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了的改革家——王莽和王安石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這麼兩個改革家王莽和王安石。王莽因其的各項措施具有遠見卓識,潮跨時代的影響,因此被譽為“最像穿越者的改革家”。王安石也同樣被譽為11世紀中國偉大的經濟學改革政治家。隨著歷史學的不斷深入研究,對王安石的評價也逐漸正面化。

穿越了的改革家——王莽和王安石

王莽

王莽(公元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政治家,改革家,今河北邯鄲大名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侄子。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佈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王莽統治末期,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新朝滅亡於公元23年。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歲,而新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穿越了的改革家——王莽和王安石

王莽謙恭未篡時

王莽在位期間,利用降低貨幣成色,使國家獲得更多的黃金,面額高的貨幣,貨幣成色越低,減少這個政策低收入人群的影響;禁止私人奴隸買賣;天下土地歸國有,主張把田地分給老百姓耕種,被譽為均田制的鼻祖;酒、鹽、鐵改為國家專營;穩定糧、布市場;根據收入對漁、獵、商、匠開徵什一稅;欠收時減少官俸;從嚴治官;提倡古文學派;發展外交等現代化的政策措施,即使今天看來都非常有借鑑意義。王莽年間將中國領土擴大到青海、打敗高麗句。所以才會有人說王莽是個穿越到古代當皇帝最成功的一個人。但是因為黃河改道的洪災,農民起義,官軍戰敗,才導致王莽雖然有大多數人王莽,最終還是垮臺。落得個被叛軍殺死的下場。至於正統史書上說王莽在未篡位之前都是的裝的,或許有待商榷。

穿越了的改革家——王莽和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靖康之變時的那個爺倆皇帝之一)追封王安石為舒王,配享孔廟。後至靖康元年(1126年),又被追奪王爵,毀去配享的畫像,降王安石從祀於廟廷。

穿越了的改革家——王莽和王安石

變法失敗

王安石主政期間,實施變法:青苗法,每年青苗不接的時候,農民可以低於地主商人的放貸利息向政府貸款給,等到收穫之後,再行歸還;均輸法,要求各地方政府在首都設立專用倉庫,豐收時大量購入,以解決歉收時的賦稅問題,改由用貨幣替代實物納稅; 免役法,規定全國每一個成年男子,都有為國家服勞役的義務。想免除勞役,必須繳納代役金,由政府代為僱人充當(使得有宋一代,唯一一次與少數民族政權戰爭勝利告終的局面);市易法,平抑物價; 方田均稅法,就是對漏稅耕地和田賦清查和整理,全國多查出360萬畝依照肥沃貧瘠,分為五等,不同等次賦稅不同。完全實現“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王安石的舉措完全超越了11世紀的農業社會眼光。他的改革受益一直持續到頸康之變時,國庫依然充盈。但是由於時代不對,所處的環境和皇帝的意志力不堅定,最終也只能以失敗告終。所幸,王安石在文學上自成一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地位,仍是非常有分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