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衛國:警惕鄉村振興中的跑偏苗頭

瞿衛國:警惕鄉村振興中的跑偏苗頭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當前在一些地方,鄉村振興戰略剛一起步,就存在跑偏苗頭:鄉村振興“樣板化”、建設主體“錯位化”、發展取向“非農化”。這些傾向與中央倡導的戰略要求是否相符?與農民群眾的期待是否合拍?

謹防鄉村振興跑偏,需要真正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和內涵,貫徹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需要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七條道路”:“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質量興農之路、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走鄉村善治之路、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示範點、產業園、特色鎮:鄉村振興看“樣板”?

江西某縣一個村莊內,假山、石橋、廊道、花壇、護欄、涼亭、廣場、停車場、公共衛生間、汙水處理設施等一應俱全,人居環境媲美城市優質小區。“這是我們高起點規劃、大手筆建設的一個示範點,共投入1200多萬元,還專門聘請了北京一家規劃機構設計。”當地鄉鎮負責人說。

“一個鄉鎮一般只能搞一到兩個點。”該縣縣長坦言,當地共有自然村2000多個,不可能每個村都按照這麼高的標準打造。

為彰顯“村容整潔”,個別村落被如此精心塑造成示範點,而在另一些地方,鄉村“產業興旺”被刻意標識為一個個產業園區。在一些地方主政者看來,產業園區多,鄉村振興自然“差不了”。

貴州某縣擁有8個省級農業示範園區,在全省位列前茅。該縣下面的鄉鎮又建有“園中園”,糧油、蔬菜、畜禽、水產等各類產業項目充塞其間,近20個鄉鎮僅有2個沒有農業示範園區覆蓋。“目前可以說,村村都有大工地。”一名鄉鎮負責人說。

“如果發展不科學,大上項目問題會比較多。”當地幹部透露,該縣“攤子鋪得大”,近年來農業產量雖有提升,但產地分散,加工能力匱乏,農產品供給大而不強,農業生產利潤率降低。

“產業”不夠,“特色”來湊。欠缺農業自然稟賦和比較優勢的一些地方,則熱衷打造特色小鎮,速成特色樣板。

貴州一位鎮領導向半月談記者介紹,鎮里正在規劃建設一個能容納5萬人左右的特色小鎮。實際上,這個鎮目前的總人口才4萬多人,並且當地的小城鎮建設已經粗具規模。

在貴州北部,距離縣城相對偏遠的某鄉鎮,正規劃打造一個與五臺山、青城山、峨眉山、梵淨山等媲美的4A級景區。鎮黨委相關負責人告訴半月談記者,當地著手建設“百園之鎮”,兩年之內的目標是100個山地公園。為一睹這“世界級名山”,半月談記者驅車從縣城出發,約一小時的山區公路,坡陡彎急。一路上可見當地村莊為響應鄉村旅遊發展的號召,處處開工,大搞開發。

“樣板化”流於“同質化”,“鋪攤子”易變“爛攤子”

鄉村振興並不是不需要示範或樣板帶動。但有的鄉鎮看到別的地方樹立樣板,為避免“矮人一頭”,不顧自身條件,“硬著頭皮也要上”,項目攤子也越鋪越大。其中“樣板化”流於“同質化”、“鋪攤子”易變“爛攤子”的風險不可不警惕。

半月談記者走訪一些鄉鎮建設項目發現,不少村莊的民居和街道風格統一,樣式造型設計思維單一。走在街道上,大都有刻意打造出來的古風古韻的店鋪,很少正常營業,門庭冷落。

在河南一個傳統農業村,半月談記者看到了一個扶貧“樣板工程”未成形即遭廢棄的景象。剛剛修建的扶貧車間,除了幾臺縫紉機和堆著的布袋子,空無一人。

“這個扶貧車間是為了就近解決農民就業問題,而直接複製別處經驗建設的。”該村駐村書記介紹,扶貧車間用於村裡留守婦女閒時製作布袋,但是由於沒有開拓出真正的市場,幫扶性訂單結束後出現了“活跟不上”的問題。群眾不賺錢,幹了一段時間紛紛離開,大家的積極性受到了很大打擊。

這種沒有市場、沒有成熟工序、沒有健全管理機制,只是照抄照搬別村經驗的項目工程,並沒有如願成為“樣板工程”。而前期投入很大、已經樹起來的一些“樣板工程”同樣潛伏著不小的風險。

為快速推進鄉村振興,有些地區在農業生產方面將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作為重要抓手,有的統一要求推進土地流轉,大搞項目,強力招入企業、大戶流轉土地。部分鄉鎮只注重引入項目,並沒有做好相關項目的長期培育、整體配套、市場開發等工作,進入的農業企業和工商資本一旦面臨市場困境,就可能出現企業或大戶捲鋪蓋走人,留下項目“爛攤子”。

河南某縣一家酒業製造企業與當地合作社和農民簽訂了高粱種植協議,農民種植的高粱成熟後,企業組織收割工作,並承擔收購、加工、儲運及銷售。然而,由於近年來酒業行業整體形勢變差,企業出現了資金困難,不兌現責任。成熟的高粱在地裡沒有人收割,農民即便自己收割了,也不知道去哪裡銷售,農民權益受到侵害。

湖北西部的一個村圍繞鄉村旅遊佈局發展採摘產業項目,是當地一個較為富裕的明星村,然而光鮮之下亦有隱憂。2017年當地葡萄滯銷,引發上訪。“幾年前,村裡動員大家種葡萄,農戶都很積極,但也擔心都種葡萄將來賣給哪個。村幹部說賣給遊客。2017年葡萄多了,賣不出去,價格壓得很低,連工錢都掙不回來。”在這名村民小組長看來,這是粗放式開發項目的必然後果。

在湖南某村,六七百畝的良田而今長滿荒草。村民告訴記者,一位私企老闆租用當地林地和耕地建起了一家綜合農莊。中央出臺八項規定以後,農莊生意一落千丈,老闆欠了大量外債,2013年跳樓自殺,企業破產,這家農莊從此就人去樓空了。

“要面子不要裡子”招民怨,“樣板化”造成公共資源分配失衡

“要面子不要裡子”,是鄉村發展“樣板化”走偏的集中體現,最終損害的是農民利益。

一些深受華而不實的“樣板工程”之苦的農民反映,有的示範點小區表面光鮮,實則缺乏必備的公共服務支撐。有的新小區,房子建了五六年了,連路燈都不裝。

湖北某村是當地政府打造的一個亮點。村裡數十戶搬遷戶的二層小樓排成一線,整齊大氣。令人吃驚的是,這裡村民長期吃水的困難卻一直未解決。一位70多歲的老婆婆告訴記者,她搬到村裡有四五年時間了,幾乎年年都缺乾淨水。夏天漲水的時候,水龍頭放出來的是泥巴水。在外做生意的兒子只好開車回來拖水。

“房前幾十米外是排水渠,因長期不清理,垃圾遍地。”一位村民說,鄉村振興不能只有面子、沒有裡子,房子建得再漂亮,基本服務跟不上,振興只能是空談。

鄉村發展“樣板化”走偏也造成公共資源分配的失衡。少數基礎好、有區位優勢的行政村甚至自然村,集聚了大多數的公共資源,缺乏優勢的村則項目難求,甚至在行政村內部,也會產生不同自然村的資源分配不均。

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王德福認為,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政府應合理使用公共財政資源,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是一項基礎工程。一味樣板示範的馬太效應造成的資源分配不均甚至不公,背離了公共資源的屬性,削弱資源使用績效,而且會影響政府公信力,造成政府與群眾關係的疏離。

免責聲明:部分圖文內容及數據來自網絡,內容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及時刪除!歡迎關注“新農業匯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