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等郎妹」到縣長——張昭娣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旅途

張昭娣原是一位山村“等郎妹”,投身革命後,成長為婦女部長、區委書記、地委常委……1949年,擔任上杭縣人民政府第一任縣長,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旅途。

1916年12月4日,張昭娣出生於上杭縣溪口鄉大厚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當時取名為“招弟”(參加革命後改名為昭娣)。出生30天后,她就被父親送給別人家做“童養媳”,不幸養母生下的男孩夭折,她便成了“等郎妹”。從小艱難困苦的環境,磨練了她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當時,上杭這塊紅土地上,到處孕育著革命的種子。1929年,朱毛紅軍來到上杭。她喜出望外,毅然剪掉辮子,參加了少年先鋒隊。1931年9月,年僅15歲的張昭娣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從此走上革命道路。她宣傳革命思想,開展婦女解放運動,從一個山村“等郎妹”逐步成長為一名革命戰士,開始了她人生的新航程。

在烽火連天的革命歲月中,張昭娣經歷了無數艱難困苦,在革命隊伍裡逐漸成長,在複雜的環境中不斷走向成熟。無論是在蘇區時期,還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憑著對革命的堅定信念和堅強毅力,她入黨誓言心頭記,生死麵前無所懼,出色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新中國成立後,張昭娣主持上杭縣委和縣政府工作,為上杭縣的經濟社會發展、黨的建設和政權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後歷任福建省婦聯副主任兼黨組書記、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省人大常委會專職委員等職。無論身處何方、位居何職,她始終恪盡職守,嘔心瀝血,忘我工作,不斷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力量。作為張昭娣同志家鄉的上杭人民,我們感到十分驕傲和自豪。

張昭娣同志是“人民的好縣長”。作為上杭縣首任縣委書記兼縣長,在解放初期,張昭娣同志帶領全縣幹部群眾艱苦奮鬥,重建家園,出色地完成了土改和鎮反的任務,讓上杭人民開始過上了當家做主的新生活。她把長期革命鬥爭的實踐經驗和當年蘇區幹部的好作風帶到工作中,深入調查研究,密切聯繫群眾,受到杭川人民的熱誠擁護、愛戴和支持,很少有人稱她“張書記”、“張縣長”,而是親切地叫她“昭娣姐”。

張昭娣同志是“老百姓的貼心人”。她總是心中裝著群眾,時刻不忘群眾,關心群眾疾苦。她始終掛念著當年支持過游擊隊的老革命接頭戶,堅持從自己的工資中支出部分,定期資助他們。即使在“文革”期間,張昭娣受批鬥,住“牛棚”,扣發工資,只留有極少數生活費用,她也沒有中斷與老接頭戶的聯絡,還堅持讓家人每月給每位老接頭戶寄上5元錢,盡力給與補助。

張昭娣同志是“老區人民的優秀兒女”。她始終惦記家鄉人民的安危冷暖,1996年8月,閩西發生特大洪澇災害,她親自打電話到上杭等地表示慰問,並主動捐款捐物,鼓勵災區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重建美好家園。她始終關心家鄉的文化教育事業,為家鄉學校“三溪小學”親筆題詞,還拿出1000元捐贈給三溪小學助學助教,獻出自己的一片赤誠之心。在上杭的一些小學,至今還留有許多她幫助聯繫解決的教學設施。她始終牽掛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1998年4月8日,老區人民盼望已久的基礎設施工程梅坎鐵路正式動工,即使已身患重病,她還特地從福州發來熱情洋溢的賀電。

閩西神奇的雙髻山,美麗的汀江水,哺育了許多傑出的英才,張昭娣同志也是從這裡走上革命的道路。從“等郎妹”到縣長,從“童養媳”到副檢察長,她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旅程。張昭娣同志以她革命的一生,光輝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縣委黨史研究室:葛曉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