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西姑水一生寄鄉愁 老華僑見證橋村「會客廳」換新顏

一池西姑水一生寄乡愁 老华侨见证桥村“会客厅”换新颜

連日來,工人們正加緊對市區內河清淤修繕。內河流經華僑新村附近的鐘法路,內河水質的改善將極大提升僑村“會客廳”的顏值。蔡文原 攝

“變了、變了,幾十年沒變的僑村終於變了。”7月11日上午,在橋村34號老別墅裡,從香港回到漳州才三天的林振定,看著家門口的一池綠水,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

出生於1948年的林振定,是僑村第一批居住者。195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印尼歸僑林開德等人成立了華僑新村籌委會,規劃了華僑新村最初的模樣。“我父親作為當時印尼商會的主席,也回到家鄉建房子,就是我們現在居住的這幢別墅。這是當時僑村建起的第二幢別墅。”林振定饒有興致地跟記者講起了他與西姑池的緣分——

僑之回憶——這裡曾是天然“照相館”

林振定說,以前的僑村就是一個自然公園,蟬鳥爭鳴,瓜果飄香。“西姑池是葫蘆形的,水質清澈,我和小夥伴都在石頭縫裡挖田螺。池邊的小山包,更是種滿香蕉、龍眼和石榴。玩上半天,水果也裹飽了肚子。”

後來,隨著僑村建設的發展,一幢幢融合了中西風格的別墅圍繞著西姑池拔地而起,西姑池也因為規劃需要縮小面積,成了現在看到的圓形。

“僑村別墅是根據街巷概念建設的,每一幢看起來都各具特色,美輪美奐。”對於僑村的往事,林振定有著說不完的話題,“過去,這裡是漳州天然的照相館,很多人喜歡到這裡拍結婚照,逢年過節也會舉家到此拍個照留念。”

僑之欣喜——一池碧波又回來了

華僑新村的變化,林振定是見證者。

1974年,林振定一家搬到了香港生活,兩三年才回來探親一次。“過了幾年回來探親,發現僑村越來越熱鬧,但是兒時的感覺好像變了。”

林振定說,原來居住在這裡的華僑大都搬走了,留下的別墅被租出去搞經營活動,攤位亂擺、車輛亂停。更讓林振定遺憾的是,“西姑池從活水變成死水,蚊蟲多了。有時候回來想出去散個步都不方便。”

“這次街道通知我們回來,說僑村要進行改造,需要拆除一些違規的搭建,對外牆進行統一的管理。”聽到這樣的消息,林振定和太太馬上從香港趕回來了。

7月9日,林振定又一次回家了。到了僑村熟悉的路口,看到熟悉的西姑池,林振定找到了小時候的感覺。

“回來後,發現僑村都圍起來了,路面在修整,九龍江的水也將通過引水工程注入西姑池,讓池水活起來,周邊還會種上水生美人蕉。”僑村正在發生的變化,是林振定老先生所希望的。他表示,將全力配合街道的整治工作。

“期待著下次回家,看到僑村變化後的樣子。”林振定說。

僑之期待——打造老城區的文化地標

從過去幾年回來一趟,到如今一年回家幾趟,林振定愈發覺得鄉音難改、故土難離。

如今,林振定已經70歲了。晚年的生活,他很想把更多時間留在老別墅裡,多住上幾天時間。水清了,景美了,對於這片伴著自己長大的建築群,林振定也有著期盼。“希望改造後的僑村更有品位,既有熱鬧的一面,也有寧靜的一面,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讓漳州人‘有面子’,讓客人很滿意。”

34號別墅外,僑村的改造如火如荼,僑村的面貌日新月異,一個不一樣的僑村“會客廳”不日即可呈現。林老先生的“微心願”正一點一點地實現。(記者 陳利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