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建宁人常将酸枣做成糕,据说与山楂糕十分相似

酸枣:乐在山野的酸果名品

汪鹤年

明代的建宁人常将酸枣做成糕,据说与山楂糕十分相似

在数量庞大的水果家族中,能有幸与地方的行政建制扯上关系的,酸枣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一例。南朝人任昉所撰《述异记》中就记载了这一逸闻:“耆旧说,周秦时,河南雨酸枣,遂生野酸枣。今酸枣县是也。”说是周秦之时,因河南某地下过酸枣雨,此地便长出许多野酸枣。于是,这下酸枣雨的地方就被人们称作了酸枣县。其实,天雨酸枣,未必真有其事。但因此地盛产酸枣,秦始皇特在境内置酸枣县(故址在延津县北),却是见诸于史的实情。

因其似枣而果实味酸,故名酸枣。《本草纲目》引陶弘景的话就说:“今出东山间,云即山枣树。子似武昌枣而味极酸,东人啖之以醒睡。”《新修本草》则认为:“此即樲枣实也,树大如大枣,实无常形,但大枣中味酸者是。”又因多生于山野,亦称山枣、野枣。在历史上,它的古称亦多:《诗经》叫它棘,《孟子》称作樲棘,《神农本草经》呼为酸枣,《尔雅》又简称为樲,《本草经集注》谓为山枣,《康熙几暇格物编》则说其有金光子、金枣之称。此外,它又有酸枣子、别大枣、刺枣等俗名。

酸枣属于鼠李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老枝褐色,幼枝绿色,枝有刺;叶互生,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边缘有细锯齿。花2~3朵簇生于叶腋,黄绿色。核果小,近球形,熟时暗红色,果实味酸。花期4~5月,果期9~10月。对其生长形态等,宋苏颂《本草图经》中有过较详的记载:“[酸枣]似枣木而皮细,其木心赤色;茎、叶俱青;花似枣花。八月结实,紫红色,似枣而圆小,味酸。”《康熙几暇格物编》也有这样的描述:“金光子,闽人呼酸枣,树极高大,叶长而尖,如橄榄。四月开花浅绿色,结实如大枣,八月始熟,色黄,故亦名金枣。收干则紫赤色,味酸。”徐珂《清稗类钞》则说得更为明白:“酸枣为落叶亚乔木,枣之变种也。干高丈余,有刺针,叶为长卵形,有三大脉,花小而黄绿,实圆小,熟则红紫,味酸可食。仁入药,俗称酸枣仁。”

明代的建宁人常将酸枣做成糕,据说与山楂糕十分相似

酸枣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山果,它往往野生于山坡、旷野或路旁,常形成灌木丛。亦是人工种植历史较为悠久的一种果木。主产于河北、陕西、辽宁、河南等地,内蒙古、甘肃、山西、山东、安徽、江苏等地亦产。

酸枣不仅是人们喜爱的水果,而且还具有相当的药用价值。其果仁可入药,有镇静、安神等作用。《神农本草经》说久服酸枣仁可以“安五脏,轻身延年”。《本草经集注》则称其可主治心腹寒热、四肢酸疼湿痹、血转、久泄,虚汗、烦渴等症。《本草图经》中还载有治振悸不得眠的“酸枣仁汤”的验方。《圣惠方》又称其是治骨蒸和不眠之症的良药。《本草汇言》还说其有“敛气安神,荣筋养髓,和胃运脾”之效。

现代营养学也认为,酸枣是一种营养非常丰富的果品。它含有钾、钠、铁、锌、磷、硒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C的含量尤高,是红枣的2~3倍、柑橘的20~30倍,在人体中的利用率可达到86.3%,是所有水果中的佼佼者。

酸枣最早的称呼叫作“棘”,并屡见之于《诗经》。如《魏风·园有桃》“园有棘,其实之食”;《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在棘”等吟咏,就很清楚地表明,“棘”树是一种果木,树上长出的果实可供食用。

不过,当时的酸枣尚处于野生状态,甚至被视之为劣木。《孟子·告子上》曰:“今有场师,舍其梧槚,状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汉赵歧注曰:“樲枣,小枣,所谓酸枣也。”场师即古人对园艺匠师的称呼。《孟子》中的意思是说,若舍弃梧槚等良木,却去培植酸枣一类劣木,则为不称职的园艺师。可见,春秋时期,酸枣仍是受人轻视的野树。

明代的建宁人常将酸枣做成糕,据说与山楂糕十分相似

战国时,已有了酸枣之名。《尔雅》曰:“樲,酸枣。”郭璞注云:“樲,树小实酢。”

秦汉时期,酸枣仁已开始成为医家治病的药物。《神农本草经》甚至将其列为上品:“酸枣仁,味酸,平。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生川泽。”

《本草纲目》引南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在记述其功用的同时,还介绍了其炮制方法:“酸枣,生河东川泽。八月采实,阴干,四十日成。”

在酸枣的食用上,人们也渐渐突破了只限于生食的传统,探寻出别具创意的酸枣产品——酸枣果粉的加工方法。《齐民要术》就介绍了制作“酸枣麨”的三大步骤:首先,将成熟的果实放在竹帘子上晒干;再放入锅中煮上一沸即漉出,放入盆中研细;然后用生布绞取浓汁,涂在盘上或盆中,日曝使干,并研散为末。据说,制作成的产品,其味甜而酸,既可以用水冲作解渴的饮料,亦可与米麨相拌同食。

只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野生者似乎仍占主流。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在对酸枣性状、食用价值等进行描述时,就隐隐透露出此种信息:“其树高数丈,径围一、二尺,木理极细,坚而且重,其树皮亦细文似蛇鳞。其枣圆而味酸,其核微圆,其人(仁)稍长,色赤如丹,此医之所重,居人不易得。今市之卖者,皆棘子为之。”

但对于“今市之卖者,皆棘子为之”的说法,宋《本草衍义》却有不同的解读:“殊不知小则为棘,大则为酸枣,平地则易长,居崖堑则难生。故棘多生崖堑上,久不樵则成干,人方呼为酸枣,更不言棘,徒以世人之意如此,在物则曷若是也,其实一本。以其不甚为世所须,及碍塞行路,故成大木者少,多为人樵去。然此物才及三尺,便开花结子。但窠小者气味薄,本大者气味浓,又有此别。今陕西临潼山野所出者亦好,亦土地所宜也,并可取仁。后有白棘条,乃是酸枣未长大时,枝上刺也。及至长成,其刺亦少,实亦大。故枣取大木,刺取小窠也,亦不必强分别尔。”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还将“酸枣仁粥”视之为“治骨蒸,心烦不得眠卧”的食疗佳品,并载有其烹煮之法:“酸枣仁二两,以水二大盏半,研滤取汁,以米二合煮作粥。候临熟,入地黄汁一合,更微煮过。不计时候食之。”

明代的建宁人常将酸枣做成糕,据说与山楂糕十分相似

由于它可医食两用,其人工种植也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至迟在宋代,酸枣已有野生、家生之别。《太平广记》在引述《述异记》所记河南延津一带因“酸枣”而名县的传闻后,又接着写道:“酸枣之甚小者,为野酸枣。”文中之所以要强调在酸枣之中,那些特别小的品种是野酸枣这一点,便意味着酸枣已有人工种植之品,而且其果实更大一些。

其栽培已呈渐渐扩展之势。宋苏颂《本草图经》就纪录了当时的京都汴梁及西北各地已广为种植的现状:“酸枣,生河东川泽。今近京及西北州郡皆有之。野生多在坡坂及城垒间。”

明代的建宁人常将酸枣做成糕,据说与山楂糕十分相似

元忽思慧《饮膳正要》还说“酸枣粥”可治虚劳、心烦、不得睡卧等症。并列其方云:酸枣仁一碗,“用水,绞取汁,下米三合煮粥,空腹食之”。

明代,酸枣还开始在南方的福建扎下了它的根基。明代的建宁人还将酸枣做成糕,据说与山楂糕十分相似。明何乔远《闽书》就说:“酸枣出福州、建宁、福宁,建宁以为糕。”

从明朱橚《救荒本草》的记载看,酸枣除作为生食果品外,还被酿制成酒:“采取其枣为果食之。亦可酿酒,熬作烧酒饮。未红熟时,采取煮食,亦可。”

如今,酸枣的食用价值得到更好的开发,人们用它加工的酸枣汁、酸枣粉、酸枣酒等饮料、食品,因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成为市场上俏销的商品。

明代的建宁人常将酸枣做成糕,据说与山楂糕十分相似

参考文献(略)

《咱们祖先的瓜果园》(连载)

版权作品:鄂作登字-2017-A-0001684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