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職場中建立個人標籤?

獨狼


如果以能力值劃分的話在我看來職場有三種人,極其平庸的、在某方面特別出色的,以及全能的。對於這三種人來說,建設個人標籤並非是個必須品,而是一把雙刃劍。



先說極其平庸型,這種人其實在職場佔比很高,我們今天也不是來抨擊這類人的,而是去找到他們的生存標籤。我認為平庸型職場人不適合為自己建立技能型標籤,道理很簡單:太容易穿幫了。在面試過程過度吹噓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結果就是很快會給團隊和領導帶去一次“預期殺”,得不償失。最適合平庸型職場人的標籤不是技能向標籤,而是在性格、團隊融入力、環境適應力方面的標籤。一個現象是,很多大廠都有平庸型職場人的身影,他們看起來沒有特別出彩的技能,但是卻可以憑藉情商拿到一席之地。值得借鑑。

在某方面特別出色的職場人,這就是所謂的“偏科”。這種職場人在前期如魚得水,基本上是各個企業都喜歡的類型。畢竟,很多大廠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不怕你偏科。但是這類人到中後期晉升會遇到較大阻力,早期建立的偏科標籤會限制他們的成長空間。這個時候,他們需要的是重新定義標籤,用忠誠、穩定性去感染自己的領導,對沖偏科帶來的負面影響。

最後是全能型人才,在我看來這類人中期最需要進行標籤取捨。這類人工作3—5年時,往往已經可以駕馭各個方面的工作,這就導致他們的簡歷會非常全面,生怕漏下自己的特長。問題在於,工作三五年的職場人最容易高不成低不就,總監夠不著,經理有點低。這個時候用人單位往往會根據總監的意志去招聘,簡歷看起來太無敵,有些總監就會有些顧忌。一來,自己的工作難度適中沒有成就感,招這種大牛進來保不齊大牛好幾天就撤了;二來,總監怕新人太強擋住自己的光芒。總之,這個時候全能型人才需要隱忍和剋制,懂得簡歷與個人包裝的取捨,待幾年的過渡期過去後再一飛沖天不遲。

其實個人標籤這個東西,不用自己刻意建立,你的行為就已經在“自動化定義”。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站在更高的地方居高臨下審視自己,找到自己在職場中的真實定位,按照上面的策略對號入座,不必畫蛇添足。


首席科技官


前不久看到麥肯錫同事 Athena 的一篇文章,她提到一個有趣的事:

在麥肯錫內部,大家提到一些出彩的同事時,時不時會用「聰明」、「優秀」這樣的字眼來描述。

而她很不喜歡被加上這種標籤。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些標籤幾乎可以用來形容每一個同事,都不是什麼稀缺的標籤。

被人用這些字眼來形容,說明你還沒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在職場中,真正有用的標籤,應該要有差異化。


在聊如何建立個人標籤前,我們先來看看建立差異化個人標籤的必要性。


1. 為什麼要在職場中建立個人標籤?


貼標籤是一種可以幫我們節約認知資源的方式。

認知資源是稀缺的,我們沒法對身邊所有人都做深度研究(也犯不著),認知資源只會留給你最希望深度瞭解的對象。而標籤很方便,一個標籤可以對應多個屬性,這大幅降低了我們的認知成本。

雖然由此引起的刻板印象可能會犯錯,但這種錯誤率是可接受的。


之所以要在職場裡建立個人標籤,本質上是在節約其他人的認知資源。這個過程其實是個人品牌的塑造,可以讓別人更快發現你、認知你、信任你、傳播你,進而提高公司整體的效率。


舉個例子,標籤最簡單的應用,是幫公司管理層更好地分工。

以我曾供職的麥肯錫公司為例,每個人在成長到一定程度後,都要去挖掘自己的 spike(閃光點),比如我的標籤是「互聯網金融」,那公司在遇到相關項目時,自然會優先讓我去服務,因為我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產出效能更高。


於我個人而言,我可以持續得到相關領域的機會,從而不斷強化自己在垂直領域的專業能力。

所以對個人而言,在職場中建立差異化的個人標籤的最大好處,是用最小的成本讓別人瞭解並信任自己,從而獲得有利於自我成長的機會。


2. 個人標籤的建立就是個人品牌的塑造


我們該如何差異化自己的職場個人標籤?或者說,如何讓你的職場個人標籤被人記住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營銷領域裡頭的一套有名的框架——「AIDA」。這是顧客接觸一個品牌從陌生到熟悉到購買的整個過程。

隨著品牌在消費者眼前的出現頻率不斷加強,它們在消費者心中其實會不斷地往右邊靠。

這就跟追女生一樣——


  • 首先,你得製造各種偶遇,增加在她面前出現的頻率,讓她意識(Awareness)到你存在;

  • 接著,你要風趣幽默、妙語如珠,讓她開始對你產生興趣(Interest);

  • 緊跟著,你得為她拎包送飯提東西,讓她覺得你靠譜,信任你,對你產生好感(Desire);

  • 最後,當你跟她表白時,她自然在行動(Action)上體現她的態度——接受你的表白。


這跟老闆同事信任你是一樣的流程。

職場個人標籤的建立本質上就是個人品牌的塑造,可以從上述的前面三個階段各個擊破,做到三個「極致」。


3. 「頻率的極致」喚起意識


要讓別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你要做到頻率的極致。

跟大品牌砸廣告一樣,你要不斷讓你的標籤被別人看到,猛刷你的存在感。


當然這不是要你學恆源祥一樣,用十二生肖的循環廣告狂轟濫炸,這樣做的後果只會讓老闆同事客戶給你打上「聒噪」的新標籤。

與他人的語言溝通,真正有必要的,其實數量有限。大家都很忙,為了刷存在感而去跟每個人聊天,大家會覺得你超級煩。

其實刷存在感不一定要侷限在語言溝通上,畢竟我們的交流感官除了聽覺,還有視覺、嗅覺等等。


以視覺的差異化為例,有個臺灣好友曾跟我分享過她的學姐 W 的故事。

W 小姐供職於一個臺灣本地的投資銀行研究部,平日要去調研上市公司、造訪買方機構,所以一直在外頭跑的比較多。

見過她的客戶都對她印象深刻,因為無論去到哪,她全身都是標配——白襯衫、黑褲子、還有裝著電腦的白色無紡布袋。這身「戰衣」樸素到不像一個投行人,自然給客戶視覺上強烈的衝擊,也成為了 W 小姐的差異化個人標籤。

W 小姐的研究報告質量很高,也因此迅速得到了客戶認可——她被票選為臺灣最佳分析師第一名,而這個殊榮過往一直都被外資投行瑞士銀行的分析師包辦。

無獨有偶,「戰衣」策略也被不少硅谷大佬所採用,比如喬布斯的黑毛衣牛仔褲,比如小扎的T恤。


當然,光靠視覺衝擊來刷存在感,這隻能讓對方意識到我們的存在,我們還要更進一步——讓對方對我們產生興趣。


4. 反差的極致:引起興趣


要讓別人對自己產生興趣,你要做到反差的極致。

簡單來說,找到你的一個與你其他標籤反差最大的標籤,它可以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談資,而且會有更多人願意主動為你傳播。

別人覺得你「有趣」,本質上是一場愉悅的意外。而強烈的反差最能製造這種意外。


在麥肯錫,此類案例比比皆是。比如當過婦科醫生的詩人兼作家馮唐老師,比如在美國出過5、6張唱片的華人唱作歌手兼鋼琴家 Vienna Teng,比如在新加坡當過特種部隊的項目經理 Lien。畢竟這些標籤都是很難跟「諮詢顧問」聯繫在一起的,這種反差感會讓人覺得很有趣。

我的另一個自媒體「很帥的投資客」的命名,其實也是在刻意製造這種反差,畢竟鮮有人用「帥」作為「投資客」的標籤。


當然,製造反差不能強求,你不能隨意地找一個一知半解的東西強加在自己身上。


還在麥府時,我和同事一同面試一個小朋友。

她在面試過程中提到她喜歡 A cappella (無伴奏合唱),說她自己週末偶爾會約幾個朋友一起去唱。

我和另一面試官馬上對這個標籤產生了興趣。

出於好奇,我順口問了一句:「所以 A cappella 怎麼拼寫啊?我對這種藝術形式蠻感興趣的,想回去自己搜一搜。」

結果對方支支吾吾半天,最後坦言說自己不知道怎麼拼寫。

我們猜測這個小朋友並不是真的對 A cappella 有研究,甚至可能只是刻意編出一個有趣的標籤。

最後她沒有成功地通過面試。


所以,在建立個人標籤時,必須夠 real。

對方對我們產生興趣是個很好的開始,但由興趣到信任還有關鍵的下一步——


5. 程度的極致:取得信任


要讓別人信任自己,你要做到程度的極致。

即在一個專業領域不斷打磨,這種程度的極致可以體現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也可以是技能的熟練程度。

「聰明」或許不是一個最好的標籤,但「最聰明」肯定是。


我曾經在《做個不著急的聰明人》中提到:要做到程度的極致,時間無法被跨越。

  • 全球最年長的米其林三星壽司大廚小野二郎,他的標籤是「壽司之神」,而今他已年過九旬,他窮盡一生都在追求創造完美壽司,一做就是幾十年。

  • 22 歲的莫扎特輕而易舉地寫出一部部經典,他的標籤是「音樂天才」。不過鮮有人知他 4 歲便開始學琴,6 歲生日前,他的音樂家老爹已經逼著他練了 3500 個小時。

  • 畢加索的標籤是「藝術大師」,其發跡和他過人的商業能力有關,但他對繪畫能力的打磨才是他名聲大噪的關鍵——西班牙巴塞羅那的畢加索博物館,你可以在館裡見到無數小紙片或小手帕,上面是畢加索的繪畫手稿,都是他「不挑時間地點」的繪畫練習。


這與《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一書核心觀點一致:若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付出一萬個小時的努力。

要做到程度的極致,不斷學習不斷練習是最短的捷徑。


當然,程度的極致也是相對而言的,你也可以適度關注「風口」。

純粹從商業角度考量,人才的供求關係是你應該關注的目標。當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出現時,市場上對人才往往是供不應求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風口」或「紅利期」。

這時候大家的起點基本都為0,誰先進場誰就可以獲得先發優勢。


以前我常提到自己的例子:我剛加入麥肯錫金融機構組時,在麥肯錫服務傳統金融領域的資深專家很多,我知道我就算花上4、5年也拼不過他們。與之相對的,那時候互聯網金融領域剛萌芽,基本沒人懂這一塊。於是我主動跟老闆說,互聯網金融這塊我來負責吧。

於是我給自己貼了「互聯網金融」的標籤,把幾乎所有時間都花在相關項目上,漸漸成為公司最瞭解互聯網金融的人之一,寫專欄、出版了兩本相關書籍(《風口上的豬》、《無現金時代》),結識了一堆行業專家。離開麥肯錫後,不少同事遇到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問題,還是會給我打電話。


不過,關注風口也有個常見的誤區——不堅持。

選好了賽道往前跑,一開始你確實比別人跑快了兩步,但你若不堅持,如龜兔賽跑裡頭的兔子停了下來,自然很快被人超越,相對的「程度的極致」也沒有了。


個人標籤也並不是不能迭代。不過迭代時要遵循一個原則:新的標籤要符合你的能力圈,不要過度偏離原先的道路,去追跟你完全無關的風口。否則就變成了純粹的投機主義。


6. 總結


最後稍微總結一下,建立個人標籤,讓你的標籤被人記住,你要做到三個極致——

通過「頻率的極致」讓他人意識到你的存在,然後通過「反差的極致」引起對方興趣,最後通過「程度的極致」取得對方信任,對方自然會在其有需求的時候想到你,為你提供機會。



不過,上述的幾個「極致」都是一環扣一環的。

如果你做不到工作專業度方面的「程度的極致」,就算做到了前面兩項,最後很可能也只能在一開始博人眼球,然後很快就隕落。

反過來,即使你做到「程度的極致」,比如給自己打上了「聰明」或「優秀」的標籤。如果沒有前面兩者的輔助,酒香也怕巷子深。


反正,以後誇我聰明,還不如誇我帥。

參考文獻

[1] Barry, T.E. (1987).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erarchy of effects: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USA.


本文作者肖璟(@狐狸君raphael),自媒體「解題者」「很帥的投資客」創始人,寫過暢銷書,創過幾次業。致力於傳播投資思維的理財教育者,曾供職於麥肯錫金融機構組,也曾在Google打過工。Linkedin、36氪、南方週末等一線媒體專欄作家。

新書《無現金時代》火熱銷售中。

「解題者」致力於幫你擺脫迷茫,提升效率,處理好人際關係,當然還可以順帶升級一下你的財商。


解題者


在職場中最重要的標籤就是靠譜。

靠譜在職場中的意思就是能被信任的意思,也就具備了職場競爭力。而提升職場競爭力,贏在起跑線上的關鍵,在於初入職場要掌握職場基本的必備技能。那麼這些技能有哪些,又該如何應用呢?

這正是《靠譜》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

作者大石哲之是經營顧問,作家,也經營公司。大石哲之初入職場是在諮詢公司工作,他發現在15年後的今天,還一直受用於最初在諮詢公司學到的基本職場技能。於是他採訪了之前從事諮詢工作,現在還一直活躍在其他各個領域的人,這裡面有外資公司的商務合夥人,有企業家,有企業管理層,有作家。發現他們的情況都差不多,也就是在初入職場就學到的工作技巧,在已經過了15、20年後的今天他們還一直受用。

後來作者根據自身的經驗和採訪的資料,把這些工作技巧分門別類的整理出來,就成了這本書的雛形。這本書從溝通技巧、思考技巧、資料製作技能以及商業精神四個方面詳細的列舉了30個工作技巧,同時輔助於通俗易懂的案例。對於職場新人來說非常實用,職場的“老人”也可以查缺補漏。


接下來就看下,在職場中,如何做才能更靠譜的方法和技巧。

一,溝通技巧

首先,先講結論

初入職場的新人,還保留著在學校說話的方式,就是講問題的時候,就會先解釋一堆,然後再說出結論。這種說話的方式是不適合職場的,在職場無論是說問題,還是彙報工作,最好結論先行。也就是說,先說結論。在短時間內將必要信息傳達給對方。

然後,再解釋原因和根據。

在這裡要注意的是,在解釋原因和根據的時候,最好用數據。就像《靠譜》裡說的:毫無經驗的新人職場的唯一武器就是數據。

還有,彙報工作的時候,要讓對方聽得懂。

可以以對方毫不知情為前提,構建邏輯,組織語言。事先嚐試向對內容完全不瞭解的人解釋說明自己的想法,因為對自己來說是常識,對別人來說可能理解起來就有難度。

二,思考技巧

在思考的時候,可以先做出大致的計劃,就工作流程達成共識,然後再按照流程,開展具體工作。這樣就不容易出錯。

1雲-雨-傘:提建議的基本原則

大石哲之說,以“天上出現烏雲,眼看就要下雨,帶上傘比較好”這句話為例,這裡的雲是指事實,雨是分析的意思,傘是行動的意思。

具體要怎麼掌握這個技能呢?

就是直接添加標題。在文章中添加事實、現狀,我的解釋分析,以及推薦的行動方案的標題,這樣自己大腦中就有一個清晰的結構了。

2假設性思考

如果事情比較急,需要快速做決定的時候,可以用假設性思考的方法

具體的步驟是:首先對問題做一個假設,然後根據假設的路線,找到其中的關鍵點,接下來就是對假設的內容進行驗證,如果是正確的就繼續,如果是錯誤的就重新開始,這個過程就會很快。

《靠譜》裡,大石哲之把這個步驟稱之為:假設-檢驗-反饋的過程。

三,資料製作技巧

1會議記錄法

除了基本的時間、地點,參加人員以及內容安排外,最重要的是要記錄:已決定的事項、未決定的事項/需要下次決定的事項、需要確認的事項以及下次會議之前的準備/負責人和截止日期。

2做空包

做空包是一種可以提前預想最終成果輪廓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提煉出必須的工作內容,列出行動計劃,而且不會有遺漏。

具體做法是:

在每一頁PPT上先寫出各個標題,做出資料的大綱。在每一頁PPT上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然後根據標題填充內容。

簡單說起來就是先預設出最終成果的大概輪廓,然後倒推開始工作。

四,職業精神

這裡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團隊精神,以及承諾過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說到這裡,這些基本的工作技能,不光是隻有諮詢行業,就像大石哲之說的:無論從事何種行業的工作,都能收穫即使再過15年仍舊管用的、可廣泛適用的技能。


密斯時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作為社會活動參與者,每個人都會在其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而為什麼要樹立個人標籤呢?無非就是使自己在職場中的個體價值最大化,從而為自身職業生涯設計和發展提供很好的助力。那麼,如何在職場中樹立個人標籤?

筆者認為:首先,對自身從事事業的喜愛和頂禮膜拜。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而那些在各自領域成為狀元的人,無不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極度熱愛,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而對於身在職場上的普通人,就是要對自己從事職業有興趣和喜好,這樣你才能真正用心來做事,而不是做表文章,敷衍了事。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只有你從事的事業對你具有獨特的吸引力,你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逐漸展示出你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而這些又會反哺於你,使你在職場生涯中更近一步,成為領域專家或大拿。

其次,對身邊領導,同事,客戶的誠信與寬容。身在職場,基本上每天都要不同的人,這就需要你一定要誠信做人,並且寬容他人。誠信是每個人互相交往的前提,無論是領導,同事,客戶,誠信他人,你才能贏得他人對你的信任和讚賞。在其他人眼中,你就是一個誠信,靠譜的人,值得他們把重要的事情安排或託付於你,這就是你的一個非常吸引人的職場標籤。而寬容對待別人,就是不要一味苛求別人怎樣怎樣做來迎合你或達到你的期望,因為每個人都有差異性,對待一個問題,一百個人可能有一百種想法,所以,只要在最終目標可實現情況下,要寬容對待他人,包括要寬容並有區別的對待他人犯下的錯誤。


第三,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對你所在的公司或企業的忠誠。這既包含人性,個人品質,又包括職業道德和擔當,拋開企業發展的產品因素外,如果沒有一批忠誠於公司發展的人才,沒有一批經得起磨難,扛得住誘惑,守得住本心的員工,這個公司是沒有發展,沒有未來的。曾經的阿里巴巴,只是在馬雲領導下的十幾個人的小創業公司,誰會想到十幾年後的今天,阿里巴巴成為享譽世界的,每年營業收入過千億的超級大公司。沒有最初那十幾個人對馬雲所宣揚的互聯網能夠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在21世紀會發揮無與倫比的巨大作用的那種深信不疑,那種忠誠和堅持,就不會有今天的阿里巴巴了。


第四:一定要有團隊協作能力。在職場中,再厲害的虎豹也會栽倒在群狼猛撲之下,一個人再厲害,也不能完成所有的工作,這就需要你具有團隊協作能力,合理利用資源和分配工作,這樣就會取得1+1>2的效果,團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是有助於你日後的人脈積累。



最後,我認為樹立職場個人標籤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獲取更多的不同領域或專業的知識,當然,這裡說的是涉獵,而不是要精通每一門知識,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多學習,多閱讀,使你的知識構成更加豐富,面對不同話題你都會侃侃而談,而不是一言不發,無從插話了,畢竟決定一個人在職場的高度不是你的身高,知識決定高度,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答題不易,請各位閱讀的同時,如果喜歡作者的回答,請留下你們的足跡吧!


幻雲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在職場中也不例外。性格的不同導致工作的方式、對工作的態度也不盡相同。久而久之,會形成別人對你的看法,貼上職場標籤。個人標籤有好有壞,好的標籤自然會收穫人心,被大家所喜歡;而不好的標籤,自然沒人喜歡,讓人敬而遠之,甚至影響到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

在人與人快速交往的互聯網時代,人們通過個人標籤迅速分類,快速做出交往判斷。這就是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標籤化是將某個特定的人定型化或者歸入某一類,而不是把他當作一個獨特的個體。標籤是對人認知的最快途徑。個人標籤的打造也是個人品牌的塑造,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行事風格將自己展示在別人面前。標籤可以有多個屬性,塑造不同方面展示才能的個人魅力。職場標籤會影響你在其他人心中的印象,它會伴隨著你的職場發展。因此要打造屬於自己的良性標籤。別人可以通過標籤輔助對你的瞭解,瞭解你的工作態度,做事風格甚至通過標籤增加對你的信任度。

良性標籤是個人能力的代表,也是更多人給予的認可。良性標籤是可以自己來粘貼,通過在工作中高效的執行,細緻的策劃、全面的溝通讓自己的長處、優勢在工作中充分展示,獲得同事對優勢的認可。

為了讓別人給你貼上怎樣的標籤,要做什麼?不做什麼都需要注意。貼標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你在別人心中積累的認知越多,收穫的標籤也會越多。用事來鍛鍊自己、證明自己,打造與眾不同的個性標籤才是職場能力的展示。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精英菌點個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