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年是怎样做空日本经济的?

万啟斌


资本主义金融体系的悖论

政府贷款、企业贷款和家庭贷款是银行的资产,是货币,是社会债务。

贷款转移支付,形成的存款。是社会的资产。

贷款和存款的利息差,导致社会债务增速远高于社会资产增速。在逻辑上,社会负债包围社会资产存在必然性。也可以说,资不抵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微观模型

政府贷款100亿修建高速,建设者(公众)赚走这100亿会形成100亿存款。高速建成之后,政府要偿还本息大约是200亿,这200亿源自哪里?答案赚走100亿的建设者。但请注意,建设者(公众)实际只赚走了100亿,即使考虑存款利息收益,建设者(公众)依然还不起200亿的本息。同理,整体企业贷款。因此,只要采用传统的金融规则体系,整个社会就一定存在结构性还不上的悖论。这种债务的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

——造币周期

工业化和城市化上升周期,企业贷款建设工业化,政府贷款建设城市化。

贷款通过支付工资,变为居民储蓄。

因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上升周期,也是整个社会居民存款高速增长的时期。我们可以称之为造币周期。造币有三重含义:1、贷款是银行的资产,是货币,工业化和城市化旺盛的订单会促使贷款需求十分旺盛;2、贷款支付成本,转化为居民存款。3、金融系统贷款和存款总量高速增长。

——还债周期

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后,企业开始赚钱还贷,政府开始收费、收税还贷。假设没有利息差,要偿还全部贷款,需要全民付出所有的居民储蓄,才能清偿贷款。也就是说:最理想的结果是居民储蓄归零。但实际情况则是存在利息差,因此,居民及时所有储蓄都被赚走和收走,用来还贷,依然无法清偿贷款。


以上是一种有制度引发的结构性问题。任何经济体都无法幸免。

二战后,全球性战后重建,率先完成城市化美国,70年代至80年代,曾经陷入连续10年的滞涨。80年代初,拉美债务危机、80年代末东欧巨变、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和日本地产泡沫破裂,98年东南亚经济危机....背后的共性是城市化拐点的出现。市场由造币周期转换为还债周期。因此,日本经济死于自身遇到的结构性危机,而非其他外力。一个经济体就如同一个人,青少年时代,经济增速高于债务增速(身高持续增长),很容易实现。但当一个人进入中老年时代,你(底层金融规则)依然要求它保持5%以上的增速(身高继续增长),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呢?


阴谋论是转移矛盾和公众视线的手段,也会导致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

阴谋论是对假想敌人的神化。

试想一个几亿人自由参与的市场,怎么可能被少数人的小动作被打垮?

阴谋论愚弄了公众,垄断了公众的认知,最终也会愚弄散布阴谋论者本身。谎言说1000遍就成了真理。当大家都把谎言当做真理,整个社会撞向灰犀牛也就难以避免。

简言之,问题的根源不在美国,而在日本经济的自身。这一结论同样适合于今日中国。


高金波


美国当年做空日本经济不能单纯的从经济角度看。严谨的讲应该是动用战略手段遏制了潜在威胁对手,所表象出来的就是日本的经济被打压二十年,而且在某些高技术方面永远落后了。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为经济服务。我们在几十年后从当时的整个环球政治能很清晰的看到事件的脉络。1、80年代是冷战的高峰期,也是美苏争霸的关键期。苏联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全球范围对美国都取得一定的优势,美国在经历60~70年代的越南战争后急需时间和资源恢复实力,环顾四周只有日本这个小弟现金奶牛可以抽血(养肥了可以宰)。2、日本一直有野心恢复正常国家,摆脱美国的控制。在经过三十年卧薪尝胆后,首先与中国恢复正常邦交,向中国释放了大量善意,对中国提供大量的无息贷款和先进技术,稳住了最大的邻居,年龄大些的应该还记得80年代是中国和日本的蜜月期。但美国当时正与中国缓和以争取战略时间和空间,日本动了美国的奶酪。3、日本在接触中国的同时还与苏联秘密谈判。在80年代苏联最大的外资投资国是日本,苏联和日本是军事技术换资金,再进一步的话可能是结成秘密同盟的。还记得苏联米格-31叛逃是飞到那个国家吗?没错,是日本。没有相应的谅解机制战机飞行员是不敢轻易飞临敌对国领空和航道的。也正是这次叛逃事件让美国发现日本和苏联秘密接触的事实。80年代苏联是准备归还北方四岛给日本的,代价是日本在经济上给苏联输血。后来在美国的打压下日本没能持续给苏联输血,还把大部分资金抽回日本,苏联人非常恨日本这一手(普京当时在克格勃),知道普京为什么现在对日本咬牙切齿了吧。4、在以上种种情况下,美国决定对日本发动从政治到经济的全方位打击(本来只想宰宰奶牛),遏制日本的野心,而且到现在也没放松(苏日联手或者中日联手都会动摇美国在太平洋的统治,对太平洋的统治是美国对世界统治的基础,所以打破岛链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80年代的连续几届日本首相全都不是正常任期满,不是爆出经济丑闻就是政治丑闻下台,包括“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曾根康弘。谁揭发出来的?无所不能的CIA。经济方面的就不多说了,太多从经济角度解释如何做空日本了,基本还原了当时发生的事情。这里只是简单说说美国为何在80年代选择打压日本,并压制日本到现在。


棉花爱上了糖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历史案例。


背景


二战后,世界变成美苏争霸的两级格局。为了应对苏联,美国急于拉拢盟友,因此对日本采取扶植政策,而日本经济则在美国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下得到大力发展。然而好景不长,逐渐强大的日本反而成为了美国的竞争对手和潜在威胁。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GDP已经是美国的一半,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就是在此时,石原慎太郎的一篇《日本可以说不》写出了日本人的心声,委婉地向世界宣称日本即将超越美国。这一下逼急了美国人,为了打压日本,维护美国自身霸权,美国决定做点什么。


行动


得益于美国的扶持,日本逐渐形成了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结构,并产生了大量的贸易顺差,但也在国内造成了通货膨胀,美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终于,1983年9月19日,《美元日元的矛盾——现存问题和解决方案》报告书正式发表,文中指出:美元对日元明显高估是美国制造业萎靡的结症所在,美国必须促使日元升值。


1985年9月,美国凭借着霸权地位,协调主要经济大国对汇率采取一致行动打压日元,成功实现强势美元向弱势美元转向——美英德法日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在纽约广场宾馆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广场协议拉开了日元升值的序幕,也奏响了日本经济被绞杀的悲歌。


与此同时,美国也对日本抡起了301调查大棒,先后对日本的半导体、计算机等多种产品进行贸易制裁。


然而这还不是最致命的。由于本币升值,日本出口遭受重创,而日本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开始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以及轮番降息措施,造成国内流动性泛滥,使本来就存在通胀的日本经济病入膏肓。


1988年,美国单边推出《综合贸易与竞争法案》,授权财政部提交《国际经济与汇率政策报告》,评估主要贸易伙伴汇率政策,日本作为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本币在《法案》的“帮助”下加速升值。1971年12月,美元兑日元320,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当月,美元兑日元汇率达到236.5,1990年底达133.89;有数据统计,1970—1994年,日元对美元累计升值高达250%!


1989年前后,美国继续对日本政府施压,并达成《日美构造协议》。《协议》督促日本进行大规模公共投资计划,并开始对日本的流通制度、投资壁垒、土地使用等问题进行改革。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为解决日美“贸易不均衡”问题,日本在美国的蹂躏下先后经历了日元美元协议、广场协议、日美构造协议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意味着日本遭受一次打击。


由于利率下调,资金严重过剩造成资本市场开始畸形发展,银行地产投机情绪浓厚,金融机构开始联手操纵市场,在扭曲的经济秩序下赚着疯狂的钱。


由于日元大幅升值,大量国际热钱也涌入日本,一夜之间日本股市楼市暴涨,一个东京买下一个美国成为了现实。1989年12月29日,日经指数达到了38916这个前所未有的高点。

而美国则开始在酝酿利用估值期货做空日本了。1990年1月12日,美国交易所推出“日经指数认证沽权证”衍生品,大量美国投行纷纷追捧。该权证本质上就是一个看跌期权,只有当指数下跌到某一水平以后购买者才能获利,从而购买者就开始不择手段地打压日本股市。终于,暴跌模式从股市开始,并蔓延到楼市乃至影响整个日本经济。


影响


由于升值预期,大量美元(比如100美元)涌入日本,并以低汇率换得大量日元(100美元兑换23650日元),而他们的日元资产在日本股市和楼市中赚得盆满钵满后,开始大量抛售套现并反手购买股指期货做空日本股市,再次获利,待日本金融崩溃前夕,再逃离日本,把日元兑换成美元,而此时的汇率却已大幅升值(假设之前的23650日元翻了一倍,即47300,再以升值后的汇率133.89换回美元,得到353美元,翻了3.5倍),而此时日本政府需要动用3倍多的外汇储备美元来买日元,由于外汇储备无力满足庞大的汇兑需求,最终落到以国内的优质资产作价变卖的境地。


泡沫破灭后,非实体经济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而资产又过多集中于非实体经济,社会资本利用率大幅度降低,经济乱成一片,并最终影响了日本未来几十年的复苏。


结语


日本血淋淋的教训如今在中美之间开始有了一些苗头,好在高层并没有像日本那样做出妥协以及错误的决定,而最重要的则是中国国力的强大,抵抗国际游资、保证金融稳定的能力已非当年可比,不过尽管已是大国,但百尺竿头,仍需更进一步。


小白读财经


19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和主要债权国,威胁美国经济和金融霸主地位。鉴于美日军事和政治的主仆关系,美国更加有恃无恐、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压日本经济,遏制日元崛起,维护美国自身霸权。笔者认为,主要的措施在于:

(一)汇率问题政治化,逼迫日元升值。第一步:营造舆论压力。1983年9月19日,日美货币博弈前夕,艾斯拉·所罗门和迪彼得·马切逊发表摩根报告书《美元日元的矛盾——现存问题和解决方案》,文中指出:美国企业同日本公司竞争处于不利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汇率问题,美元对日元明显高估是美国制造业萎靡的结症所在,美国必须促使日元升值。该报告提出11项对策和应对方案,包括购入日元债券,限制日本压低汇率、推动日本金融开放、提议IMF针对日元汇率提出整改方案等。该报告奠定里根总统访日的“修正低位日元”基调,成为美国施压日本货币和贸易问题的行动指南。从国内看,美国把自身经济结构导致的失衡问题,归咎于日本,转移问题和矛盾焦点,符合美国制造业等传统部门利益,满足政府执政需要。

第二步:签订《广场协议》。1985年9月,G5财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各国一致承诺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修正高位美元,调节收支不平衡。美国凭借世界霸主地位,成功协调主要经济大国对汇率采取一致行动,实现强势美元向弱势美元转向。广场协议拉开日元升值序幕。日元患上“升值预期综合症”。日本政府被迫投放大量国内基础货币加以干预,造成国内流动性泛滥,长期陷入低利率流动性陷阱。

第三步:推出汇率问题报告。1988年,美国单边推出《综合贸易与竞争法案》,授权财政部提交《国际经济与汇率政策报告》,评估主要贸易伙伴汇率政策。如果被列为汇率操纵国,美国将采取贸易谈判、通过IMF施压等方式,要求其调整汇率。美国可谓煞费苦心,为日本量身定做。迫于美国贸易制裁和政治压力,日元大幅升值。1971年12月,1美元兑320日元,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当月,美元日元汇率达到236.5,到1990年底达133.89;另据麦金农统计,1970—1994年,日元对美元累计升值250%,成为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升值幅度最大国家。作为出口导向型国家,日本出口竞争力严重受损。

(二)贸易制裁相威胁,掐死日本经济“增长极”。日本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美国市场,日美经贸依存关系处于非对称地位。美国抓住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软肋,以贸易摩擦为借口,以保护主义的贸易制裁相威胁,挥动一系列“301”调查大棒,逼迫日本让步。例如,1985年7月,在签署《广场协议》前夕,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对日本半导体产业发起301调查,迫使日最终较大让步。1989年6月,USTR再次针对日本卫星政府采购、巨型计算机政府采购、木材产品的技术歧视发起301调查,有效遏制日本新兴产业的发展,保持美国相关产业竞争优势。总之,上世纪80年代,日本是美国发起301调查最为密集的国家。

(三)开启高层对话,敦促日本金融开放。1983年,美国政府为更有效地控制日本经济,实现打压日元的既定战略目标,开启双边高层谈判、搭建重要对话平台——日元美元委员会,直接、高效地向日本政府施加政治压力,敦促日本金融市场开放。迫于美国强硬的态度和压力,也出于自身日元国际化战略考虑,日本妥协并让步。最终双方达成“日元美元委员会协议”,全面启动日本金融市场开放:开始发行欧洲日元债券、启动欧洲日元贷款、放松包销日元债券等金融业务限制、废除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允许国外银行从事日本国债交易、创设银行日元票据市场、开放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会员权等。大刀阔斧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使日本抵御金融风险能力骤降。美国折冲樽俎,成功打开日本市场,为金融资本涌入日本,扫清金融体制性障碍。由此,“日元升值预期综合症”和金融市场开放双重因素作用下,巨额热钱推高日本资产价格,股市投机狂热,日本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严重背离。最终,经济泡沫轰然破灭,经济陷入长期低迷。但以对冲基金为首的热钱赚得盆丰钵满,巨额资金回流美国又支持它90年代的经济繁荣。美国积极谈判终于取得硕果,消除日本金融壁垒,打压日本经济战略得逞。

(四)签订“构造协议”,干预日本经济。1989年后,美国对日本战略发生变化,开始对日本经济结构调整进行干涉,试图把日本经济金融发展,改造成符合美国经济利益的附庸。美国通过对日本政府施压,双方最终达成“日美构造协议”:美国督促日本进行10年期430万亿日元的公共投资计划,提高流通效率、调整持有股权等,甚至直接为自民党支招进行经济结构改革,要求日本行政管理和企业行动要以市场原理进行。 “日美构造协议”对日本经济结构进行深层次调整,美国干预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加剧日本财政恶化和经济持续低迷局面,日本经济出现失去的10年甚至20年。日本经济崛起如昙花一现,日元国际化进程戛然而止,占全球储备货币比例不足3%,从此再无实力挑战美国的经济和金融霸主地位。

以史为鉴,从美日经济金融博弈中,我们应学习、吸取相关经验教训。


经韬


1985年的“广场协议”只能是做多日元!!!让日本货币大量的升值!做空日本经济?几十年来美国人的计谋收效甚微。20多年来日本的经济蹒跚踏步,是由日本自身发展的经济运行的造成的!美欧自夸的那个“广场协议”其实产生的作用非常有限!



70年代末,一美元兑250日元。日元的低值促进了日本商品充斥全球,特别是冲击了老美的绝大多数工业,商业,消灭了底特律汽车城,成片的街区大厦,港口码头,商场物业被强大的日元资本收入囊中,日本人牛气冲天,高喊 : “买下美利坚!”,,连年的战争,美国人重视军火生意,却在民用产品上被日本商品逼到绝境。于是让日元升值的计谋“广场协议”诞生了。



从1980年的一美元兑220日元。到1992年一美元兑80日元。日本人的财富达到了疯狂的顶点。房地产价格全球最高。日经指数23000。大藏省已经在“烤大火”。那时的日本经济如“烈火烹油,气贯长虹,,”。老美只能是帮助添点材火,躲在旁边凉快,啃瓜而已。



泡沫的产生,源于估值偏高。从60年代末开始的日本经济,每年以两位数的增长,直到90年代,日本经济就是患上了巨人症!健康成长的经济被资本市场以杠杆似的估值方大!!!1990年,这泡沫吹的太大了,大过地球了。透支了日本经济50年的收益!日本上层为了给火红的经济降温,什么司刀令牌都用上了,,,



2009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又是谁在做空美国?美国政府的下属“房地美、房利美”又是谁在颠覆美国房地产,许多金融机构破产,谁有胆量做空?特别是“雷曼兄弟银行”的倒闭,是否美国自己在洗牌?



经济的运行,市场的走势有自身运作、修复的功能,行政干预只能起短暂的功效。资本的运作哪怕出现过山车的情况都是正常的市场反应。盛极而衰,乐极生悲都是正常的,没有永远的牛市,也不可能永远的熊市。当年的日本经济就是因为吃饱了不放碗,撑晕了,现在只是在消化过程中。今天肥的满身流油的日本人无需工作,都可以再吃老本50年。全球那个国家敢于小瞧它?


老游59


198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迅速,日本的GDP已经是美国的一半了。美国害怕失去经济大国的地位。美国在1985年逼迫日本签署广场协议,导致日本经济全面崩溃,成千上万家外贸企业亏损倒闭。



1.1980年代日本拥有2850亿美元的美国直接资产与证券资产。日本控制了3290亿美元的美国银行资产。购买了美国40%的国债。日本操控的资金占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每日交易量的25%,可以说日本对美国的经济影响力非常大。

2.美国市场上20%的半导体设备,30%的汽车和50%以上的机床,以及大部分消费类电子产品都是由日本生产出口到美国的。日本在美国赚了很多钱,但是美国也开始精心酝酿一场金融战来打败日本。

3.1985年美国联合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在纽约的广场酒店签署了广场协议。这个协议说日本向美国和欧洲出口产品,赚了很多钱,要求日元升值。如果日元不升值,欧美国家将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日本害怕了只能签字,这就是强盗行为。

4.日本政府迫不得已让日元升值,两年之内日元升值了一倍,而美元贬值了一倍。这导致日本的出口制造业陷入了瘫痪,成千上万家日本出口型企业遇到了严重的亏损。

5.美国又逼迫日本调低银行存款利率,让日本的有钱人觉得把钱存在银行利息太少。所以日本的有钱人就投资了房地产、股票和艺术品。然后美国又做空日本经济,导致日本股市暴跌、楼市下跌、艺术品价格下跌,日本经济损失惨重。


杜达特洛夫斯基


打铁还得自身硬!没有自己“空”,何来别人做空?实质是日本产生的经济危机导致有了“失去的十年”。


1980年代的日本经济可谓如日中天,富甲天下,开始了在世界“买买买”模式,特别是在美国,有差点“买下半个美国”的说法。但盛极而衰,日本登上顶峰的时候就是它走下坡路的开始,盖缘于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规律。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萧条,没有一成不变的永久繁荣,这是经济本身的发展规律,日本也难置身其外。欧美国家与日本签署的所谓“广场协议”,只不过是产生停滞导致“失去十年”这匹倒下骆驼身上压下的最后一根稻草。


1.日本经济危机的历史动因。日本现代经济是在冷战格局下依靠美国的带动扶持发展起来的,当时的日本充分利用了美国在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乃至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援助,卧薪尝胆埋首一心发展经济,终于在1960年代后期实现了经济起飞,到1980年代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冷战结束后,日本面对的是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本更成为美国最为强劲的经贸对手,日美的经济战已不可避免。

2.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短板。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首先体现在金融体制的弊端暴露无遗。日本当时的金融体制,是在战后初期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的优先方向是为产业界稳定地提供低息贷款,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特征是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人为的低利率政策,以阻止资金外流,鼓励企业贷款来发展经济。但这种日本特色的“官银一体化”体制,带来的却是经营能力低下,国际竞争力缺乏。同时由于权力过度集中,导致政商勾结、腐败问题频发。其次就是政府行政质量的低劣和效率的低下。1980年代,日本政府上至首相下到工作人员贪腐丑闻一波连着一波,日本金权

政治和腐败问题成了影响日本办事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3.日本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已与当时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不相适应。无可置疑的是,日本以''经营者主导型企业制度、发展目标优先、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管理经营模式,在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中居功至伟。但随着企业竞争国际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日本企业制度的缺陷日渐明显。创新动力缺失,人才老化严重,激励机制滞后等都导致跨国经营低效,难以在国际市场开疆拓土。

4.以房地产为主导的产业选择加速了日本繁荣泡沫的破灭。房地产经济不仅催生了泡沫经济的虚假繁荣,而且严重影响了日本原本可以迎头赶上的产业升级。这样,灾难就来临了,日本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与美国的竞争每况愈下,终于吞咽下了“失去十年”的苦果,一场不期而遇的经济寒潮持久、狂猛。

这就是日本经济曾经萎靡不振的真相。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此,美国的所谓做空日本经济就难以自圆其说。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日本教训当为镜鉴,扬长补短,把我们自己发展得更好。


今古达观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空前繁荣,直追美国经济总量,美国政客坐不住了,用“引诱和欺骗”的方式逼迫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致使日本制造业经营困难,逐步步入瘫痪的边缘。

美国同时逼迫日元降低利率,大量热钱疯狂辗转于楼市、股市、艺术品、投机、炒作等领域。表面上日本经济空前繁荣,现金交易和流动频繁,楼市成了最大的吸金池,但实际上,美国在逐步做空日本经济。

美国促成各主要盟友陆续提高利率,逼迫日元只能在国内疯狂投机炒作,将日元困在了日本国内。日本经济学家高呼,日本将在几年内全面超越美利坚。

结果是残酷的,美国三步棋下完,在静静的关注着这个“跳梁小丑”何时倒下。事实上,倒下的比想象的快!残酷的现实狠狠地教育了日本,从此日本一蹶不振,进入“彷徨的十年”。


举杯望明月


美国当年做空日本经济,其实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比如半导体和汽车等领域,产业越搞越好,产业链越攀越高,对美国的相关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威胁,美国和日本的全面竞争已经不可避免。

而日本产品价格低廉,质量又好,水平非常高,美国人在市场上很难竞争得过,就大打贸易战,进行关税上的限制,但是这样也并不能遏制日本商品蜂拥而入美国的势头。特朗普当时就曾经嘲讽过美国商品,说日本人来到美国,唯一能买的东西是纸巾。

在此大形势下,为了平衡贸易,美国要求日本把货币升值,也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二次之后,日本经济就进入了过热时期,房价和股价都飞涨,泡沫经济已经非常严重。

到了90年代初,日本央行下决心刺破泡沫,但是加息幅度特别大,导致泡沫破裂速度很快,房价和股价都迅速崩盘,但多年积累的财富一下子缩水,后来经济增长更是逐渐停滞,这就是失去的二十年。


海汇观潮


美国当年是怎样做空日本经济的?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也值得如今的我们吸取经验教训。

上个世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大增,和世界多国贸均出现了逆差,美国为了扭转这种态势,于是就像通过汇率战来来改变这种格局,增加美国的出口量。

看到上面这种情况,是不是非常眼熟,这不是和如今的情形一样吗。如今特朗普当政的美国,正好就是如此,国债高举,美国目前与中国、韩国、墨西哥、日本、德国、法国、中国台湾、印度、意大利、沙特等国家和地区皆存在贸易逆差,是全球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

作为商人出身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此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他一上台就提出了“美国优先”。什么叫美国优先,就是美国制定的一切政策,所做得一切事情,都是率先考虑美国与美国人民的利益。

为了扭转这种形式,美国开始了他的老伎俩,从数据可以看到,从去年到现在,美国对多国货币都在下行,美元兑人民币、欧元、英镑、新加坡币、瑞士法郎等等都在贬值,为的就是刺激其出口。

当年也是如此,1985年美国与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签署了广场协议。

当然,并不是广场协议击垮了日本的经济,要是如此,英法德的经济也都会垮掉。广场协议只是个引子,之后日本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及其人口问题综合诱惑其经济泡沫破裂,而且由于其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导致其经济长期低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