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等郎妹”到县长——张昭娣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旅途

张昭娣原是一位山村“等郎妹”,投身革命后,成长为妇女部长、区委书记、地委常委……1949年,担任上杭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旅途。

1916年12月4日,张昭娣出生于上杭县溪口乡大厚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取名为“招弟”(参加革命后改名为昭娣)。出生30天后,她就被父亲送给别人家做“童养媳”,不幸养母生下的男孩夭折,她便成了“等郎妹”。从小艰难困苦的环境,磨练了她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当时,上杭这块红土地上,到处孕育着革命的种子。1929年,朱毛红军来到上杭。她喜出望外,毅然剪掉辫子,参加了少年先锋队。1931年9月,年仅15岁的张昭娣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她宣传革命思想,开展妇女解放运动,从一个山村“等郎妹”逐步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开始了她人生的新航程。

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中,张昭娣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在复杂的环境中不断走向成熟。无论是在苏区时期,还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凭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毅力,她入党誓言心头记,生死面前无所惧,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张昭娣主持上杭县委和县政府工作,为上杭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后历任福建省妇联副主任兼党组书记、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省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等职。无论身处何方、位居何职,她始终恪尽职守,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不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作为张昭娣同志家乡的上杭人民,我们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

张昭娣同志是“人民的好县长”。作为上杭县首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在解放初期,张昭娣同志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重建家园,出色地完成了土改和镇反的任务,让上杭人民开始过上了当家做主的新生活。她把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和当年苏区干部的好作风带到工作中,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受到杭川人民的热诚拥护、爱戴和支持,很少有人称她“张书记”、“张县长”,而是亲切地叫她“昭娣姐”。

张昭娣同志是“老百姓的贴心人”。她总是心中装着群众,时刻不忘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她始终挂念着当年支持过游击队的老革命接头户,坚持从自己的工资中支出部分,定期资助他们。即使在“文革”期间,张昭娣受批斗,住“牛棚”,扣发工资,只留有极少数生活费用,她也没有中断与老接头户的联络,还坚持让家人每月给每位老接头户寄上5元钱,尽力给与补助。

张昭娣同志是“老区人民的优秀儿女”。她始终惦记家乡人民的安危冷暖,1996年8月,闽西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她亲自打电话到上杭等地表示慰问,并主动捐款捐物,鼓励灾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重建美好家园。她始终关心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为家乡学校“三溪小学”亲笔题词,还拿出1000元捐赠给三溪小学助学助教,献出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在上杭的一些小学,至今还留有许多她帮助联系解决的教学设施。她始终牵挂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1998年4月8日,老区人民盼望已久的基础设施工程梅坎铁路正式动工,即使已身患重病,她还特地从福州发来热情洋溢的贺电。

闽西神奇的双髻山,美丽的汀江水,哺育了许多杰出的英才,张昭娣同志也是从这里走上革命的道路。从“等郎妹”到县长,从“童养媳”到副检察长,她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旅程。张昭娣同志以她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县委党史研究室:葛晓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