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的未來會怎樣?

六甲番人


格律詩沒有未來了。

我們講某樣事物有沒有未來,其實就是說“它”還有沒有生存土壤、發展空間。很明顯的,別說是格律詩了,就連古典文學都已經沒有未來了。

我們先談談律詩的發展空間。格律詩即近體詩,是舊體詩中形式最嚴謹、規矩最多的一種詩歌體裁。其中共分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排律、七言排律,同時每一句的平仄、每一首的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且必須要押平水韻。那麼如果要發展,怎麼發展?格律詩依託的是文言文基礎、古音韻系統,而今時今日我們用的是白話文、所用的聲韻系統也迥異於舊時。如此,我們在學習舊體詩詞的同時,勢必需要去學習、去了解文言文和平水韻。小眾愛好自學也就罷了,如果要大力去推廣,浪費資源且不說,而且毫無意義。(孔子講詩存在的意義便是“興、觀、群、怨。”意思就是‘抒發感情’、‘反映社會狀況’、‘交朋友’、‘發牢騷’....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觀”,而這一作用在現代已經蕩然無存:各種新聞、媒體、直播、視屏等等完全取代了詩詞的地位)

即如此,不重視怎麼能發展?古人整個文人階層都在研究怎麼寫詩詞,幾百年的發展與如今就幾個小圈子裡的人互相交流與幾百年的發展相比,怎麼進步?就連古代都因為文學體裁發展不下去而另開一體(唐詩宋詞元曲大家應該知道),更何況如今的‘文化斷層’時期?當然,有人講用白話文、用新韻寫。-----如果這樣幹,為什麼不去寫新詩?非得不論不類自己才舒服嗎?


所以,格律詩現如今的狀態是最好的了。小眾的圈子保證了詩詞的純粹性以及相對的專業性,不求發展,起碼不斷絕;同時也不會讓詩詞變成牟利的工具(就一小撮人沒什麼利益可言)。而如果放來搞,弘揚文化、弘揚傳統----勢必會被帶歪,甚至帶死:懂的人不屑說,說的人又不懂,只需要忽悠就夠了。


最後,我想奉勸一些朋友:如果喜歡古典文學,喜歡詩詞,就去認真學。不要道聽途說什麼“意境大於格律”、“有好句就可以調整格律”等鬼話。我不認為說這些話的人會有什麼好句子,能談的到意境。什麼知識文化都只有去了解才能發言,去努力學習才能提高。如果空想都能懂的話,不如去做夢。


無聊到巔峰


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自從唐宋的格律產生並逐步走向輝煌,以後的各朝各代雖然格律詩難以超越唐宋,但也不乏名篇佳作。況且,喜歡格律詩的作者和讀者不是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這是因為真正上乘的格律詩不僅意境豐富,而且富有音律美,三言兩語,傳情達意,寥寥幾十個字,就能勾勒出一段歷史、一種人生、一類人物、一腔情感……的輪廓,並且栩栩如生,深沉悠遠,富有想象的空間,令人回味無窮。能讓讀者如同身臨其境,產生強烈的共鳴。符合人們省時省力意蘊豐富音律悠美的要求。

不得不承認,自唐宋以後,格律詩一直在走下坡路,這不是格律詩本身的原因所致,而是時代的侷限和人們對生活的體驗和對文化的認知方式有所改變所致。元曲、明清小說堪與唐詩宋詞比美,但各有有各的特點,格律詩因其簡潔明瞭,意境深遠,韻律優美,從來就不乏作者和讀者。

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有必然的原因和存在的道理,並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格律詩也是如此。自從唐宋產生格律詩並達到一個輝煌的頂點,必然會走一段下坡路,經過一個較長,甚至漫長的過程,再逐漸上升到另一個高度,這是自然且必然的規律。說唐詩宋詞不可超越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科學。

格律詩雖然優美,但只能適合一定的歷史階段。隨著時代的發展,漢字的讀音有的也隨之改變,格律詩中的平仄要求如果一味地依據古韻,勢必造成寫作和閱讀的困境和混亂。因此,格律詩也應該與時俱進,不能抱殘守缺,食古不化。為此,《中華新韻》的產生,作出了發輝創作力有益嘗試,相信經過一個艱苦的探索過程,必然會產生比較科學的韻系。

現代有些人寫的格律詩花架子太多,重格律而缺意境,文字浮華,流於形式,這與文化的底蘊與譴詞造句的能力有關。時代發展到今天,浮臊的社會氛圍是影響和制約格律詩創作的主要原因。但是,格律詩因其特有的魅力,從來倍受人們的追捧,寫格律詩,讀格律詩從來不乏其人。而今,從課本到傳媒,格律詩無處不在薰陶著人們,只需假以時日,人們迴歸對文化的痴迷,中華文化中格律詩這顆璀璨的明珠,必定去泥除垢,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木頭240444857


中國詩詞得不到發展,乃現代文學之悲哀。自紅樓以後,有幾部大作可與之齊名?其高遠深沉之意境,當代可有如此作家?其描寫栩栩如生,三言兩語勾畫出千樣人生,不依賴詩詞之襯映,能昭然乎?且看,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活脫脫一個林姑娘,舉目無親,寄人籬下?

格律,漢文化之絕唱,洋文化只能望洋興嘆。漢文化興,詩詞茂盛,唐宋元即是。漢文化衰,詩詞入絕地,明清當代即如此。

格律平仄,千變萬化,不可拘泥。凡韻,自然為妙,今人宜用鄉村俚語,那才是漢民之根!平如江海通達,仄如山泉轟鳴,對乎?







三月二十


順口溜一首:《施秉雲臺山詠》

苗鄉雲臺景色佳,

處處奇峰或怪崖。

崖怪猶如刀斧切,

峰奇酷似錐和塔。

谷深總有山泉湧,

水淨多見魚與蝦。

稀禽罕獸時出沒,

蝶蜂百蟲常飛爬。

古樹珍藤遍山布,

奇花異草隱雲霞。

若到此山走一走,

心曠神怡忘歸家。

2018.7.18老實


老實185501065


格律詩的發展前景不會太好,只會越來越差。儘管網絡和現實中擁有大量的格律詩詩人,也阻擋不了格律詩的沒落。格律詩的發展前景堪憂,是由以下幾方面造成的:


第一,格律詩的條條框框限制太多了,束縛了大多數人才能的發揮。格律詩的字數是固定的,並且講究平仄、對仗和韻律。一般人對此不太瞭解,也不願意下功夫去深入研究。所以說,寫格律詩的人越來越少,一般人都選擇了寫形式自由、不受束縛的現代詩。

第二,格律詩的內容和形式過於老套,不能夠與時俱進,缺乏創新精神。格律詩寫來寫去,還是在模仿古人,遣詞造句毫無新意,給人一種平庸的感覺。讀者們不願意再讀味同嚼蠟的酸詩腐句,慢慢的,格律詩會越來越沒有市場,詩詞圈子也會越來越小。

第三,現代化社會缺乏寫詩的客觀環境。古代的詩人喜歡遊山玩水,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現代人已經不能隨意去旅遊了,因為所有的旅遊景點,都被圈起來了,想進去必須買貴的要死的門票。李白若是生活在今天,估計會被活活氣死,因為所有的景點都收費。今人不接觸大自然,不觀察自然界的事物,僅憑坐在家裡,很難寫出優美的詩歌。

時代不同了,屬於格律詩輝煌的唐宋時代已經過去了。格律詩,歸根結底是一種文字遊戲而已,古人已經玩到了極致。“世間好語言,已被老杜道盡”,雖然有點誇張,卻是不爭的事實。格律詩今天已經沒落衰微,前景也會很暗淡,但其永遠不會消失。因為格律詩是詩歌中的璀璨明珠,是語言的精華,熱愛格律詩的人也無窮無盡。


層城鵷雛


唐宋格律詩詞,是中國文學史和中國詩歌史上輝煌的一頁,是一個時代的烙印。未來也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還是輝煌的一頁,誰也不可能將其抹殺。



對唐宋格律詩詞的閱讀和研究,隨著科技的進步,變得越來越方便。在手機上,我們隨時隨地都可搜索任一詩句及其釋義。過往,劉淵窮半生精力歸納唐人用韻,再編出《平水韻》,如採用今日的大數據技術,也就是一兩個鐘的事。

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傳統文化自信增強,理想主義迴歸,熱愛詩歌的人越來越多,創作格律詩詞的人口得到空前發展,創作水平也會不斷進步。



不用預測未來,現在已開始進入上升軌道。君不見,連頭條都專門開設了國風頻道。君不見,過往這些只會在詩群討論的問題,今日可置於大眾傳媒。

生活越來越好,對美的要求越來越高,人越來越明白,格律是達成韻律美的捷徑,沒有人再去抱怨格律約束創意,相反開始抱怨平仄過於簡化,而進一步探討以聲調助意……


筱靜隨筆


文化是一幅風景,他的美麗總留給懂得欣賞的人。詩詞是一座座高峰,峰頂鐫刻著攀登者的喜悅。欣賞美景和享受喜悅之時,不用擔心和呼喊那些所謂忙碌的人們,因為美景永遠不乏欣賞者的出現。

事為功用,極至物質追求,文字表達簡捷適用,於生活之中漸失古詩詞的光彩。即所謂詩詞之邊緣化,但總有遊弋邊緣的人,手中拿著畫筆把它變成那一抹美麗的彩虹。

一一【詩】一一

窗前夜雨敲格律

卷底清風入韻羞

筆墨徵心驅虎豹

文掇青紫拜冕旒

欣逢盛世閒身賦

且語江湖把酒酬

借得浮雲遮劍氣

賒來霹靂潛龍游



狼主1970


如今寫格律詩的人越來越少,可以想象它的發展前景一定不會太好,最後可能被當作一種文化遺產,被少數人傳誦和喜愛。

不可否認格律詩有優美,簡潔和朗朗上口的優點,但其呆板的限制,千篇一律的格式,讓創作者和閱讀者時間長了會產生平庸乏新的感覺。尤其是人們為了追求格式的完整性及其固有規定,不惜換去原本恰如其分的詞句,只為了符合規矩。

作格律詩最講究平仄,確實平仄對稱的詩詞,陰陽頓挫,旋律美妙,讓人賞心悅目,過目難忘。但也是因為這平仄之分,限制了人自由發揮的空間。古人寫詩,就像在進行一場遊戲,首先你要掌握好遊戲規則,如果你不遵守遊戲規則,除非是你詩寫得特別好,會受到大家的稱讚,否則會給你扣上一頂淺薄無知的帽子。相信很少有人冒此大不諱,因此平仄相對,多被作為衡量一個是否懂詩詞的標準。

眼下頭條裡有許多寫對聯和作詩的,大都隨意性很強,只有少數幾位大神級的人對仗工整,但觀察下來,效果並不是很佳。有的反而不如沒有不合規矩的詩聯新穎有才。

言為心聲,所寫的東西,若不能洩意地表達自身的情感和想法,引起別人共鳴,只一味地搬字填句,確實有些空白無力。這也是越來越多的現代人不愛做格律詩的原因。


車享旅途


從兩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古代格律詩中的優秀作品,作為我國曆史文化遺產,必將世代流傳,這是不容置疑的,這裡不必多說。

◾️這裡要探討的是格律詩創作的前景問題。

老規矩,先明確觀點——格律詩的創作必將逐步走向衰落。

理由如下:

一、格律詩是在特定的歷史時代產生和發展的,當它所依賴的歷史條件消失後,必然會走向衰落,而被新的事物所取代,這是歷史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例如,格律詩在古代具有博取功名,躋身仕途的功能,而今早已不復存在。不僅格律詩的命運如此,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雜劇等莫不如此。

二、格律詩的衰落並不是現在開始的,它在唐代發展到頂峰後就開始走向衰落,其文學地位先後被宋詞元曲等取代。隨著時代進程的加快,格律詩的衰落也將隨之加快。

三、格律詩的語言環境已經消失,這是它加快衰落的直接原因。格律詩的語言環境是文言文,我們可以發現,格律詩的衰落與語言的白話直接相關,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隨著信息時代網絡語言的興起,格律詩的生存環境將更加惡化,這也是無可奈何的。

總之,決定格律詩興衰的是歷史因素,至於形式繁瑣,束縛思想,不易學習和推廣等等,都是寫作層面的問題,而非本質的因素。

最後,讓我們來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你認為格律詩未來會不會比唐代多,有沒有唐代好?如果沒有,那就是衰落!這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想用的名稱被搶注


沒落是肯定的,雖然現在網上大把的詩詞作家。每天的寫作量都是幾萬首。在紅紅火火的背後。他們真的懂詩?懂創作麼?格律詩是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經典。試問有哪個經典是容易學習的。當然,也不能說沒有好作品。可是好的作品,有多少人認同,有多少人看到。門派林立,各種攻擊,譴責,讓本來就搖搖欲墜的詩詞處於何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