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石油来源是哪里?战争阶段,日本怎样给飞机和舰艇提供汽油?

星际穿越10


日本战时虽然资源紧缺,但是它们仍然最低限度的保证了原油的供给,所以没有沦落到德国人那种“油箱里一滴油都没有”的窘境。

日本人的石油主要是与苏联合资生产、向美、英、荷、墨进口、以及战争全面爆发后从加里曼丹地区的掠夺。此外还有中国东北的页岩油和日本本土自己生产的石油、台湾的石油、液化煤等等。

燃料方面日本人战舰可以直接灌注婆罗洲粗加工原油作为重油燃烧,飞机前期使用的是正常汽油,后期则使用的是乱七八糟的酒精混合燃料。

日本“自产”的石油主要来源于苏联与日本的合资企业。因为库页岛争端资源开发的需要,苏联成为了日本整个二战中的供油大户。

苏联的一些油田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以合资采油的方式进行石油生产活动,1925年,苏日签订《苏日基本条约》,明确规定了“苏维埃政府准许日本人与企事业团体在苏联领土内从事开矿、伐木及开发自然资源的活动。日本将库页岛北部交给苏联,苏联则提供给日本在库页岛北部勘测油田50%的租借权。”

“萨哈林”是个俄语地名,大致就是我们熟悉的“库页岛”和“千岛群岛”,日本则称库页岛为“桦太岛”。库页岛地区的油田,被日本租了45年,日本为此专门成立了“北桦太石油株式会社”专门经营萨哈林油田,其背后其实是日本海军部。苏联到1944年3月才停止了这种合作,但日本人运走大约200万吨原油。即便“诺门坎之战”都没有中断这种原油合作,甚至战后5年,苏联每年都要为日本提供5万吨萨哈林原油。

日本开采的这些石油总要分一半给苏联的,它们其实也支持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但无疑这让中国人民的抗战雪上加霜。不过当时的日本也只是“贫油国”,并非“无油国”,他们自己也具有相当的产油能力。

“日本石油会社”二三十年代已经统计出自己有300多平方公里的石油矿区,日本岛并不是没有石油。他们甚至还进口了美国的深井钻机对石油进行钻取。仅北海道一地就能年产7500吨原油,本州岛年产22.6万吨,台湾提供3.2万吨。不过日本30年代的石油消费量加上民间也只有180万吨不到,可以说战时勒紧裤腰带,日本人勉强熬的住。

库页岛本是中国的土地,但成为了苏联与日本瓜分的政治牺牲品,此地产出的石油也加大了中国人的伤害,这是种花家茶几上最大的杯具之一。

中国抚顺露天煤矿的油页岩也是日本人的重点掠夺对象。他们发现这些优质煤炭上方拥有厚厚的油页岩块。含有丰富的油页岩甚至能从山上往下滚着滚着就着火。早在20年代日本人就开始苦心开发抚顺油页岩,它的背后同样是日本的海军部,甚至直接设立了海军研究所。

日本人推测出了48亿吨的储量,并提供出2亿吨的短期开采数目,预计可以提炼出1200万吨石油。他们专门跑到英国和爱沙尼亚购买技术,并在抚顺建立了页岩油加工厂,该厂迅速成为日本的“国防工业”,生产的全部重油都由日本海军购买。

不过这种页岩油由于当年落后的生产技术,导致燃烧性能比海军从加里曼丹搞到的原油还差,常常导致军舰锅炉堵塞。这引起了海军基层的抵制和愤怒,结果油页岩项目负责人长谷清二引咎自杀。

当时还发生了一件可笑的事情,工厂燃料课的课长阿部良之发明了酸洗高纯精炼法,可以完全解决油品问题,但海军部听说这样会减产10%,顿时不乐意了:“八嘎!10万吨少1万吨,100万吨少10万吨,1000万吨少100万吨,帝国的仗还打不打了!”结果拖到1943年才勉强凑合开始了酸洗。

但阿部良之确实有两把刷子,这个日本专家通过页岩油工厂的废水,发现了欧美人封锁已久的“煤液化”技术,并开发生产了出了工业化成品,当时这项技术被称为“人造石油工业”,德国方面也是通过这种方法获得了大量燃料。由此,抚顺煤炭为日本提供了每年估计为10万吨的“人造石油”。

抚顺煤矿被日本人称之为“无尽的宝库”,露天煤矿以及油页岩为日本侵略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燃料,它的作用甚至超过了日本人占领的其它地方,为无数的日本战车、飞机、战舰提供了燃料。

(顺带说一句,笔者的爷爷当年被日本人拉到这些煤矿中做苦工,差点成了万人坑的枯骨,幸而得到八路军的拯救。那种暗无天日的生活足够每个中国人颤抖又愤怒。)

在战争没有扩大之前,日本一直是西方原油的进口大户,主要进口地是荷属东印度以及美国、墨西哥三地。中国人民的抗战前期,这些国家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战争燃料,否则日本的资源完全不足以支撑对中国的机械化优势。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在远东建立了“标准真空石油公司”以及英荷“皇家壳牌”公司设立的“太阳”公司,一度占有日本60%的石油市场,出售了巨量的石油,甚至催生了日本的石油化工革命。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荷兰撕毁了《日荷石油协定》,停止了对日本的石油供应,美国则在1941年7月对日本石油进行了彻底禁运。但当时保守估计日本国内还有800万吨的储备。不出预料,12月战争就爆发了。

日本人很快就占据了东南亚,包括荷属东印度和壳牌在巴厘巴板的全部石油设施。尽管他们撤退时对其进行了破坏,但勤劳的日本工人迅速的就恢复了这些设施,并以非常快的速度投入到石油生产中去。他们甚至依靠战前的情报开采出了一个举世瞩目的超大油田。

不过加里曼丹地区的石油虽然庞大,日本人能开采回去的却很少,大量的日本商船和军用运输队被美国潜艇击毁在运输的途中,正如德国潜艇大西洋上发动的“吨位战”一样。

可笑的是日本人认为美国潜艇兵都是少爷,吃不了苦,只会偷懒耍滑,怕死的要命,结果美军潜艇部队在二战的表现极为出色,超过80%的运输船被击毁,另有9%被打残。日本的石油掠夺只持续了1942-1943这一年的高峰,到1944年基本就啥事儿也别想了。船长们拒绝出海,因为“出去反正也是被击沉。”

被称为“婆罗洲”的加里曼丹岛地区油田很出名,自第一世界大战之前,德国人就曾经大肆进口过婆罗洲原油。石油商人们觉得诧异,但化学家却提醒:婆罗洲的石油含有大量的苯、甲苯等芳香烃成分,除了可以炼油,还能合成名为“密斑油”的硝基苯和苯酚、甲苯、二硝基甲苯,这些都是炸弹的原料,德国人在准备发动战争!


日本人拿婆罗洲的原油主要两个用途,一方面炼制成汽油和其它化工产品进行军用,一方面直接加给军舰当燃料。这是因为日本人很早就开发了军舰重油燃料技术,他们抛弃了传统的燃煤锅炉。

所以,被其它国家海军当做助燃剂的石油,在日本人这里成了主要燃料。从“长门”级战列舰开始,日本人在军舰上搭载了重油专烧锅炉,此后日本军舰燃料形式构成了“燃煤”、“半燃煤”、“重油”三种架构。

但当时的世界,石油化工远没有今天发达,石油的作用巨大但有限,乃至于英国都不敢完全在军舰上试验重油专烧锅炉。日本人这样做,自然也负担了大量的燃料压力。错有错招,相比于从中国地区艰难运送煤炭补给海军,还不如在加里曼丹巴厘巴板这样的地方直接补充重油,省钱又省事。

日本战争末期的燃油完全就是乱七八糟的,日本人致力于从任何他们能想象的到的东西中提炼油料,只要能燃烧就行。开始是黄豆、椰子、棕榈、花生、蓖麻榨取油料,同时还从玉米、糖、大米、豆类中制取酒精,连民间的清酒都不放过,后期还用上了松树根蒸馏松油。

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被提炼并混合在一起,构成了日本飞机、坦克的燃油。那些能行驶到婆罗洲的战舰更幸福一点,他们的重油锅炉可以直接燃烧婆罗洲的原油,虽然很容易堵塞喷嘴,但比起乱七八糟的油料简直不要好太多。

飞机们不可能使用重油,但战争后期已经挑不了什么了,前面说过的那种乱七八糟的混合油、酒精、再加上一点点汽油被加进了飞机的油箱中。这种做法增加了日本飞机的故障率,影响了作战性能,美国曾经测试过日本的“四式 キ-84 中岛疾风”战机,油箱中加入了美军的航空汽油,结果飞行性能差点破了P-51的记录,飞出了689千米/小时的速度,且爬升性能和操纵度优于野马。真是扎古换个燃料秒变高达。

整个二战从酝酿到爆发,日本人在油料上总体来说始终处于被卡脖子的状态,虽然他们获得了苏联的合资石油、美、英、荷、墨的进口石油、本土和台湾的自产石油、掠夺自中国的页岩油和液化煤、加里曼丹的油田以及乱七八糟的提炼油和酒精,但岛国就是岛国,经营100年,疯狂一时,嚣张片刻,剩下的唯有一地鸡毛罢了。

只能说天佑中华!种花家那么多油田,脚盆鸡愣是一口都没钻出。


王司徒老百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石油来源是哪里?其实这个答案特别特别简单,因为在二战之前和二战前期,为日本长期大量提供石油的国家主要就是一个,即美国。至于二战后期,则主要是荷属东印度油田。


日本在战前的石油来源

日本直到今天还是一个在世界上有名的贫油国,该国几乎所有石油都依赖进口。在二战之前日本所面临的也是同样的情况,所以日本人在当时有着非常强烈的危机感,因为日本人深知现代战争是机械化战争,没有石油,飞机、坦克和军舰等现在战争的根本装备都无法开动,甚至连枪支弹药都很难生产,日本一天的仗也打不了,所以他们也一直在设法解决其能源高度依赖外国进口的命运。


世界各国石油储备,即使算上当时被其占领的领土,日本也是绝对的贫油国

当时日本因为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先后将中国台湾和库页岛南部并入其国土,所以严格地说并非一滴油不产,但整个日本当时能够国产的石油每年只有20~30万吨(150~200万桶),不足其国内年需求量的10%,所以日本当时每年所用的300万吨石油中有90%以上都依赖进口。比如从1937年到1940年,日本每年进口的石油数量分别为3687万桶、3244万桶、3066万桶和3716万桶(大约7桶等于1吨石油),其中来自美国的石油占到80%以上,另外10%来自荷属东印度油田,也就是现在印尼的油田。


美国加州洛杉机的油田,二战之前及二战前期,日本所获得的石油主要来自美国加州

因此1931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之后,立即加紧建设煤炼油工厂,页岩油工厂,并大搞人造石油,还加紧建议炼油设施,因此当时日本的石油冶炼问题不大。但原油来源却始终没能解决,尽管当时日本也在中国东北地区展开了相当规模的石油勘探,甚至在后来年产量达到5000万吨的大庆油田所在区域也进行过勘探,但因为其在石油勘探理论和技术方面都有局限,所以并没能发现大油田。

不过凭借在1940年之前和美英荷等国良好的关系,凭借美国和荷兰对其充足的石油出口,日本在战争前期在能源方面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的石油供应

但在1941年,美英荷对日态度转变,开始中断了对日石油供应。这对于当时正在中国打得热火朝天的日本来说不异于釜底抽薪,因此日本必需去寻找新的石油来源,以维持其战争所需。而这也就是太平洋战争的直接导火索了。

被日军占领的荷属东印度油田

对这段历史不了解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奇怪,太平洋地区哪里有石油呢?其实前文已经提到了,就是荷属东印度地区,即现在的印尼。荷属东印度是世界主要的传统石油产区之一,在1940年,荷属东印度油田年产量曾达到6500万桶(接近1000万吨)。

荷属东印度油田被破坏后起火燃烧场景

而在日本攻占荷属东印度油田之前,荷兰人曾有意将油田和大量炼油基础设施破坏,使其产量大受影响,但日本人到来之后则立即着手修复,并动员其国内大量石油工人南下支援,到1943年时,荷属东印度油田的产量又恢复到了4900万桶,所以这几年日本的战争石油消耗也基本得到了弥补。


但因为从印尼到日本的石油运输需要经过漫长海路,因此日本最后的失败也正是来源于此。在1944年之后,美军已经在海上对日军形成了全面压制,因此日本从印尼向国内运油的油轮被美军潜艇击沉的比例越来越高,到后期海上运输基本完全陷入瘫痪,使日本本土的石油储备陷于枯竭,日本也在这种困境中最终走向失败。


桃花石杂谈


在战争前,主要是由英美荷兰等殖民地出口日本石油的。说的更直白,就是东南亚产油国来供应日本石油。就说一个数据,就可见日本对东南亚的依赖了。在1941年的时候,荷兰旗下的皇家壳牌公司的油田,在当年供应日本4890万桶石油。说荷兰战前每年供应日本五千万桶石油也不夸张。这还只是荷兰一国等于供应量,更不用说英美的供应量了。

笔者就以大和号送死部队的载油量来说日本海军对石油的依赖例子。大和号最后送死前,日本海军德山染料厂将库存的油罐底部的可谓是油渣部分的燃料给了大和舰队,连大和在内,一共是10475吨燃料。而且因为日本军队的资源大多用于海军,所以陆军的在燃料使用上可以说很吃亏的。以日本坦克为例,一辆日本97式坦克重量是15.4吨,就算用油一吨,也比不上一艘驱逐舰的用量。以大名鼎鼎的雪风号军舰来说,满载的雪风号燃料是588吨。就一条雪风起码吃掉陆军500辆日军97式坦克。最后看日本飞机,著名的零战飞机,以零战11型来说,零战11型自身携带量是535升,就算加上副油箱也才865升。

按照现在0号柴油一吨等于1176升来说,一艘雪风号军舰的用油可以给800架零战11型供应。

虽然笔者的换算不算准确,但也可以说明日本武器在使用燃料上可以说是无底洞一样的消耗。


魏博镇节度使王前策


二战日本石油的来源,其实这个我们都会非常清楚,偷袭珍珠港,其实就是日本为了打开被美国逐渐封锁的海上石油运输线而采取的一次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偷袭,这也是日本这个民族“小人”的一方面缩影。





1934年,由于日本侵略战争的扩大,日本在中国东北搞石油垄断,这也刺激了美国,美国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同时美国政府又不希望对日本采取全面石油禁运,但美日双方的矛盾日渐加大,谈判一度陷入僵局,迫于当前的形势,美国开始考虑对于日本的贸易禁运和大范围的经济制裁。

1939年,日本93%的石油依靠进口,而美国就占了80%,其余来自荷属东印度群岛,荷属东印度群岛是非常重要的的石油产地,日本紧盯这个地域,但是这个地区的石油开采都属于外国公司,尤其以壳牌为最,在这一地区拥有经济利益的国家也深感来自日本的威胁,纷纷加强军事力量部署。



美国成了非常尴尬的一个日本的石油支柱,一方面美国卖给日本石油供其战争所用,另一方面美国又反对日本利用石油对外侵略;但美国又担心一旦禁运石油给日本,日本必然占领荷属东印度群岛来获取大量的石油资源,这对美国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1940年,欧洲战场上德军所向披靡,法国、荷兰等纷纷战败,英国更是无暇顾及日本,尽管英国希望美国能全面对日本进行制裁,但是美国处于自己的战略利益却一味地表面上的制裁,实际上却根本对日本没有影响,这也就是所谓的““道义禁运,但表面上的石油制裁也让日本感到有一天会出现的真的全面封锁和禁运。



1941年6月,日本做出了让美国无法再忍让的军事部署,那就是放弃进攻苏联,暂不北上,但同时大举南下进攻印度支那,企图全面占领荷属东印度群岛,这显然严重挑衅了美国的底线,终于美国开始了对日本的全面禁运。

1941年12月7日,为了占领荷属东印度群岛,占领整个东南亚,更是为了从苏门答腊及婆罗洲返回日本石油运输的安全,日本偷袭了美国的太平洋重要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从此,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也正是如此,日本受到了更加严厉的经济和石油的全面禁运和制裁,日本开始严重缺乏石油、橡胶等重要的战争资源,1944年,日本的飞行员训练时间由原来的60小时缩减为30小时,后期直接取消了航空训练,最终日本只能依靠松脂来获取掠质的燃油,但同时还需要添加大量的更加掠质的酒精,日本的战机不参加战斗,就正常的转场一次就会损失多达40%的力量。


冰雹蓝天


谢谢邀请。日本的石油供应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很有意思,尤其是第三阶段,简直就是丧心病狂。



二战爆发前至1941年,日本的石油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是从美国进口,第二是从墨西哥进口,第三是从我国东北的抚顺油田掠夺石油,但抚顺油田当时产油很少,日本的石油主要是从美国进口。



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后,罗斯福总统下令停止对日石油供应,此时日本的石油储备只够用一年半,也就是说如果得不到新的石油供应,日本的工业生产和侵略战争可能都要停止,于是东京大本营决定铤而走险,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日军对东南亚发动了全面侵略,占领石油和橡胶产区,靠掠夺来维持石油供应。



但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美日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尤其是中途岛战役后,日本海空军损失惨重,海上交通线被切断,占领的东南亚石油产区也再次易手,日本本土石油告罄。就在此时,日本的一名科学家提出了“松根石油”,就是把松树根进行提炼,获得类似燃油的成分。“松根石油”让日军大本营貌似看到了希望。于是日本政府号召全国人民开始挖树根,几乎要把日本本土的松树挖光了。



日本全民挖树根,最后确实也练出了三万多吨劣质燃油,日军大本营就用这种劣质燃油,让神风特工队员驾驶飞机进行自杀式攻击,这种燃油性能低劣,加注这种燃油的战斗机发动机经常无故熄火,所以很多自杀式飞机都掉到了海里。



从东京大本营决定偷袭珍珠港开始,日本就开始走下坡路,最后竟然靠挖松树根来炼油,可见日本的丧心病狂,实际上,二战末期日本丧心病狂的举动还有很多,也只有这样变态的民族才会有最后的疯狂,丑态百出的疯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