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年是怎樣做空日本經濟的?

萬啟斌


資本主義金融體系的悖論

政府貸款、企業貸款和家庭貸款是銀行的資產,是貨幣,是社會債務。

貸款轉移支付,形成的存款。是社會的資產。

貸款和存款的利息差,導致社會債務增速遠高於社會資產增速。在邏輯上,社會負債包圍社會資產存在必然性。也可以說,資不抵債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微觀模型

政府貸款100億修建高速,建設者(公眾)賺走這100億會形成100億存款。高速建成之後,政府要償還本息大約是200億,這200億源自哪裡?答案賺走100億的建設者。但請注意,建設者(公眾)實際只賺走了100億,即使考慮存款利息收益,建設者(公眾)依然還不起200億的本息。同理,整體企業貸款。因此,只要採用傳統的金融規則體系,整個社會就一定存在結構性還不上的悖論。這種債務的缺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擴大。

——造幣週期

工業化和城市化上升週期,企業貸款建設工業化,政府貸款建設城市化。

貸款通過支付工資,變為居民儲蓄。

因此,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上升週期,也是整個社會居民存款高速增長的時期。我們可以稱之為造幣週期。造幣有三重含義:1、貸款是銀行的資產,是貨幣,工業化和城市化旺盛的訂單會促使貸款需求十分旺盛;2、貸款支付成本,轉化為居民存款。3、金融系統貸款和存款總量高速增長。

——還債週期

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之後,企業開始賺錢還貸,政府開始收費、收稅還貸。假設沒有利息差,要償還全部貸款,需要全民付出所有的居民儲蓄,才能清償貸款。也就是說:最理想的結果是居民儲蓄歸零。但實際情況則是存在利息差,因此,居民及時所有儲蓄都被賺走和收走,用來還貸,依然無法清償貸款。


以上是一種有制度引發的結構性問題。任何經濟體都無法倖免。

二戰後,全球性戰後重建,率先完成城市化美國,70年代至80年代,曾經陷入連續10年的滯漲。80年代初,拉美債務危機、80年代末東歐鉅變、90年代初,前蘇聯解體和日本地產泡沫破裂,98年東南亞經濟危機....背後的共性是城市化拐點的出現。市場由造幣週期轉換為還債週期。因此,日本經濟死於自身遇到的結構性危機,而非其他外力。一個經濟體就如同一個人,青少年時代,經濟增速高於債務增速(身高持續增長),很容易實現。但當一個人進入中老年時代,你(底層金融規則)依然要求它保持5%以上的增速(身高繼續增長),怎麼可能不出問題呢?


陰謀論是轉移矛盾和公眾視線的手段,也會導致錯過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期

陰謀論是對假想敵人的神化。

試想一個幾億人自由參與的市場,怎麼可能被少數人的小動作被打垮?

陰謀論愚弄了公眾,壟斷了公眾的認知,最終也會愚弄散佈陰謀論者本身。謊言說1000遍就成了真理。當大家都把謊言當做真理,整個社會撞向灰犀牛也就難以避免。

簡言之,問題的根源不在美國,而在日本經濟的自身。這一結論同樣適合於今日中國。


高金波


美國當年做空日本經濟不能單純的從經濟角度看。嚴謹的講應該是動用戰略手段遏制了潛在威脅對手,所表象出來的就是日本的經濟被打壓二十年,而且在某些高技術方面永遠落後了。經濟決定政治,政治為經濟服務。我們在幾十年後從當時的整個環球政治能很清晰的看到事件的脈絡。1、80年代是冷戰的高峰期,也是美蘇爭霸的關鍵期。蘇聯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全球範圍對美國都取得一定的優勢,美國在經歷60~70年代的越南戰爭後急需時間和資源恢復實力,環顧四周只有日本這個小弟現金奶牛可以抽血(養肥了可以宰)。2、日本一直有野心恢復正常國家,擺脫美國的控制。在經過三十年臥薪嚐膽後,首先與中國恢復正常邦交,向中國釋放了大量善意,對中國提供大量的無息貸款和先進技術,穩住了最大的鄰居,年齡大些的應該還記得80年代是中國和日本的蜜月期。但美國當時正與中國緩和以爭取戰略時間和空間,日本動了美國的奶酪。3、日本在接觸中國的同時還與蘇聯秘密談判。在80年代蘇聯最大的外資投資國是日本,蘇聯和日本是軍事技術換資金,再進一步的話可能是結成秘密同盟的。還記得蘇聯米格-31叛逃是飛到那個國家嗎?沒錯,是日本。沒有相應的諒解機制戰機飛行員是不敢輕易飛臨敵對國領空和航道的。也正是這次叛逃事件讓美國發現日本和蘇聯秘密接觸的事實。80年代蘇聯是準備歸還北方四島給日本的,代價是日本在經濟上給蘇聯輸血。後來在美國的打壓下日本沒能持續給蘇聯輸血,還把大部分資金抽回日本,蘇聯人非常恨日本這一手(普京當時在克格勃),知道普京為什麼現在對日本咬牙切齒了吧。4、在以上種種情況下,美國決定對日本發動從政治到經濟的全方位打擊(本來只想宰宰奶牛),遏制日本的野心,而且到現在也沒放鬆(蘇日聯手或者中日聯手都會動搖美國在太平洋的統治,對太平洋的統治是美國對世界統治的基礎,所以打破島鏈對中國來說意義重大)。80年代的連續幾屆日本首相全都不是正常任期滿,不是爆出經濟醜聞就是政治醜聞下臺,包括“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曾根康弘。誰揭發出來的?無所不能的CIA。經濟方面的就不多說了,太多從經濟角度解釋如何做空日本了,基本還原了當時發生的事情。這裡只是簡單說說美國為何在80年代選擇打壓日本,並壓制日本到現在。


棉花愛上了糖


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歷史案例。


背景


二戰後,世界變成美蘇爭霸的兩級格局。為了應對蘇聯,美國急於拉攏盟友,因此對日本採取扶植政策,而日本經濟則在美國資金、技術、資源等方面的支持下得到大力發展。然而好景不長,逐漸強大的日本反而成為了美國的競爭對手和潛在威脅。


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GDP已經是美國的一半,併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就是在此時,石原慎太郎的一篇《日本可以說不》寫出了日本人的心聲,委婉地向世界宣稱日本即將超越美國。這一下逼急了美國人,為了打壓日本,維護美國自身霸權,美國決定做點什麼。


行動


得益於美國的扶持,日本逐漸形成了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結構,併產生了大量的貿易順差,但也在國內造成了通貨膨脹,美國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終於,1983年9月19日,《美元日元的矛盾——現存問題和解決方案》報告書正式發表,文中指出:美元對日元明顯高估是美國製造業萎靡的結症所在,美國必須促使日元升值。


1985年9月,美國憑藉著霸權地位,協調主要經濟大國對匯率採取一致行動打壓日元,成功實現強勢美元向弱勢美元轉向——美英德法日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在紐約廣場賓館簽署了著名的“廣場協議”。廣場協議拉開了日元升值的序幕,也奏響了日本經濟被絞殺的悲歌。


與此同時,美國也對日本掄起了301調查大棒,先後對日本的半導體、計算機等多種產品進行貿易制裁。


然而這還不是最致命的。由於本幣升值,日本出口遭受重創,而日本政府為了刺激經濟,開始投放大量基礎貨幣以及輪番降息措施,造成國內流動性氾濫,使本來就存在通脹的日本經濟病入膏肓。


1988年,美國單邊推出《綜合貿易與競爭法案》,授權財政部提交《國際經濟與匯率政策報告》,評估主要貿易伙伴匯率政策,日本作為美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國,本幣在《法案》的“幫助”下加速升值。1971年12月,美元兌日元320,1985年簽署廣場協議當月,美元兌日元匯率達到236.5,1990年底達133.89;有數據統計,1970—1994年,日元對美元累計升值高達250%!


1989年前後,美國繼續對日本政府施壓,並達成《日美構造協議》。《協議》督促日本進行大規模公共投資計劃,並開始對日本的流通制度、投資壁壘、土地使用等問題進行改革。


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為解決日美“貿易不均衡”問題,日本在美國的蹂躪下先後經歷了日元美元協議、廣場協議、日美構造協議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意味著日本遭受一次打擊。


由於利率下調,資金嚴重過剩造成資本市場開始畸形發展,銀行地產投機情緒濃厚,金融機構開始聯手操縱市場,在扭曲的經濟秩序下賺著瘋狂的錢。


由於日元大幅升值,大量國際熱錢也湧入日本,一夜之間日本股市樓市暴漲,一個東京買下一個美國成為了現實。1989年12月29日,日經指數達到了38916這個前所未有的高點。

而美國則開始在醞釀利用估值期貨做空日本了。1990年1月12日,美國交易所推出“日經指數認證沽權證”衍生品,大量美國投行紛紛追捧。該權證本質上就是一個看跌期權,只有當指數下跌到某一水平以後購買者才能獲利,從而購買者就開始不擇手段地打壓日本股市。終於,暴跌模式從股市開始,並蔓延到樓市乃至影響整個日本經濟。


影響


由於升值預期,大量美元(比如100美元)湧入日本,並以低匯率換得大量日元(100美元兌換23650日元),而他們的日元資產在日本股市和樓市中賺得盆滿缽滿後,開始大量拋售套現並反手購買股指期貨做空日本股市,再次獲利,待日本金融崩潰前夕,再逃離日本,把日元兌換成美元,而此時的匯率卻已大幅升值(假設之前的23650日元翻了一倍,即47300,再以升值後的匯率133.89換回美元,得到353美元,翻了3.5倍),而此時日本政府需要動用3倍多的外匯儲備美元來買日元,由於外匯儲備無力滿足龐大的匯兌需求,最終落到以國內的優質資產作價變賣的境地。


泡沫破滅後,非實體經濟出現大量不良資產,而資產又過多集中於非實體經濟,社會資本利用率大幅度降低,經濟亂成一片,並最終影響了日本未來幾十年的復甦。


結語


日本血淋淋的教訓如今在中美之間開始有了一些苗頭,好在高層並沒有像日本那樣做出妥協以及錯誤的決定,而最重要的則是中國國力的強大,抵抗國際遊資、保證金融穩定的能力已非當年可比,不過儘管已是大國,但百尺竿頭,仍需更進一步。


小白讀財經


1980年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國和主要債權國,威脅美國經濟和金融霸主地位。鑑於美日軍事和政治的主僕關係,美國更加有恃無恐、採取一系列措施打壓日本經濟,遏制日元崛起,維護美國自身霸權。筆者認為,主要的措施在於:

(一)匯率問題政治化,逼迫日元升值。第一步:營造輿論壓力。1983年9月19日,日美貨幣博弈前夕,艾斯拉·所羅門和迪彼得·馬切遜發表摩根報告書《美元日元的矛盾——現存問題和解決方案》,文中指出:美國企業同日本公司競爭處於不利地位的根本原因在於匯率問題,美元對日元明顯高估是美國製造業萎靡的結症所在,美國必須促使日元升值。該報告提出11項對策和應對方案,包括購入日元債券,限制日本壓低匯率、推動日本金融開放、提議IMF針對日元匯率提出整改方案等。該報告奠定里根總統訪日的“修正低位日元”基調,成為美國施壓日本貨幣和貿易問題的行動指南。從國內看,美國把自身經濟結構導致的失衡問題,歸咎於日本,轉移問題和矛盾焦點,符合美國製造業等傳統部門利益,滿足政府執政需要。

第二步:簽訂《廣場協議》。1985年9月,G5財政和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各國一致承諾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修正高位美元,調節收支不平衡。美國憑藉世界霸主地位,成功協調主要經濟大國對匯率採取一致行動,實現強勢美元向弱勢美元轉向。廣場協議拉開日元升值序幕。日元患上“升值預期綜合症”。日本政府被迫投放大量國內基礎貨幣加以干預,造成國內流動性氾濫,長期陷入低利率流動性陷阱。

第三步:推出匯率問題報告。1988年,美國單邊推出《綜合貿易與競爭法案》,授權財政部提交《國際經濟與匯率政策報告》,評估主要貿易伙伴匯率政策。如果被列為匯率操縱國,美國將採取貿易談判、通過IMF施壓等方式,要求其調整匯率。美國可謂煞費苦心,為日本量身定做。迫於美國貿易制裁和政治壓力,日元大幅升值。1971年12月,1美元兌320日元,1985年簽署廣場協議當月,美元日元匯率達到236.5,到1990年底達133.89;另據麥金農統計,1970—1994年,日元對美元累計升值250%,成為美國主要貿易伙伴升值幅度最大國家。作為出口導向型國家,日本出口競爭力嚴重受損。

(二)貿易制裁相威脅,掐死日本經濟“增長極”。日本經濟發展嚴重依賴美國市場,日美經貿依存關係處於非對稱地位。美國抓住日本出口導向型經濟軟肋,以貿易摩擦為藉口,以保護主義的貿易制裁相威脅,揮動一系列“301”調查大棒,逼迫日本讓步。例如,1985年7月,在簽署《廣場協議》前夕,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發起301調查,迫使日最終較大讓步。1989年6月,USTR再次針對日本衛星政府採購、巨型計算機政府採購、木材產品的技術歧視發起301調查,有效遏制日本新興產業的發展,保持美國相關產業競爭優勢。總之,上世紀80年代,日本是美國發起301調查最為密集的國家。

(三)開啟高層對話,敦促日本金融開放。1983年,美國政府為更有效地控制日本經濟,實現打壓日元的既定戰略目標,開啟雙邊高層談判、搭建重要對話平臺——日元美元委員會,直接、高效地向日本政府施加政治壓力,敦促日本金融市場開放。迫於美國強硬的態度和壓力,也出於自身日元國際化戰略考慮,日本妥協並讓步。最終雙方達成“日元美元委員會協議”,全面啟動日本金融市場開放:開始發行歐洲日元債券、啟動歐洲日元貸款、放鬆包銷日元債券等金融業務限制、廢除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允許國外銀行從事日本國債交易、創設銀行日元票據市場、開放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會員權等。大刀闊斧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使日本抵禦金融風險能力驟降。美國折衝樽俎,成功打開日本市場,為金融資本湧入日本,掃清金融體制性障礙。由此,“日元升值預期綜合症”和金融市場開放雙重因素作用下,鉅額熱錢推高日本資產價格,股市投機狂熱,日本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嚴重背離。最終,經濟泡沫轟然破滅,經濟陷入長期低迷。但以對沖基金為首的熱錢賺得盆豐缽滿,鉅額資金迴流美國又支持它90年代的經濟繁榮。美國積極談判終於取得碩果,消除日本金融壁壘,打壓日本經濟戰略得逞。

(四)簽訂“構造協議”,干預日本經濟。1989年後,美國對日本戰略發生變化,開始對日本經濟結構調整進行干涉,試圖把日本經濟金融發展,改造成符合美國經濟利益的附庸。美國通過對日本政府施壓,雙方最終達成“日美構造協議”:美國督促日本進行10年期430萬億日元的公共投資計劃,提高流通效率、調整持有股權等,甚至直接為自民黨支招進行經濟結構改革,要求日本行政管理和企業行動要以市場原理進行。 “日美構造協議”對日本經濟結構進行深層次調整,美國干預日本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加劇日本財政惡化和經濟持續低迷局面,日本經濟出現失去的10年甚至20年。日本經濟崛起如曇花一現,日元國際化進程戛然而止,佔全球儲備貨幣比例不足3%,從此再無實力挑戰美國的經濟和金融霸主地位。

以史為鑑,從美日經濟金融博弈中,我們應學習、吸取相關經驗教訓。


經韜


1985年的“廣場協議”只能是做多日元!!!讓日本貨幣大量的升值!做空日本經濟?幾十年來美國人的計謀收效甚微。20多年來日本的經濟蹣跚踏步,是由日本自身發展的經濟運行的造成的!美歐自誇的那個“廣場協議”其實產生的作用非常有限!



70年代末,一美元兌250日元。日元的低值促進了日本商品充斥全球,特別是衝擊了老美的絕大多數工業,商業,消滅了底特律汽車城,成片的街區大廈,港口碼頭,商場物業被強大的日元資本收入囊中,日本人牛氣沖天,高喊 : “買下美利堅!”,,連年的戰爭,美國人重視軍火生意,卻在民用產品上被日本商品逼到絕境。於是讓日元升值的計謀“廣場協議”誕生了。



從1980年的一美元兌220日元。到1992年一美元兌80日元。日本人的財富達到了瘋狂的頂點。房地產價格全球最高。日經指數23000。大藏省已經在“烤大火”。那時的日本經濟如“烈火烹油,氣貫長虹,,”。老美只能是幫助添點材火,躲在旁邊涼快,啃瓜而已。



泡沫的產生,源於估值偏高。從60年代末開始的日本經濟,每年以兩位數的增長,直到90年代,日本經濟就是患上了巨人症!健康成長的經濟被資本市場以槓桿似的估值方大!!!1990年,這泡沫吹的太大了,大過地球了。透支了日本經濟50年的收益!日本上層為了給火紅的經濟降溫,什麼司刀令牌都用上了,,,



2009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又是誰在做空美國?美國政府的下屬“房地美、房利美”又是誰在顛覆美國房地產,許多金融機構破產,誰有膽量做空?特別是“雷曼兄弟銀行”的倒閉,是否美國自己在洗牌?



經濟的運行,市場的走勢有自身運作、修復的功能,行政干預只能起短暫的功效。資本的運作哪怕出現過山車的情況都是正常的市場反應。盛極而衰,樂極生悲都是正常的,沒有永遠的牛市,也不可能永遠的熊市。當年的日本經濟就是因為吃飽了不放碗,撐暈了,現在只是在消化過程中。今天肥的滿身流油的日本人無需工作,都可以再吃老本50年。全球那個國家敢於小瞧它?


老遊59


198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迅速,日本的GDP已經是美國的一半了。美國害怕失去經濟大國的地位。美國在1985年逼迫日本簽署廣場協議,導致日本經濟全面崩潰,成千上萬家外貿企業虧損倒閉。



1.1980年代日本擁有2850億美元的美國直接資產與證券資產。日本控制了3290億美元的美國銀行資產。購買了美國40%的國債。日本操控的資金佔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每日交易量的25%,可以說日本對美國的經濟影響力非常大。

2.美國市場上20%的半導體設備,30%的汽車和50%以上的機床,以及大部分消費類電子產品都是由日本生產出口到美國的。日本在美國賺了很多錢,但是美國也開始精心醞釀一場金融戰來打敗日本。

3.1985年美國聯合德國,英國,法國,日本在紐約的廣場酒店簽署了廣場協議。這個協議說日本向美國和歐洲出口產品,賺了很多錢,要求日元升值。如果日元不升值,歐美國家將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日本害怕了只能簽字,這就是強盜行為。

4.日本政府迫不得已讓日元升值,兩年之內日元升值了一倍,而美元貶值了一倍。這導致日本的出口製造業陷入了癱瘓,成千上萬家日本出口型企業遇到了嚴重的虧損。

5.美國又逼迫日本調低銀行存款利率,讓日本的有錢人覺得把錢存在銀行利息太少。所以日本的有錢人就投資了房地產、股票和藝術品。然後美國又做空日本經濟,導致日本股市暴跌、樓市下跌、藝術品價格下跌,日本經濟損失慘重。


杜達特洛夫斯基


打鐵還得自身硬!沒有自己“空”,何來別人做空?實質是日本產生的經濟危機導致有了“失去的十年”。


1980年代的日本經濟可謂如日中天,富甲天下,開始了在世界“買買買”模式,特別是在美國,有差點“買下半個美國”的說法。但盛極而衰,日本登上頂峰的時候就是它走下坡路的開始,蓋緣於市場經濟的週期性規律。經濟週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要經歷蕭條,沒有一成不變的永久繁榮,這是經濟本身的發展規律,日本也難置身其外。歐美國家與日本簽署的所謂“廣場協議”,只不過是產生停滯導致“失去十年”這匹倒下駱駝身上壓下的最後一根稻草。


1.日本經濟危機的歷史動因。日本現代經濟是在冷戰格局下依靠美國的帶動扶持發展起來的,當時的日本充分利用了美國在資金、技術、資源、市場乃至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援助,臥薪嚐膽埋首一心發展經濟,終於在1960年代後期實現了經濟起飛,到1980年代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冷戰結束後,日本面對的是世界多極化的趨勢,日本更成為美國最為強勁的經貿對手,日美的經濟戰已不可避免。

2.日本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的短板。日本政府主導型經濟首先體現在金融體制的弊端暴露無遺。日本當時的金融體制,是在戰後初期資金短缺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它的優先方向是為產業界穩定地提供低息貸款,增強企業出口競爭力。特徵是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人為的低利率政策,以阻止資金外流,鼓勵企業貸款來發展經濟。但這種日本特色的“官銀一體化”體制,帶來的卻是經營能力低下,國際競爭力缺乏。同時由於權力過度集中,導致政商勾結、腐敗問題頻發。其次就是政府行政質量的低劣和效率的低下。1980年代,日本政府上至首相下到工作人員貪腐醜聞一波連著一波,日本金權

政治和腐敗問題成了影響日本辦事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

3.日本企業管理與經營模式已與當時飛速發展的世界經濟不相適應。無可置疑的是,日本以''經營者主導型企業制度、發展目標優先、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制和企業內工會制”為主要內容的企業管理經營模式,在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但隨著企業競爭國際化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日本企業制度的缺陷日漸明顯。創新動力缺失,人才老化嚴重,激勵機制滯後等都導致跨國經營低效,難以在國際市場開疆拓土。

4.以房地產為主導的產業選擇加速了日本繁榮泡沫的破滅。房地產經濟不僅催生了泡沫經濟的虛假繁榮,而且嚴重影響了日本原本可以迎頭趕上的產業升級。這樣,災難就來臨了,日本在國際經濟舞臺上與美國的競爭每況愈下,終於吞嚥下了“失去十年”的苦果,一場不期而遇的經濟寒潮持久、狂猛。

這就是日本經濟曾經萎靡不振的真相。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如此,美國的所謂做空日本經濟就難以自圓其說。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日本教訓當為鏡鑑,揚長補短,把我們自己發展得更好。


今古達觀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空前繁榮,直追美國經濟總量,美國政客坐不住了,用“引誘和欺騙”的方式逼迫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升值,致使日本製造業經營困難,逐步步入癱瘓的邊緣。

美國同時逼迫日元降低利率,大量熱錢瘋狂輾轉於樓市、股市、藝術品、投機、炒作等領域。表面上日本經濟空前繁榮,現金交易和流動頻繁,樓市成了最大的吸金池,但實際上,美國在逐步做空日本經濟。

美國促成各主要盟友陸續提高利率,逼迫日元只能在國內瘋狂投機炒作,將日元困在了日本國內。日本經濟學家高呼,日本將在幾年內全面超越美利堅。

結果是殘酷的,美國三步棋下完,在靜靜的關注著這個“跳樑小醜”何時倒下。事實上,倒下的比想象的快!殘酷的現實狠狠地教育了日本,從此日本一蹶不振,進入“彷徨的十年”。


舉杯望明月


美國當年做空日本經濟,其實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比如半導體和汽車等領域,產業越搞越好,產業鏈越攀越高,對美國的相關產業產生了巨大的威脅,美國和日本的全面競爭已經不可避免。

而日本產品價格低廉,質量又好,水平非常高,美國人在市場上很難競爭得過,就大打貿易戰,進行關稅上的限制,但是這樣也並不能遏制日本商品蜂擁而入美國的勢頭。特朗普當時就曾經嘲諷過美國商品,說日本人來到美國,唯一能買的東西是紙巾。

在此大形勢下,為了平衡貿易,美國要求日本把貨幣升值,也就是著名的廣場協議。二次之後,日本經濟就進入了過熱時期,房價和股價都飛漲,泡沫經濟已經非常嚴重。

到了90年代初,日本央行下決心刺破泡沫,但是加息幅度特別大,導致泡沫破裂速度很快,房價和股價都迅速崩盤,但多年積累的財富一下子縮水,後來經濟增長更是逐漸停滯,這就是失去的二十年。


海匯觀潮


美國當年是怎樣做空日本經濟的?這個問題值得深思,也值得如今的我們吸取經驗教訓。

上個世紀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大增,和世界多國貿均出現了逆差,美國為了扭轉這種態勢,於是就像通過匯率戰來來改變這種格局,增加美國的出口量。

看到上面這種情況,是不是非常眼熟,這不是和如今的情形一樣嗎。如今特朗普當政的美國,正好就是如此,國債高舉,美國目前與中國、韓國、墨西哥、日本、德國、法國、中國臺灣、印度、意大利、沙特等國家和地區皆存在貿易逆差,是全球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

作為商人出身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此是絕對不能容忍的,所以他一上臺就提出了“美國優先”。什麼叫美國優先,就是美國製定的一切政策,所做得一切事情,都是率先考慮美國與美國人民的利益。

為了扭轉這種形式,美國開始了他的老伎倆,從數據可以看到,從去年到現在,美國對多國貨幣都在下行,美元兌人民幣、歐元、英鎊、新加坡幣、瑞士法郎等等都在貶值,為的就是刺激其出口。

當年也是如此,1985年美國與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簽署了廣場協議。

當然,並不是廣場協議擊垮了日本的經濟,要是如此,英法德的經濟也都會垮掉。廣場協議只是個引子,之後日本一系列經濟措施以及其人口問題綜合誘惑其經濟泡沫破裂,而且由於其人口連續多年負增長,導致其經濟長期低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