!

朱元璋大怒,想要滅掉日本。不過說實話,以當時明朝的國力,做這件事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而且,以朱元璋的地理知識,估計他也搞不清楚日本的情形。劉伯溫進行勸阻也不能說錯,以當時明朝百廢待興的國力,要是攻打日本不見得能夠成功!

錯的是,劉伯溫既然能預言後世日本會殺掉數千萬中國人,竟然沒有提醒後人防備日本。而且,在劉伯溫的忽悠下朱元璋將日本列為不徵國,導致明朝永遠失去了滅掉日本的機會,這就更不對了!

正確的做法是,將滅日計劃後延,告誡子孫有朝一日一定要滅掉日本,以報殺我使節之辱。

實際上,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明朝已經有了征服日本的能力,下西洋的艦隊如果東征,可以輕易將日本徵服。因為,這一時期不僅是明朝最強大的時期,也是日本開始進入戰國時期的重要節點。

當時,日本已經分成南北朝,明朝只要像當年漢朝對付匈奴人一樣拉一個打一個,讓日本列島提前進入內亂,就可以輕易將他們征服!


歷史風暴


(我是君箋雅,歡迎關注:君箋雅侃紅樓)

蒙古鐵騎踏遍歐亞大陸卻在島國日本折戟沉沙,百年後給朱元璋出了道難題,如果不是劉伯溫勸阻,後果殊難預料。


日本人當然沒有防禦蒙古鐵騎的本領。但日本懸於海中,得天獨厚,海上氣候變化無常,那時候海戰還屬於摸著石頭過河,全憑運氣的時候。一旦海戰,變化太多。所以忽必烈對付彈丸日本束手無策。

朱元璋趕走了蒙古人志得意滿,昭告天下,自己成了中原之主,引得萬邦來朝,可是日本人不但不來朝賀,還總有流寇過來打秋風,騷擾的海疆不寧。朱元璋很生氣,就派使者去日本問罪。問他們要搞啥事情。不想派去的使者竟然被殺了。日本當時有個懷良王也是死豬不怕開水燙,竟然向朱元璋叫囂:“若君勝臣負,君亦不武;若臣勝君負,反貽小邦之羞。”這是篤定朱元璋不敢打他。



老朱什麼時候怕過這個。大怒之下就要發兵打日本。手下武將自然各個叫好。蒙古人都被咱們攆的滿世界跑,害怕你一個小日本?不想劉基出來阻止。他只講了兩個道理。

第一,蒙古未平。

當時的北元還在西伯利亞窩著,勢力還很強,雖不一定有東山再起的能力。卻也是心頭大患。隨時對中原虎視眈眈。朱元璋不集中精力對付北元,卻跑去對付日本,有捨本逐末的嫌疑。

第二,國內初定,休養生息。

元末戰爭剛剛平定,四海初寧。百姓嗷嗷待哺,正需要休養生息。與蒙古之戰曠日持久,再對日開戰勞民傷財。卻不得好處。海戰費用靡巨,會讓百姓不堪其擾,心生怨言,與初建的大明不利。還舉了若干蒙古伐日的例子。

朱元璋是打過水站的。當時和陳友諒決戰鄱陽湖,你死我活,朱元璋將全部家底搭了進去險勝而已,水戰實在是他的噩夢。更別提海戰。所以思慮再三,朱元璋果斷忍下怒氣,放日本人一馬。而且他覺得日本就是一個狗皮膏藥,沒必要對他們過於用心,所謂“不徵之國”。

之後明朝只對倭寇有過各種抗擊,從無主動出兵日本。直到最後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萬曆皇帝還是在朝鮮和日本幹了一仗。那一戰的結果,三個當事國三種結果,也是很搞笑。今天就不多說了。

我是君箋雅,偶爾也侃侃紅樓以外的文學和歷史。歡迎大家關注:君箋雅侃紅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