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是如何滅亡的(三):「中原海寇之始」,孫恩與五斗米道

之前簡單描述了桓玄稱帝,但有一點沒說,桓玄之所以能夠順利稱帝,與孫恩有極大的關係,可以說,要不是孫恩作亂,東晉至少能與桓玄抗衡,而不是一邊倒的局勢,那麼今天就講講這位孫恩。

孫恩,出自琅琊孫氏,其家族世代信奉五斗米道。雖是士族出身,但與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陳郡袁氏、蘭陵蕭氏這些頂級門閥相比,差的實在太大,為低級士族,尤其是移居會稽,經過土斷以後,基本上如同南來下層北人一樣,已變成南方的低下階級。

東晉是如何滅亡的(三):“中原海寇之始”,孫恩與五斗米道

所謂土斷,實際上就是指戶籍管理。由於西晉時的各種亂七八糟,大量北人南下,這些人被稱為僑人,這其中相當一部分為底層人民。東晉政府成立以後,採取僑置政策,即在某集中地區,暫置原籍州郡縣,並仍用舊名,稱僑州、僑郡、僑縣,是為僑置,而南方原郡縣稱為“土郡縣”,比如說晉陵(今江蘇常州一帶)一郡,當時便僑立徐、兗、幽、冀、青、並六州的十多個郡級和六十多個縣級機構,當時還有南徐州這種叫法,便是僑置政策。

僑人只能在這些僑立的治所登記,跟南方土著居民不同,僑人享有特權,他們的戶籍稱為白籍,不算正式戶籍,入白籍者不負擔國家調役,而土著居民戶籍稱為黃籍,是東晉的正式戶籍。

各州僑人既和原來的江南土著百姓雜處,又彼此相互混居,卻分屬於不同的州、郡、縣管理,這些流民自北方南下,多數還想重返故里,所以莫不各樹邦邑,思復舊井。這種情況下,東晉朝廷不得不給予僑人特權,但是數次北伐無功且東晉站穩腳跟之後,僑人跟土人之間的矛盾開始湧現,為了更好的統治,東晉便開始整理戶籍,即居民不分僑、舊,一律在所居郡縣編入正式戶籍,取消對僑人的優待,這就是土斷政策。

經過土斷以後,孫恩家族沒了特權,便開始為以後想辦法,這時候他叔叔孫泰遇見了一位道士:杜子恭。

杜子恭可不是一般人,其為吳郡錢塘五斗米道首領。在東晉時,出現了很多道教世家,比如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等等,這些世家共尊杜子恭為首。

許是老杜覺得孫泰天賦異稟,便收他為徒,傳其道術,杜子恭死後,孫泰自然就接替他的位置成了新一代的五斗米道首領。

公元398年,王恭之亂爆發,孫泰只當晉祚將盡,便以討伐王恭為名,私合教眾數千人,準備起事,可能是頭一回心裡緊張,這要命的事兒竟然被會稽內史謝輶發現了,他二話不說便揭發了。司馬道子遂誘殺孫泰,孫恩無奈,遠遁海島,眾教徒聽聞孫泰死了,十分迷惑,就相互催眠,認為孫泰是“蟬蛻登仙”,然後把目光投向了海中的孫恩,紛紛給他送人送物資。

孫恩得了數百亡命之徒,又有眾多迷信之眾,發誓要報此大仇。

公元399年,司馬元顯徵調江東八郡免奴為客者,以充兵役,使得三吳門閥甚是不滿,孫恩趁此良機,自海登陸,進攻上虞,縣令被殺,隨後直取會稽。同是信奉五斗米道的會稽內史王凝之急忙設下香案,只見他腳踏七星步,火燒三山符,求得鬼兵以守衛各路要津,可惜了,鬼兵還沒來,教眾卻來了,王凝之來不及釋放咒語,便被一刀砍翻,餘子皆死。

迷信害死人啊!這王凝之乃書聖王羲之次子,王獻之之兄,謝安之兄謝奕之女,有“詠絮之才”美譽的才女謝道韞之夫。

會稽失落,孫恩部眾增至數萬人。除去會稽,尚有吳郡、吳興郡、義興郡、臨海郡、永嘉郡、東陽郡及新安郡紛紛殺長史以響應孫恩,“旬日之中,眾數十萬”,聲勢十分浩大。

東晉是如何滅亡的(三):“中原海寇之始”,孫恩與五斗米道

詠絮之才

眼見如此,孫恩不禁得意洋洋,據會稽,自稱徵東將軍,並把部眾改名為“長生人”,同時發令誅殺異己,“有不同者戮及嬰孩”,死者十之七八、

東晉上下震驚不已,忙調遣徐州刺史謝琰及鎮北將軍劉牢之前往鎮壓。

孫恩本來打算,藉著江東八郡一路打到建康,推翻東晉,然而聽說劉牢之兵臨錢塘江時,就知道這事成不了了,遂改為據會稽而自守,與東晉分庭抗禮。顯然,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很快,數戰之後,坐擁數十萬眾的孫恩見謝劉二人攻擊甚猛,只好攜二十萬人再次遠遁海島。

公元400年五月,孫恩率部眾再襲東晉,攻浹口(今鎮海口),入餘姚,破上虞,進至刑浦,被謝琰參軍劉宣之擊退。

不久之後再度進軍刑浦,並逼近會稽,謝琰因屢戰屢勝,十分大意,後因部下叛變而被殺。孫恩立刻轉攻臨海。十一月,孫恩在餘姚大敗高雅之,隨後又敗於劉牢之之手,孫恩無語,再度逃入海島。

公元401年二月,孫恩又一次率眾登陸,又攻浹口,進攻句章,結果城尚未攻下就得知劉牢之又來了,於是馬不停蹄,撤回海島。

三月,孫恩又來了。這一回他轉攻海鹽,然而劉牢之早派劉裕前來,結果孫恩日夜兼攻,卻都無法前進一步。孫恩無奈轉攻吳國內史袁山松守的滬瀆。這回終於成功了,五月袁山松戰死,孫恩大軍突進至京口(今鎮江),戰士十餘萬,樓船千餘艘,軍容強盛。孫恩只當至此可以攻取京城建康。

東晉是如何滅亡的(三):“中原海寇之始”,孫恩與五斗米道

當時劉牢之還在山陰,立刻派劉裕領兵從海鹽堵截孫恩,劉牢之自率大軍援救京口。

劉裕所部兵力不足千人,但絲毫不怕,以少勝多,大敗孫恩。孫恩狼狽登船再逃。

不過這回孫恩並沒有逃遠,他也不是傻子,知道這回京城空虛,就重整兵力再進建康,不過此時朝廷已經陳兵待戰,更有司馬尚之大軍馳援,只好撤退,北走鬱州。後劉裕來討,交戰數次孫恩再次大敗,於是沿海南逃。但是即便南逃期間劉裕也一路追擊,孫恩只好在浹口再逃入海中。

這期間,東晉朝廷一直竭盡全力來對付孫恩,桓玄、殷仲堪、楊佺期三人趁此良機大打出手,殷楊二人失敗,部眾土地盡歸桓玄所有,桓玄開始挾制朝廷,威逼司馬氏,進督八州及楊豫八郡,領荊江兩州刺史。

公元402年,桓玄擊敗司馬道子一派,掌控大權,猛將劉牢之身死,孫恩聽說後再次以為大事可成,再度來襲。但是在進攻臨海郡時被太守辛昺擊敗。

東晉是如何滅亡的(三):“中原海寇之始”,孫恩與五斗米道

劉裕

孫恩部眾經此戰後,死亡殆盡,僅餘數千人。而孫恩本人懼怕被朝廷俘獲,遂投海自盡,數百名他的妓妾和信奉他的部眾皆隨之而死, 餘下部眾只當孫恩成仙,稱其為“水仙”。孫恩死後,大傢伙推舉其妹夫盧循為首領,繼續率領餘眾堅持鬥爭,直到411年被劉裕剿滅。

至此持續十餘年的孫恩盧循之亂正式終結,但是這次農民起義,打破了士族掌權這一晉朝立國的根本,尤其是北府兵被寒士掌控。自此士族失權,門閥衰落,寒人興起。

而新興的實力派劉裕也意識到豪強大族的危害,開始實行減輕人民負擔和抑制豪強大族的措施,打擊豪強士族,整頓吏治,重用寒門,發展生產,輕徭薄賦,廢除苛法,為南朝劉宋前期的強盛奠定基礎,從而使得“寒人掌機要”登上歷史舞臺,進而取代士族掌權,為科舉制的誕生打下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