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士大夫人格之標的:學問全在躬行的薛瑄

中國近代清史學科的傑出奠基人、清末民初的歷史學家孟森(公元1869年~公元1937年)在其《明史講義》中,這樣評價薛瑄:

“文清(薛瑄)歿後百年,吾國共以能從祀為人品之至高,亦懸一人格以為士大夫之標的而已。”

明代名臣、文學家、曾任吏部右侍郎、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的王鏊(公元1450年~公元1524年)在其《王文恪公筆記》中寫到薛瑄時認為,其高風亮節、正心直行的表現所來有自:

“此其學問得力處,真躬行君子也。”

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學家、文學家,河東學派的創始人,世稱“薛河東”的薛瑄(公元1389年~公元1464年),其學行,本源就是程朱理學。無論是自我修身、還是教育他人,他都是以復性為主的;其言辭行為,都可作為學習的規範。

薛瑄曾說:

“自考亭以還,斯道已大明,無煩著作,直須躬行耳。”

薛瑄著有《讀書錄》二十卷,內容平易簡切,都是講自己的所得,被學者宗為經典。

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公元1488年~公元1505年)中,給事中楊廉呈請,於國子監頒行薛瑄的《讀書錄》,讓六館生員誦習。

那麼,這位士大夫人格的標的、學問全在躬行的薛瑄,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

薛瑄在理學方面的學問,是人所共知的。他曾經以僉事(相當於現在的副職或者助理)的身份董理山東學政(主管一省的教育科舉),被人稱為“薛夫子”。

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公元1436年~公元1449年)時期,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專權擅政。

王振曾經問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號“三楊”)道:

“我的同鄉,有沒有可以作京堂(明清時稱各衙門長官為京堂)的?”

當時,三楊就回答說,有薛瑄。

王振為蔚州人(今河北蔚縣,明朝屬山西大同府)。

薛瑄為河津人(今屬山西運城,明代屬山西平陽府蒲州)。

蔚州與河津,在明代時,同屬山西。

所以,三楊對答,薛瑄是王振的同鄉。

於是,薛瑄被召為大理寺少卿。

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為大理院,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漢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謂之九寺大卿。歷代略有變動,迄於清皆因之。)之一。

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審判機關,是九寺中唯一不下設監的寺。

卿1人,從三品,主官。少卿2人,正四品,卿之助。正2人,從五品下,據刑法科條參議用刑之輕重,若丞斷罪不當,則以法正之;卿、少卿不在,正代行其職。丞6人,從六品上,掌一般刑獄的判處;司直6人,從六品上,掌出使受理州府疑案;若承製推訊,到地方有欽差的地位。評事12人,從八品下。主簿2人 從七品上,掌印章;凡官吏抵罪及雪免,皆立簿籍。獄丞2人,從九品下,掌率獄史,管理囚徒。

薛瑄進京任大理寺少卿。初至京師,他就在朝房歇息。

三楊聽說薛瑄已經進京,並在朝房,就提前過去找他。到朝房之後,三楊並未見到薛瑄。於是,三楊就對薛瑄的僕從說道:

“請轉告你家主人,明天罷朝之後,請他立即去拜訪王太監,並表達謝意。你家主人之所以有這麼大的職位提升,全都是王太監在其中用力!”

僕從將三楊的話轉述給薛瑄。次日朝罷,薛瑄並沒有前去拜見王振。

三楊聽說薛瑄在王振那裡並沒有任何動作。於是,他們又派人特意告訴薛瑄:

請往王太監處拜望,並表達謝意;大理少卿的職位,是王太監從中用力才獲得的。

薛瑄還是堅持自己的意志,並未前往王振處。

王振大約在家裡等薛瑄拜謝等了很久,一直都不見薛瑄的蹤影,他就有些不悅和失落吧!

於是,王振就親自跑去內閣,問三楊道:

“怎麼都沒有看見薛少卿啊?”

三楊向王振致歉說:

“薛少卿剛進京,他大概事情比較多吧!他應該很快就會去拜見您,並表達謝意的!”

三楊知道李賢平常與薛瑄的交誼深厚,就將李賢召至內閣,讓李賢轉達他們的意思,並說王振已就此事問過好多次了。

李賢又是誰呢?

李賢(公元1409年~公元1467年),字原德,鄧(今河南鄧州市)人,明代名臣。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登進士第,授吏部驗封主事,歷考功、文選郎中。“土木之變”,脫難回京。明代宗(朱祁鈺)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上正本十策,受賞識,升兵部右侍郎,轉戶部侍郎;次年,遷吏部右侍郎。明英宗(朱祁鎮)復辟,遷翰林學士,入內閣,升吏部尚書;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加太子太保;天順八年(1464年),英宗病重,委以託孤重任。明憲宗(朱見深)即位,晉升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知經筵事;成化二年十二月(公元1467年1月),去世,年五十九。追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文達。清聖祖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從祀歷代帝王廟。著有《鑑古錄》、《體驗錄》、《看書錄》、《天順日錄》、《古穰文集》等。入閣後,舉賢任能,以惜人才、開言路為急務,名臣多為其所識拔。為人耿介忠直,深受明英宗寵待。《明史》稱“自三楊以來,得君無如賢者。”但壓制葉盛,排擠嶽正,不救羅倫,“尤為世所惜雲”。王鏊亦稱“國朝自三楊後,相業無如李賢。其得君最久,亦能展布才猷。然在當時以賄聞,亦頗恣橫。”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有傳。

受三楊之託,李賢來到朝房,向薛瑄轉達了三楊的意思,說是:

您的大理少卿之職,乃太監王振從中用力。三位大學士親自找您不見,讓僕從轉達;他們又專程派人告知,讓您去拜見王太監,並表達謝意,您都不見行動。王太監已經在三位大學士跟前就此事問過好幾次了。這次,三位大學士知道您與我交誼深厚,又召我至內閣,讓我向您轉達他們的意思。

薛瑄聽完李賢的言語之後,說道:

“原德(李賢字原德,王鏊筆記中作‘德遠’)您怎麼也這樣講話啊?我能拜爵,接受的是朝廷的公器。接受了朝廷的公器,卻到私人家裡去謝恩,這樣的事,我是絕對不會做的!”

過了很久之後,王振知道薛瑄不來拜謝的原因,他也就不再提起這件事情了。

有一次,在東閣【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始置,明、清兩代大學士的殿閣之一】會同議定事務。

當時,朝中的公卿見了王振之後都下拜,只有一人站著不動。

王振知道這站立者是薛瑄,他先向薛瑄作揖道:

“多罪多罪!”

從此以後,王振對薛瑄懷恨在心。

後來,有一位指揮死了,他的小妾很有姿色,王振的侄子王山想娶了這位小妾。

指揮的正妻堅決不同意指揮的小妾嫁給王山。

這位小妾又很想加給王山。

於是,這位小妾就誣告說,指揮是其正妻毒死的。

這個案子,在都察院審問之後,指揮的妻子已經無辜服罪了。

都察院是明、清時期的官署名,由前代的御史臺發展而來,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始置;主掌監察、彈劾及建議;與刑部、大理寺並稱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亦稱“三司會審”。

都察院設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僉都御史(正四品)及浙江(10人)、江西(10人)、福建(7人)、四川(7人)、陝西(8人)、雲南(11人)、河南(10人)、廣西(7人)、廣東(7人)、山西(8人)、山東(10人)、湖廣(8人)、貴州(7人)等十三道監察御史(正七品)共110人。

案子送到大理寺之後,被駁回。

隨後,都察院又將此案送至大理寺,還是被駁回。

這一案卷,都察院三次送達,大理寺三次駁回。

都御史王文為此大怒。

王文又是何人?

王文(公元1393年~公元1457年),字千之,號簡齋,原名王強,京師(北直隸)束鹿人(今河北辛集),原籍鳳陽府霍邱縣(今安徽省霍邱縣),後入贅束鹿彭家莊(今屬河北辛集市辛集鎮),官至吏部尚書、少保、東閣大學士、謹身殿大學士。奪門之變後和于謙一起被冤殺。明憲宗成化年間,予以平反,特進太保,諡毅愍。

王文又承王振的意旨,藉此案彈劾薛瑄,說是薛瑄收受了賄賂,所以才包庇應叛死刑的案犯。

朝廷收到王文的劾章,下詔將薛瑄逮至午門會同訊問。

當時,王文也在場。

薛瑄叫著王文的字,道:

“千之,您怎麼能在這裡面對面地訊問我,您是御史長,按照規制,您應當迴避才是!”

王文聽薛瑄這麼一說,非常憤怒。

隨即,王文向朝廷上奏,說是:

這個囚犯強詞奪理,不服訊問。

於是,朝廷下詔,張榜告示,將薛瑄押在西市誅殺。

得到消息之後,薛瑄的門人全都奔赴西市為老師送行,而薛瑄神色自若。

恰巧,王振有一老僕,這人平常謙謹厚道,從來不干預王振的事情。

薛瑄要被處斬的當天,老僕在廚下哭泣,被王振看到了。王振問老僕道:

“您有什麼事啊,為什麼哭呢?”

老僕回答道:

“我聽說薛夫子今天就要被行刑處斬了,心裡難過,我就哭起來了!”

王振問道:

“這事您是怎麼知道啊?”

老僕回答道:

“薛夫子是我們的同鄉,大家都在說,所以我就知道了!”

然後,老僕又說薛瑄是如何的賢達溫良。

王振聽完,對薛瑄的氣也消了不少。

於是,王振傳詔,赦免薛瑄。

此前,薛瑄被關押在錦衣衛大獄之中的時候,他被百般拷問,始終都沒有屈服。

關於薛瑄,明人王鏊曾說:

一、 薛瑄在理學方面精深。

但是,薛瑄卻常常說,自宋代以來,理學的義理就已經十分明白了,所以,理學的要點,不是繼續發明新的理論,而是在於如何躬行、如何實踐。

二、 觀察薛瑄的行事為人,他的確能夠做到卓然自立。

其一,他絕不攀附權奸,堅持不去拜見王振。拜爵公朝、謝恩私室,這是薛瑄深以為恥的事情,所以,他堅決不會去做。

其二,作為大理少卿,他維護法律的尊嚴,駁正冤獄。為此,即便是觸忤權奸,他也毫不畏懼。

其三,薛瑄被問死刑,押赴市曹,他神色自若;在錦衣衛獄中,百般拷問,他始終不屈。

這些為人處事的態度和方式,就是薛瑄學問得力的地方。

(所以說,學問不是大言欺人;學問不是口是心非;學問不是為虎作倀;學問不是奴顏婢膝;學問不是諂上欺下;學問不是吮癰舐痔;學問不是說一套做一套;學問不是霸佔話語權而欺騙良善;學問更不是表演十足的奴才嘴臉……)

三、當時王振的專橫也是非常過分的。

就說三楊作為一時的大臣、賢臣,在王振的專擅之下,他們都還要虛與委蛇,至於其他人,就更不要說了。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七十·儒林一《薛瑄傳》可參看。

本文框架,依照明人王鏊《王文恪公筆記》中《薛瑄》一節。

(全文結束)

「原創」士大夫人格之標的:學問全在躬行的薛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