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明明是一戰的戰敗國,爲何到了二戰德國人會變得如此強悍?

溪尾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戰敗國,但德國並不是在戰場上被擊垮的,而是因為國力嚴重透支導致帝國整體崩潰了。這也就意味著德國雖然戰敗了,但是底子還在,尤其是德意志軍官團以及大量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軍人並沒有受到損失。同時還需要注意一個細節,一戰的主戰場是在法國,而不是德國,因此德國後方基本沒遭受重大損失,關鍵的工業設施依然很堅挺,依然保留了大量成熟的產業工人。

總的來看,德國作為戰敗國,首先損失的是德意志帝國的國祚,帝國改組為共和國,也就是魏瑪共和國。再者就是德國損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從此之後徹底被踢出了殖民主義體系。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對於德國的懲罰,鉅額戰爭賠款是必須有的,甚至還建立了非軍事區,德國也不允許建立空軍,陸軍和海軍都遭到了限制,德國喪失了部分主權。可問題在於,即使德國在一戰後遭到了非常嚴厲的處罰,但他的綜合實力依然是歐洲第一位的,此時大英帝國已經衰落,實力大不如從前,再加上法國被打殘了,國力復甦需要一段時間,東邊的俄國變臉了,從此跟英法分道揚鑣了,再加上美國人這個時候關起門來過日子。這就使得英法無法控制德國,甚至搞出了綏靖主義,企圖禍水東引,讓德國和蘇聯開戰。

因此,在1918年之後,協約國對於德國的控制是越來越弱,甚至還要有求於德國,進入1920年代後,魏瑪共和國藉著德國日益復甦的國力,逐步的突破了很多限制。比如說協約國不允許德國建立空軍,那德國人乾脆就搞了個航空俱樂部,用這種形式儲備空軍人才。協約國限制德國陸軍發展,也限制德國軍工業的發展,那德國人乾脆就進行海外軍事援助,將教官和設備搬到國外,以援助的方式繼續進行軍工研究,尤其是德國人曾經支援蘇聯人搞建設。在納粹上臺後,德國軍事逐步解禁,隨著納粹黨的瘋狂擴軍,德軍的總體實力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在1939左右,德國陸軍的整體實力已經和法國拉平,並且點出了“閃電戰”和“裝甲集群”這兩個科技樹,使得德國的戰力已經超出英法兩國的總和。

綜上所述,德國在二戰爆發前,就已經在軍事上恢復到了帝國時期的水平,擁有大量的軍事人才儲備,同時還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軍事工業體系,而且還擁有新的軍種和新式戰法,最終使得戰爭潛力超過了一戰前的德國,那自然是更加的強悍啊!


圖維坦


  看看圖中這些納粹軍人的照片,有什麼發現?這次不是讓你觀賞納粹軍服,而是看看他們那些“與眾不同”的臉,是什麼讓他們如此顯得陰鶩、冷酷、傲慢甚至有些獰厲?答案就是他們人人臉上那塊(或者幾塊)赫然的傷疤!猶如烙印揭示著他們好戰殘酷的個性與逞強鬥狠的身世。這是經典的“納粹臉”,令人望而生畏、警惕。也許對於他們扭曲的人格來說,人們的這種畏懼正是對他們最高的“嘉獎”。這些醜陋猙獰的疤痕就是他們陪伴終身的“勳章”!這枚勳章的頒發者,就是舊時代德國充滿普魯士軍國主義色彩的大學歲月中最具血腥味的“德國大學生擊劍”。

  

  【經典的“納粹面孔”,無言的詮釋著(舊)德意志氣質】

  歐洲各國舊時代大學都有眾多擊劍愛好者團體和悠久的傳統。可是德國卻非常“另類”,它已經不能算是一種愛好或者體育。而是血淋淋的“決鬥”和“殺戮”,是德國“條頓騎士精神”孕育的“怪胎”,這種野蠻風尚的主旨就是要通過這種創傷流血的“磨練”將“戰鬥的意志”“勝利的榮耀”這些軍國主義者必備的人格素質強加在德國青年身上。它可謂舊時代德國各類學科大學生共同的必修課,哪怕他是學醫的!

  

  【普魯士時代開始,德國學校就熱衷德國式擊劍,新生入學第一天就會選擇加盟各種擊劍團隊,猶如騎士加盟騎士團一樣有嚴格的紀律】

  德國學院擊劍,是一種極度追求“實戰效果”的“體育”。擊劍者使用的不是英法那種擊劍器械,而是直接使用不開刃的軍刀,或者冷兵器時代的刺劍(劍尖磨鈍),這樣勢必會帶來許多危及生命的危險。但扭曲怪誕的風氣下,鬥劍者彷彿“受虐狂”一樣,每一次鬥劍都必須以一方或者雙方都流血才可告終。他們不怎麼在乎輸贏,而是痴迷這種“流血疼痛”帶來的精神上的“昇華感”。他們故意不採用防護效果好的護甲,而只是草草防護下最寶貴的眼睛、鼻樑(鼻樑可是人格的象徵啊),以及致命的脖頸、胸腹。其他的部位,他們反而刻意將他們裸露,以期在“廝殺”中獲得“男子漢的榮譽”——被劈砍的頭破血流、面目全非!這種極其不人道的“榮譽觀”正是千百年日耳曼野蠻氣質在德意志軍國主義時代的繼承和高揚!古代日耳曼人,就有將戰鬥中的流血創痛留下的疤痕視作引以為傲的標誌的習俗。在德意志帝國和納粹時期,更是創立了“重傷勳章”,以獎勵表彰德國人的流血奮戰精神。在這種悠久的日耳曼精神鼓舞下,即使文弱羞怯的青年,也會渴望獲得一份在德國社會“缺之不可”的“勇敢者勝利者的標誌”。

  

  【德國式擊劍使用不開刃的軍刀或者刺劍,護具僅限於保護最致命的部位,而同樣重要的頭顱面龐則可能接受可怕的創傷,但擊劍者好像卻是對此求之不得,他們將此處作為懸掛“男人第一勳章”的光榮之地】

  

  【德國式友誼就是給最好的朋友頒發“血色勳章”】

  

  

  【頭破血流的慘痛,卻是德國青年最為興高采烈的時刻,正是痛苦並驕傲著】

  

  

  【舊時德國大學校園的常景,猶如傷兵醫院一般,然而,德國青年樂此不疲,盡情宣洩著青春的荒唐與魯莽、熱血與激情,收穫的將是足以激勵一生的刻骨記憶】

  德國的鬥劍,其血腥野蠻程度僅次於英法的決鬥,但截然不同的卻是決鬥的雙方非但沒有仇恨,反而可能是最親密的朋友,在這裡德國式的友情就是彼此用劍刃磨礪對方,用鮮血為彼此的新生“洗禮”,用永不磨滅的傷疤祭奠青春,激勵一生。這些舊時代的德國青年,“中毒”太深,以至於德國大學校園裡,終日像“角鬥場”和“傷兵醫院”,學生們組成各種擊劍團隊,互相邀約“挑戰”,校園角落、酒吧、地下室、密林裡……到處可見一群群年輕人“搏殺”,講堂、圖書館青年學子個個帶著包紮傷口的棉紗上課學習的情景司空見慣。這些學子畢業進入德國社會,那一臉觸目驚心的疤痕,不僅不會讓他們為自己魯莽粗野的“青蔥歲月”羞愧,反而在一片欣賞、讚許的調侃抑或“青睞”的秋波中獲得無限滿足。有著這樣有違人性的風尚的社會,發動一場征服侵略的戰爭,也是“再正常不過”了!

請支持本團隊製作的《戰爭特典》《鐵血文庫》系列實體圖文書!獨立專業 有種有料!


戰爭史


我的回答總是很墨跡!

這個題簡單些!@

1、《凡爾賽條約》的失誤,戰勝國居然還允許戰敗的德國保持軍備!十萬人的國防軍為將來的數百萬狂人的納粹軍提供了最基礎的骨架結構和將帥儲備!

2、一戰後離心離德的戰勝國分裂了,各懷鬼胎的打起了自己的算盤!大家都忙著恢復一戰帶來的創傷!

3、蘇聯的建立,這個有別於歐洲其他國家制度的蘇聯被英美法視為敵對,德國倒成了他們和蘇聯緩衝地帶,即使將來真打起來,他們覺得德國會是第一個倒下的,為了不然德國倒下的太快,德國在軍事上的發展被漠視了!

4、一戰中摧毀嚴重的德國給周邊為遭受嚴重創傷的國家帶來了商機,德國恢復建設時那些戰勝國可沒有少撈錢。

5、德國軍隊的建設需要的軍事物資被以城市建設的名義,大量的進口!

6、德國人嗜血的本性使他們沒有在一戰後消失,反而更加旺盛,看著因為戰敗被戰爭國肆意的掠奪,他們要反抗,惡狗食人的道理!

7、一個新的主義被推崇至上了,納粹主義的猖獗發展,沒有被英美法這些國家及時遏制!甚至任其發展壯大!他們的目的還是要德國與他們的東方鄰國對剛!

8、希特勒這個最變態的極端人物出現了,他在最合適的時候利用了最需要精神支持的德國人!

9、德國的男女出生比例決定了兵員的獲得!

10、法國人的惰性和浪漫使得他們覺得德國不會在發起任何戰爭,稍有的一點戒備只是防守性的馬奇諾防線!

11、英國的綏靖政策使得他們覺得德國應該是能加以利用的!即使有害也是無傷大體的!

12、美國的經濟危機使他們無暇顧及大洋彼岸的閒事!

13、自釀苦果的猶太人將原本古板經營的德國經濟拉昇了,創造的財富給德國的發展創造了基礎!

14、極端主義下的德國出現了太多的專家,大部分還都是猶太人!太多的技術被發現和發展!

15、窮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已經被逼急的德國孤注一擲的生存之路就是戰爭和掠奪!我要活!!!!!!



杜口無言


(德國戰敗後保留大量老兵)

首先一戰德國雖然戰敗,但是自己的國土並未受到戰火侵襲,可謂保留了根本,大量有經驗的老兵雖然被解散退役,但是也給德國積攢了不少日後優秀軍官的苗子。德國戰敗後依然是一個擁有6000多萬人口的大國,可以源源不斷的提供兵源。雖然德國戰敗後國內一度面臨著通貨膨脹、大量國民事業的絕境,但是很快通過英美的經濟援助、行之有效的經濟改革扭轉了局面,國內汽車工業、鐵路建設蓬勃發展,同時解決了大量人口失業問題。

(德國在英國的默許下偷偷發展軍隊)

其次戰敗後的德國雖然軍隊被迫解散,只保留最低限度的武裝力量。但是破而後立的規律反而讓德國走上了建設獨立裝甲力量的的道路,而且英美等國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態度也讓德國有機會背地裡發展軍力,這也讓德國率先完成了獨立裝甲兵團的建設。反觀英法兩國因為是1戰戰勝國,軍隊裡的保守勢力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他們天生就反感裝甲兵這一新型兵種,認為其只是附屬給步兵的火力支援武器,讓英法兩國沒有及時組建獨立裝甲部隊,在二戰中被德國的閃電戰打的一潰千里。

(二戰德國裝甲兵)

而且英國一直以來奉行“歐洲大陸均衡”政策,英國不允許歐洲大陸由一國獨霸,所以德國戰敗後英國開始暗地裡防範法國崛起,偷偷的資助德國,在一些軍事限制上也對德國放寬標準,讓德國得到了喘息機會,同時德國利用蘇聯受到國際社會打壓的機會,藉機與蘇聯較好,在蘇聯國內偷偷進行裝甲部隊和飛機的研發,同時德國一些少壯派軍官也開始臥薪嚐膽提升自己的軍事素養,這些年輕的軍官更大膽、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才造成二戰開始時德國在一系列戰術上擁有很明顯的優勢,反觀英法兩國的陸軍思路還停留在1戰時的塹壕戰、消耗戰上。

(BF109)

二戰爆發先德國還利用西班牙內戰、入侵玻璃等軍事行動,鍛鍊了自己的軍隊,尤其是空地一體的協同作戰,讓德國陸軍在面對英法聯軍時,已經是一支作戰經驗豐富、戰法先進嫻熟的精銳之師,而空軍的戰機BF109、“斯圖卡”轟炸機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機型,掌握了制空權在加上陸軍的強悍戰鬥力,自然對英法軍隊如同砍菜切瓜一般屠殺。


軍情解析


德國之所以能迅速從一戰敗國走向強盛並擁有了發起二戰的實力,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德國一戰雖敗但基礎仍在。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在政治、軍事上雖然失敗了,但是它依然是歐洲不可忽視的一個大國,擁有6000多萬人口,其本身的經濟發展潛力是巨大的!擁有大量熟練的產業工人、科研人員、經濟建設人才、專業的軍官團隊等等。

其次、雖然德國是戰敗國,但德國的國際環境並不惡劣,甚至可以說是外援強大。

美英等戰勝國反對過分削弱德國,以利用德國的快速恢復,來遏制蘇俄的膨脹,及法國獨自稱霸歐洲的野心,所以美英在一戰後,開始緊鑼密鼓的幫助德國的經濟發展,並且以美國為主,英國為輔,一併向戰敗的德國,提供8億馬克的貸款,這些貸款幫助了德國向戰勝國支付鉅額的賠款,而這些戰爭賠款轉了一圈,反而又回到了美英等國。

(一戰時,英法等國向美國申請了貸款,戰後戰勝國又向德國索要賠款,以償還美國的貸款!而美國戰後又向德國提供鉅額貸款,幫助德國賠款!德國向英法等戰勝國賠款後,英法又拿這筆錢償還了美國的貸款!總而言之左兜進右兜,美國都是贏家!本來是一筆錢,轉了一圈就是三筆賬了!)

另外,美、英政府還鼓勵美、英等民間資本積極湧向德國,這些資本在德國合理利用下,使德國工業生產趨於現代化,並很快的利用自身的先進科學技術,快速恢復了具有現代化的工業體系、軍工體系,重工業尤其發展迅速。美國向德國提供技術、裝備、和石油,英國向德國提供金屬、合金、生鐵,有了原物料,有了現代化的工業體系、國防工業,德國在戰後,各方面的工作是突飛猛進,一路高歌。有了強大的經濟、工業、軍事上的保證,自身的底氣也越來越大,德國也逐漸試圖對凡爾賽合約給自身的不利和束縛加以調整和修改。

最關鍵的是德國自身擁有才幹非凡的管理國家經濟的優秀團隊。

一戰戰敗後的德國,又要戰後重建,又如得面對天價賠款,結果欠款一拖,戰勝國就把德國手上最賺錢的魯爾工業區搶走!

德國財政走到了盡頭,德國政府與銀行為了應付眼前難關,開始亂印鈔票:

造成了可怕的惡性通貨膨脹,麵包一條漲到1000億,而且隔天還可能會漲成1500億,每個月幣值跟物價都漲超過一倍,鈔票變得一點價值都沒有,最嚴重的時候,“4兆德馬克”,只能換到“1美金”。

中產階級全數破產,整個國家一半的人沒有工作,就算有工作的也老是在罷工。

就在此時戰爭英雄上臺當上了總理,這個英雄名叫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新總理一上臺就拿德國土地跟建設作抵押,發行臨時貨幣“地租馬克”1比1兆換掉舊馬克,把通貨膨脹壓下來先。

還在外交上展現各種神操作,導入美國資金與貸款,要回魯爾工業區,並且把欠款分成不同的類別,分期償還,讓德國可以賠少一點、欠久一點。

德國手頭有了點錢以後,跟其他國家的關係也沒這麼緊張了,經濟開始逐漸復甦。

別一位為德國經濟復甦立下汗馬功勞的就是有希特勒背後的經濟大腦之稱的亞爾馬.沙赫特,他是德累斯頓銀行前行長,並親自參加一戰的賠款談判。後來,沙赫特又主導了“地租馬克”的發行,沙赫特通過綁定國家的土地和工業產品,成功抑制了惡性通脹的持續。

沙赫特是很鮮明的國家主義者,儘管並不認同希特勒的一切,但沙赫特認為德國必須通過強人政治走出歐洲的叢林法則,而因此沙赫特也在1931年前後開始支持希特勒稱為元首。上臺後,他的政策其實與羅斯福新政無異——鐵公雞上馬。之前的元首和經濟部長的基建投資不僅得到延續,且得以擴張,以至於德國建築工人的數量從66萬人急劇增加到200多萬人。而納粹德國也開始著手動工興建Autobahn(德國高速公路網絡)。希特勒任命納粹軍官托特擔任德國公路建造總指揮,至1936年已經有多達13萬人直接從事興建公路,另外27萬人參與到整個供應鏈中,包括鋼鐵、建材、運輸等。整體建造速度十分驚人,從1935年的108公里到戰前的3300公里。儘管這些公路的建造對德國軍事運輸體系毫無作用(主要使用火車進行軍資運送),但也解決了就業問題,並且建成了至今仍在使用的高速鐵路網。

另外在納粹德國時代高速發展的行業還有汽車。汽車業事實上在大蕭條和全球保護主義的陰影下在德國已經陷入絕境。但希特勒在上臺後高舉“Motorisierung"大旗,認為德國人民有車是納粹時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集中表現。在這種背景下,“甲殼蟲”大眾汽車得以風靡德國,因其便宜的價格和符合德國家庭的設計。費迪南保時捷的團隊為德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沙赫特的建議下,希特勒採取了平衡沙赫特和鷹派軍官的做法,使軍費開支趨於合理。當時對德國經濟不利的條件是,原材料價格開始復甦反彈,而德國的軍工製造業需要大量原材料進口,導致德國的經常項目赤字與日俱增。希特勒也發現“鳥籠經濟”或者自給自足在德國並不現實,因此也開始放開一些貿易,包括與東歐和東南歐的貿易往來。最終這些也都讓路給了軍方來解決。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德國速迅的走出了一戰戰敗陰影,發展成為了有能力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強國。


史可見證


德國在一戰中就表現出了不俗的戰鬥力,在陸上並沒有大的敗績,在歐洲幾乎憑一己之力,和幾個老牌帝國單挑,至於他的主要盟友,奧匈帝國不提也罷,那是和二戰中的豬隊友意大利有的一拼,基本上沒有打過勝仗,對德國只能幫倒忙。

德國同時在東西兩線作戰,在西線和英法聯軍對抗,戰爭一直都在法國境內進行,把法國東部打得稀爛,法國舉全國之力,在英國人全力支持下,才勉強擋住了德國人的進攻勢頭,和德國人打起了塹壕戰,雙方都無法突破對方的戰線,西線戰局一時陷入僵局。

德國在西線佔不到的便宜,在東線俄國身上找了回來,把沙皇俄國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俄國失敗的消息直接促成了俄國的十月革命,俄國為了停戰退出戰爭,和德國簽下了城下之盟,割讓了巨大的領土給德國,德國其實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他們已經把東線的上百萬軍隊調往西線,準備和英法聯軍大幹一場。當時英法聯軍已經被打得筋疲力盡,如果德國竭盡全力再發動一個攻勢,一戰的結果可能改寫。

人算不如天算,這時美國出兵了,還有一場突如其來西班牙流感,使德國人一下非戰鬥減員近百萬人。而且德國國內也爆發了革命,戰爭實在進行不下去了,結果一戰莫名其妙地戛然而止,德國宣佈投降,這給一般德國人感覺,德國並沒有戰敗。道是其後的凡爾賽合約,對德國的殘酷制裁,使德國人心裡憋了口氣,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樣等到希特勒上臺,利用這種情緒,瘋狂擴軍備戰,一戰的戰火併沒有波及德國國內,德國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並沒有消弱,希特勒很快就訓練出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時機成熟,立刻拉開了二戰的大幕。


浩蕩揚子江


德國實力的迅速恢復是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表現。德國實力雖然因為戰敗而被嚴重的削弱了,但他還是一個歐洲大國,擁有6000多萬人口,而且德國科學技術仍然高度發展,其經濟潛力依然巨大。但是,單靠德國本身的力量,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恢復實力。

德國的再度崛起是和美、英壟斷資本的扶持分不開的。而德帝國主義很快東山再起,回到爭奪世界霸權的行列,是大量的外國資本同德國巨大的工業潛力和先進的科學技術結合的產物。

出於帝國主義的目的,美、英統治階級開始扶持德國。英、美對德國扶持是多方面的,而《道威斯計劃》作用值得特別指出。這個計劃方便外國資本(其中70%是美國資本)進入德國。除了根據計劃向德國提供的8億馬克貸款外,大量的外國資本流入德國。德國利用這些資本恢復了信貸制度和商品流通,恢復了生產,更新了工業設備,使主要工業更加現代化和合理化,德國很快的恢復和發展了自己的重工業。

西方壟斷資本,特別是美國,還對德國的技術、裝備、燃料和原料方面予以支持。英國及其自治領地向德國提供了它急需的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和合金等戰略物資;美國把大量的石油供應給德國;英、法等國也提供德國需要的生鐵、廢鐵和鐵礦石。

在美英的資本支持下,從1925年起,德國的經濟就開始迅速發展,並以比英國快的多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德國的資本集中和壟斷也有明顯的發展,蒂森、克虜伯、法本等一小撮壟斷巨頭完全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而對德國走上重新軍國主義化和侵略擴張的道路起了重要作用的也是他們。

在逐漸恢復經濟實力的同時,《凡爾賽條約》也是德國統治階級竭力擺脫的對象。1925年10月,瑞士洛迦諾會議的召開對助長德國的擴張野心起了很大的作用,向德國敞開了向東方鄰國和蘇聯侵略擴張的大門。會議還決定讓德國加入國際聯盟,德國在政治上取得了和戰勝國平等的權利。德國軍國主義開始復活,這也為德國鋪平了通向戰爭的道路。

在恢復經濟實力的同時,為了重整軍備,德國還採取了種種手段。他不顧《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建立空軍和擴充陸海軍,以不合法的方式訓練正規軍隊,以作為戰時擴軍的基礎。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隨著經濟實力的膨脹,戰敗國的地位被德國一步一步的擺脫,他開始走上了與其他帝國主義列強爭奪世界霸權的道路。


自覺者的孤獨


一戰先敗後的德國雖然是一貧如洗,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和大量的本土領土,但是這些並不重要,因為只要保留了德國西部主要的工業區,他就有實力挑起二戰並爆發出強悍的戰鬥力。



第二帝國的東部領土主要承擔農業生產和輕工業製造,而西部萊茵區才是和中部法蘭克福地區才是高新技術產業集散地和教育基地,因此一戰之後併入波蘭的領土部分並不會影響到德國的軍工技術。西部雖然失去了萊茵區和阿爾薩斯與洛林兩個工業省份,但是主體的魯爾工業區被完整的保留下來,這讓德國的軍工產業得以繼續發展。


凡爾賽和約簽訂後,魏瑪共和國政府也沒有放棄發展武力,而是將研究資源和軍工企業轉移到國外,通過買下國外企業的股權和建立空頭公司等方式繼續生產和研發裝備。到了納粹掌權時期希特勒更是明目張膽的建設軍工產業,以軍工業發展促進就業。因此到二戰爆發時德國的裝備已經領先世界水平了。

德國空軍使用的BF109戰鬥機、GU87和GU88轟炸機,陸軍使用的4號坦克、88毫米兩用火炮、MG34通用機槍等都是最好的裝備,海軍的新型戰艦雖然數量有限但依然讓英國皇家海軍忌憚三分、疲於奔命,可見俾斯麥級戰列艦、沙爾霍斯特級巡洋艦、袖珍戰列艦等裝備都是國際一流的產品。德國軍隊擁有了最好的裝備作戰信心十足,這是戰鬥力強悍的重要原因。



除了裝備之外還有德國人的宣傳力量也不可忽視。納粹黨內唯一擁有博士學位的戈培爾博士,很成功的運用心理學抓住群眾的靈魂,在拉動群眾支持的同時,他的宣傳造勢也鼓舞了士兵奮勇作戰。至少和沐浴在和平生活下的同盟國士兵不同,德國軍備被灌輸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思想,狂熱的軍國主義情緒不是他們熱衷於戰鬥、渴望建功立業,這樣的士兵往往都表現出極高的戰鬥素養。


德國軍隊的強悍還需領導層的指揮有關,由於希特勒出身貧寒的原因,他最看不慣德國貴族軍事那一套,因此在上任後的幾年裡陸續提拔了包括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爾等一批具有創新思維的將領,正是他們合理的運用了機械化部隊發明出閃電戰戰術,正是閃電戰的正確思想把德國原本就領先的軍工技術無限擴大,幫助德軍贏得不可思議的軍事勝利。
德軍依靠閃電戰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上一代人致死都沒有完成的目標,拿下波蘭和整個西歐土地,這種空前的榮譽進一步激勵德國士兵奮勇戰鬥。之後在蘇德戰場上德羅背後是歐洲精華部分源源不斷的資源,手中是最先進的技術裝備,指揮官又是最厲害的機械化人才,面對裝備落後、經過大清洗的蘇聯紅軍如入無人之境也是應該的。可以說德國軍隊的強悍正是技術兵器和勝利果實餵養起來的虎狼之師。


兵器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至1933年,在德國曆史上是魏瑪共和國時期。在魏瑪共和國,民族黨、狼人俱樂部、鋼盔團、國社黨、社民黨、青年軍旗黨、天主教工人協會……各種名目、林林總總的社團、協會、組織遍佈社會。組織生活成為德國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這些團體、協會,幾乎都是按軍事形式組織起來的,按照里昂耐爾·理查爾的說法,“一個幾乎沒有軍隊的國家走上了社會軍事化的道路”。納粹黨為何能夠將社會各階層的民眾納入他們的軌道,利用極端民族主義進行蠱惑性煽動,主要就因為具有這樣的社會基礎。

另一方面,失業、貧困、飢餓、通貨膨脹,社會保障缺失,道德腐敗加劇,使德國社會瀰漫著一種浮躁和恐慌,“幻滅、憂愁、沮喪佔據了人們的心靈”。於是,有一個人登上了歷史舞臺,這個人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阿道夫·希特勒。

1933年3月21日,希特勒在波茨坦教堂召開了第三帝國第一屆國會,從而宣告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建立。之後,高度極權的希特朗煽動民族復仇主義,強調國家民族利益至上,使德國迅速強大。


馮瑋


德國一戰雖然戰敗,並不代表一戰時德國就不強悍,所以要糾正一下問題,並不是二戰時德國更加強悍,而是德國一直都很強悍。

一戰時的德國

一戰時,德國工業實力全球第二,但也僅僅比第三的英國高了一個多百分點,一戰四年中,德國幾乎以一己之力面對歐洲強國英法俄的兩面夾擊,中途盟友意大利還背後捅刀子,加上機會主義者美國最後帶動多箇中立國家加入協約國參戰,就這最後投降的的時候戰線還在法國境內,俄國直接打成了蘇聯,要沒有美國的加入,英法也難逃同樣下場。所以可以看出,一戰時德國才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強國,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一戰中的德國比二戰中的德國更強悍。

現在說一下二戰時德國強悍的原因:
在美英國等的幫助下經濟迅速復甦

一戰後,英美法等為了牽制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歲蘇聯,不僅放鬆了對德國的制裁,還提供了大量援助及鉅額貸款;物資上,美國向德國提供了裝備、石油;英國提供了金屬、生鐵等;有了資金及原材料的支持,加上德國自身強大的科技及工業實力,德國的經濟得以在短期內迅速復甦。

強大的軍事科技實力及先進的戰術

二戰時期雖然德國的工業實力不及美國,可是科技實力領先世界各國。英國人發明的坦克,被德國人古德里安改良併發揮到了極致,先發制人的閃電戰能快速縱深推進戰線;潛艇的狼群戰術戰果輝煌,直接掐住了盟軍的運輸線;讓英國吃盡苦頭的V系列導彈;還有當時最先進的無翼戰鬥機等等。

凡爾賽和約及經濟危機的影響

一戰後,根據《凡爾賽和約》,德國不僅需要支付巨大的戰爭賠款,而且如魯爾那樣的工業區也被法國佔領,雖然是事實並沒有全部實施,但對一向有極強民族自豪感的德國人來說,已經覺得是極大的侮辱,這也是希特勒得以短期內掌握最高權力的原因,加上1929年的經濟危機造成經濟急劇衰退,可以說二戰爆發前,德國人的民族情緒已被煽動到了極點,他們是懷著復仇的心理發動戰爭的,俗話說“哀兵必勝”,在屈辱以及扭曲的心態下中爆發出來的力量是十分驚人的。

一些主觀原因

長期以來,受眾多影視資料的影響,大家對德軍的強悍做出了過高的評價,比如4小時佔領丹麥,5天佔領荷蘭等;實際上仔細看就可以發現,德軍這些輝煌的戰果基本都集中在1940年5月前,主要原因是德軍先發制人佔得先機,並且仗著空軍的制空優勢以及機械化裝甲部隊的快速推進,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後來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盟軍的兩面夾擊,事實上戰爭一直也是在膠著甚至敗退的狀態,所以實際看起來,是在一定程度上誇大甚至神話了德軍的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