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大将打了败仗,对一幅画像焚香叩首,结果敌军不战而退

唐玄宗在位期间,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一批奸佞小人,一手扶持出了安禄山这个窃国大盗。狼子野心的安禄山,利用唐玄宗的信任,一身兼任四镇节度使,唐朝接近三分之一的兵力,却都被他掌控,而且还都是精锐剽悍、身经百战的边兵。最终唐玄宗自食恶果,安史之乱爆发,盛世大唐瞬间面临前线崩盘的危机。

唐朝一大将打了败仗,对一幅画像焚香叩首,结果敌军不战而退

但安禄山虽然武力强大,但残暴不仁,所到之处烧杀劫掠,丧尽民心。加之唐朝当时有一批忠诚善战的将帅之才,如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在他们的浴血奋战下,唐朝大军逐渐扭转了颓势,由节节败退转向全面反攻,历经苦战,耗时数年,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安史之乱结束后,却给唐朝留下一个潜在的巨大隐患。

这个隐患,就是原先安禄山部下的一批武将。安史之乱后期,随着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等魁首相继死去,安史叛军中的许多武将群龙无首,眼看大势已去,纷纷投降了唐朝。但他们名义上降唐,实则首鼠两端,生怕朝廷秋后算账,所以牢牢攥住兵权不撒手,他们盘踞各地,隐然已成大小军阀。而此时唐朝也已经疮痍满目,损失惨重,皇帝也轻易不敢惹翻他们,只得采取了姑息养奸、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

唐朝一大将打了败仗,对一幅画像焚香叩首,结果敌军不战而退

当时在唐朝河北边境,有个武将名叫田承嗣,他原是安禄山旧将,降唐后被任命为魏博节度使,手握重兵,管辖相州、卫州、贝州、澶州等七个州的地盘。《旧唐书》记载,唐代宗为了笼络他,先后授予他“检校尚书仆射、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雁门郡王”等高官显爵,还把永乐公主嫁给他儿子,想以此“结固其心”。可惜唐代宗看错了人。

唐朝一大将打了败仗,对一幅画像焚香叩首,结果敌军不战而退

《旧唐书》记载,田承嗣为人“志性凶逆,沉猜好勇”,是个凶悍狡黠之徒。他“虽外受朝旨,而阴图自固”,对朝廷阳奉阴违,一心想做个称霸一方的土皇帝。他大肆招兵买马,扩充军力,“数年之间,其众十万”。他在辖区内向百姓征收重税,却一文钱也不向朝廷上交,属下所有武将官吏都由他一手任命,名义上是唐朝属地,俨然已成为独立王国。

田承嗣手里有兵又粮有地盘,胆子越来越大。最为出格的是,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安禄山、史思明等魁首被全天下人视为罪该万死的国贼,田承嗣却别出心裁,公然给安禄山父子、史思明父子建立祠堂,名曰“四圣祠”,种种劣迹,简直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

唐朝一大将打了败仗,对一幅画像焚香叩首,结果敌军不战而退

大历十年,田承嗣公然出兵,侵夺周边州县,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实质上等于明目张胆的造反。唐代宗忍无可忍,调集各路大军,征讨田承嗣,想一举把这个老奸巨猾的大军阀打掉。唐朝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的一路人马,兵力最为雄厚,战斗力也最强,接连攻破德州、贝州等地,田承嗣的部队抵挡不住,连吃败仗。

唐朝一大将打了败仗,对一幅画像焚香叩首,结果敌军不战而退

这个李正己为何这么厉害?原来,他也是安禄山的旧将,很早就投身军旅,《旧唐书》记载,李正己“骁健有勇力”,是一员悍将。当时唐朝西北的回纥人,以彪悍善战闻名,唐军都畏之如虎。李正己却毫无惧色,有一次在两军阵前,他提出与回纥勇士单挑比武,结果李正己轻松获胜,大长了唐军威风。

面对李正己的攻势,田承嗣无力抵御,又不甘心束手就擒。田成嗣老奸巨猾,想了个鬼主意。《旧唐书》记载,田成嗣曾经扣留了李正己的一名使者,此时派上了用场。田成嗣先请画师画了一幅李正己的画像,高高悬挂在正堂上,画像下面摆设香案。然后他把李正己的使者请了出来。

唐朝一大将打了败仗,对一幅画像焚香叩首,结果敌军不战而退

田承嗣对使者说:“老夫我如今年迈,来日无多,儿子们又不成器,即使李将军不出兵打我,我所掌管的军队地盘,将来都会献给李将军。我对李将军一向奉若神明,每天焚香礼拜,以示尊敬之心”。说完他当着使者的面,带领部下恭恭敬敬对李正己的画像焚香叩首。使者素知田承嗣一向骄横跋扈,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居然对李正己的画像叩首,也就信以为真。

唐朝一大将打了败仗,对一幅画像焚香叩首,结果敌军不战而退

使者回去后,对李正己一说,李正己闻听之后心花怒放,他一向自诩威名赫赫,没想到田承嗣也对他如此惧怕。既然田承嗣已经焚香下跪,许诺把地盘兵马都送给他,他也不愿再伤兵损将继续交战,不顾皇帝的命令,下令停战,自顾自退兵而去。李正己一撤兵,其他几路人马没了主心骨,也都纷纷收兵。唐代宗对这帮军阀们也无可奈何。田承嗣见好就收,向朝廷上表谢罪,唐代宗只得做个顺水人情,不再追究此事。结果老谋深算的田承嗣,得以继续霸占河北三镇割据称雄,他死之后由他儿子田悦继续掌兵,李正己才知道上了当,后悔不已。田承嗣也以其老谋深算,被称为“藩镇之戎首”,开创唐朝藩镇割据的先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