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不「不要臉」的桶狹間

日本戰國時期有三大奇襲之戰,分別為:桶狹間奇襲、河越合戰、嚴島合戰,今天我們要講的是贏在“不要臉”的桶狹間奇襲。

贏在不“不要臉”的桶狹間

故事背景發生在戰國1560年(日本永祿三年)。本次事件的起因是:號稱“東海道第一弓取”的今川義元為了加強自己的霸主地位,決定調集今川家的全部軍事力量,對織田家的尾張進行攻略,以此打通自己上洛的道路。

本次戰鬥前雙方的軍事實力的對比:

今川家的戰前動員力

今川義元對今川家進行了掃境出動的全動員。當時今川家的領地駿河、遠江、三河,三國的石高在七十萬石上下,今川義元做了全動員,因此今川家集結了20000到25000的兵力。(注:但不同的史書記載的兵書不同,以《信長公記》記載的人數為四萬五千,大部分史料採用了這一記述。)

織田家的戰前動員力

“桶狹間合戰”之時,織田信長尚未對尾張全境控制,其動員力遠不及今川。從各種資料綜合起來看,當時織田家可動員的全部兵力在4000上下。

雙方對比就雙方的兵力對比來看,今川軍佔有壓倒性的優勢,因此今川義元此次對織田家的攻略具有壓倒性的優勢,而對信長而言,勝利的天秤完全沒有可能向自己傾斜。

贏在不“不要臉”的桶狹間

然而歷史進程的發展往往具有莫大的戲劇性,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板上釘釘”的情況下,上天給雙方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戰國時期,大名之間的戰鬥往往都是講究排兵佈陣的,要有章有法,金川義元屬於傳統陣仗性的代表,就算是在桶狹間因“傾盆大雨”的阻礙需要原地休整,也要將軍隊沿著西北、東南方向一線展開佈陣,這種平行的佈陣方式使義元在被信長襲擊後,無法快速集結軍隊。其次信長的奇襲在戰國時期屬於典型的“野武士戰法”,往往為那些“要面子”的大名所不齒。就是這樣一種“不要臉”的打法,加上這樣一場毫無徵兆的大雨,讓雙方改變了各自的命運。

贏在不“不要臉”的桶狹間

今天看來,筆者還是認為就是這種為了勝利“不要臉”的打法,是信長取勝的根本因素。換做其他大名非要按部就班,就算給他多大的雨也不可能有奇蹟發生。當然這種方式的前提也是雙方實力對比懸殊所導致的。如果雙方的差距沒那麼大,信長不採用偷襲戰術也許歷史將會是另一種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