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公元前八四一年是我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西邊之西


「為什麼說公元前八四一年是我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沒有「為什麼說」,因為這是一個「事實判斷」,事實就是這樣的。

如果你一定要問「為什麼」,我只能說公元前841年的年表信息散佚、缺失。這就有循環論證的嫌疑了。

就像你三歲上幼兒園、八歲上小學。。。。。。。三歲以前的事你就很模糊了,不記得了。

--------------------------------------------------------

1、二十四史——絕對標尺年表

中國歷史從公元前841年開始,一直到今天,,有明確無誤的年表信息。

這個年表信息來自《二十四史》加《清史稿》:

  • 從《史記 ·十二諸侯年表》的開端:西周晚期共和元年 (公元前841年 ) 一直到《明史》的1644年,(崇禎17年,甲申年)。

  • 然後就是1644年到《清史稿》的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年),也就是「辛亥革命」。

  • 1911年-1949年(ROC)

  • 1949-2018年(PRC,今天)

一共是:841+2018=2859年。

(《二十四史》)

也就是說這2859年一年都沒有中斷:每一年干支紀年、公元紀年、年號紀年都有,一年都沒有缺失。

每年發生了什麼大事都有記載,哪一個帝王統治了多少年,哪一年登基,什麼年號,一清二楚。

2、失落的年表——「相對標尺」年表

但是,如果往上推,公元前841以前就是失去了絕對的標尺,只能取一個大約數,這就是相對標尺年表。

《論語·八佾》——
  • 子云: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這說明東周春秋時代的孔子,就沒有怎麼見到夏、商的可靠文獻了。

相傳孔子編纂整理的《六經》,如《尚書》《詩經》,雖然夠古老,但沒有年表信息,而且流傳了幾百年,肯定原貌變樣了。

至於《春秋》是東周魯國曆史,傳註文獻《春秋左傳》、《國語》,是東周春秋時代的斷代史、國別史,成書就更晚了。

第一部通史是《史記》,《史記》有《十表》。

《十表》中的第一表是「有王無年」的《三代世表》:

記載「三皇五帝」到「公元前841年」大致信息,沒有年表信息。

之後的《史記 ·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才有年表信息。

所以,春秋時代的孔子都看不到可靠三代文獻,司馬遷能看到嗎?可能性很小的。

正因為如此,司馬遷在《史記·三代世表》中說得很清楚:

  •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記,尚矣。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紀元年,正時日月,蓋其詳哉。至於序尚書則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不可錄。故疑則傳疑,蓋其慎也。
  • 餘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歷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鹹不同,乖異。夫子之弗論次其年月,豈虛哉!於是以五帝系諜、尚書集世紀黃帝以來訖共和為世表。

這兩段意思是:

司馬遷看到的漢代「皇家圖書館」的文獻就是簡略的、牴牾的、缺失的,還有些是不可信的。

但他沒有辦法,只有「存而不論,疑則傳疑」,寫了這個《三代世表》。

兩千多年前的司馬遷能做到這一點非常了不起。

當他在看到當時的一些記載五帝的文獻說:這和我看到古文經傳上的信息相背離的,孔子談及夏、商都說「文獻不足徵」,都不妄談年表,這大概不是很可信。

我看到頭條上的一些民科,胡謅八扯令人髮指,盤古女媧都當信史,動不動用陰陽五行去套三皇五帝。

還不如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有見識。

我個人覺得夏、商年表缺失,第一,有可能是當時歷史記載還沒有像後世一樣規範化、制度化,其次,因為戰爭、王朝更迭等因素導致的歷史文獻散佚。

比如:商紂失國,他身上掛很多玉石,穿高級貂皮,放了一把火自焚,把宮殿都燒了,官方文獻肯定也都燒了,沒有流傳下來。

所謂的「失國埋卜」,把甲骨文埋起來,可能是商代的官員乾的。

商紂的叔叔箕子,過了幾年從朝鮮回到故國,看到殷都都變成麥田,非常悲傷,就唱了一曲《麥秀歌》。

所以,如果不是這些埋卜的商人,商代很有可能跟夏代一樣成為傳說王朝。

三千年的時間,滄海桑田,很難找的。所以,至今我們也不敢肯定夏都。

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鎬京,他們燒殺搶虐,看到皇家圖書館都是不值一分錢的破竹簡,蠻族就有可能將周代官方歷史文獻一把火燒了。

今天在豐鎬宗周地區,出土了成窖的青銅器,不是陪葬明器,只有可能是當初貴族匆忙埋下逃命,他們覺得有朝一日還會回來的,哪知道是一去不復返。青銅器這種貴重的東西都丟下,會帶上竹簡嗎?

滅秦戰爭,項羽攻破咸陽的時候,放了一把大火,幾天幾夜,燒了多少文獻檔案?


所以,三代流傳下來的大概只有《尚書》等經典文獻。含有年表信息的歷史文獻,從東周開始就沒有傳下來的,很有可能根本就沒有。

因此,司馬遷《史記·三代世表》有王無年。至於,BC841到西周周厲王的歷史文獻散佚,很有可能是戰爭導致的文獻散佚。


3、武王伐商——眾說紛紜的關鍵基準點

正如王國維先生說「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商朝滅亡,周朝建立,是上古史的一個轉折點,中國由鬆散的方國聯盟,成為以宗法禮制為核心的封邦建國。

《詩》雲: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華夏文明就是周文明,中國文化中所有的元素,都是在周代形成的,除了漢代傳入的佛教。


孔子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周吸取了夏、商的優點,揚棄了缺點,所以孔子即便是商人後代,他還是說「吾從周」。

因此,「失落年表」的關鍵地方,就是準確還原周代的年表,歷代周王的在位時間。

最重要的是周朝建立的那一年,也就是上古史上的牧野大戰和武王伐商。

所以,古往今來,大部分學者首先都是想找到這個基準年份: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戰發生在哪一年?


知道了「武王伐商」這個基準點,可以上推夏商的大約年表信息,下推西周周厲王以前的詳細年表信息(公元前841年正是周厲王被大臣和國人趕走的那一年)。

董作賓先生認為從文獻記載來看,戰國就有人推算「武王伐商」的年代(見)

(見: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研究所. (1997). 武王克商之年研究.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頁5)

也就是說前面說的,很有可能「犬戎破鎬京,平王東遷」導致文獻散佚,否則周人不可能會把自己那一天建國這麼重要歷史信息忘記。

目前有明確文獻可考,證明最早推算武王伐商的年份是西漢末年學者劉歆。

他據《三統曆》推算結論是BC1122年,之後歷代學者推算結果,一共有12種結論:

「武王伐商」——BC841的積年信息,如下表:

引自: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研究所. (1997). 武王克商之年研究.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1

12種說法,12種年表信息,哪一個靠譜?

不知道,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上文說的所謂「失去絕對標尺的相對年表」,就是說的這個意思。

《夏商周斷代工程》——多學科重建「失落年表」,仍然爭議不斷

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去埃及訪問,看到埃及的年代學搞的非常詳細,非常震驚,回國以後他就找社會科學院的一些大咖談了一下,意思是想也要把華夏五千年文明史搞清楚。

這也就是1996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啟動了《夏商周斷代工程》,我們有了古人不曾有條件技術,還有近代以來出土了很多殷周文物,如果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相結合,是有可能還原這個失落的年表。

歷史學家和文獻學家、古文字學家,可先搞定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給出結論或者解說。

天文學家可以根據天文信息推算日曆,物理學家可以應用碳十四等斷代技術,支持或者否定其假說結論。

比如:殷周青銅器上有很多年表信息,能夠構建金文歷譜,「武王伐商」這個基準點的判斷,有《利簋》這樣的金文信息為證,證明其真實發生過。

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武王伐商在甲子日早上。(當然,利簋銘文斷句有爭議)

《國語》中有一句周景王樂官伶州鳩說的:「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

天文學家推算天象發生時間有三個結論:BC1046、1044、1027三個結論。

所以,工程組結合利簋以及文獻,判定武王伐商是公元前1046年發生。

然後依據其他文獻和文物信息,構建西周的積年信息,以及上推商代的積年信息。

見: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 (2000). 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頁44-49。
  • 詳細推論的可以看這本書

這個工程結論有很多爭議,我看過工程組發佈的簡本,也看過一些批評論文,有些有道理,有些純粹是亂批判。

我只能說以我有限的學識,我能接受這個結論,我認為這個結論是目前現有信息之下的最優解。

--------------------------------------

最新的中國歷史紀年表

2010年再版的《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後面的《中國歷史紀年表》(頁5182),就是依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結論編寫的:

公元前841以前的夏代到盤庚遷殷都是大略信息:

盤庚遷殷到公元前841,還是是有爭議的,而且干支信息不是很確定,因為我們現在多殷周的歷法還沒有取得一致:

公元前841年開始,都是非常準確的紀年信息,公元、干支、年號等等:

一直到1949年的干支、公元都非常清楚:

所以,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個「半途而廢」的工程,「失落的年表」依然「失落」,這是不是浪費納稅人的錢?

不是,這個工程成績還是很巨大的,搞清楚了很多歷史問題,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下確鑿的結論,我們就存而不論嗎,是不是,跟司馬遷一樣。

想要得到有絕對標尺、更清楚的年表信息,我們寄希望於未來出土文物更有力的證據。


小漢字見大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五千年以來從未間斷過,歷史文獻十分的詳細,今天的我們依然可以看得懂司馬遷在2000多年前寫的《史記》,而今天的英國人、法國人如果不專門學習拉丁文、希臘文,是看不懂希羅多德在2000多年前寫的《歷史》的,同樣,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黃帝、炎帝、堯、舜、禹時代的歷史距離司馬遷生活的年代也已經有兩三千年了,但是,司馬遷依然可以完整的記述自黃帝、炎帝、堯、舜、禹時代以來的世系,《史記》既記述了漢武帝時代的當代史,也記述了自漢武帝以前直至黃帝時代的歷史,而希羅多德寫的《歷史》則是一部當代史,古希臘羅馬時代的人甚至不知道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的情況,中世紀的歐洲人對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歷史也知之甚少,只有中國的歷史從未中斷過,有著十分詳細的記載。

(大禹)

我們要對中國歷史有一個基本的時間軸的概念,中國的歷史自黃帝以來大概有4600多年,自夏朝以來,大概有4088年,明白有年可以依據的歷史,開始於西周的共和行政元年(公元前841年),因為《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的時間,最早追溯至西周共和行政元年,而在此之前的歷史,司馬遷也找不到紀年了。明白有年、月、日可以依據的歷史,開始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72年),因為《春秋》這本書的內容開始的時間是在魯隱公元年。

(《春秋》的第一句話就是“隱公元年春王正月”,圖為《春秋左傳》書影。)

為什麼在公元前841年之前的歷史,沒有紀年可以查詢,而在公元前772年之前的歷史,則沒有月、日可以查詢呢?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記憶的問題

歷史其實就如同一個人的記憶,越久以前的事情,只記得發生在哪一年,但卻不記得發生在哪一月哪一日,只有最近發生的事情,才清清楚楚記得是發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一個民族的歷史也是如此。

第二,考古資料的缺失

人類的歷史,包括地球的歷史想要精確到年、月、日,必須依賴歷史文獻,人類用文字給歷史定了一個比較小的尺度,如果沒有文字記述,依靠科技手段,歷史是以百年、千年,甚至是萬年這樣的大尺度計算的,比如地質時期的歷史基本都是千年的尺度,自從有了文字以後,歷史甚至可以精確到小時、分鐘和秒。

古希臘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的紀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前,是因為有詳細的考古資料,而在我國,現在只發現了商代的甲骨文,甲骨文所記述的內容始於盤庚遷殷,終於商紂王,盤庚遷殷的時代是商朝中後期了,迄今為止,我們並沒有發現夏代的文字,更沒有發現黃帝、堯、舜、禹時代的文字,所以,在公元前841年以前的歷史,僅憑傳世文獻是無法精確到年、月、日的,比如《尚書》、《史記》等傳世文獻中都有關於鳴條之戰的記載,但是,這兩件大事所發生的準確時間卻沒有記述,而我們又沒有找到夏代的文字,所以,我們只知道鳴條之戰這件事的詳細經過,但卻不知道發生的準確時間。依靠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的手段來推斷鳴條之戰的時間,是遠不如歷史文獻來的精確和有說服力的。

第三,秦始皇焚書坑儒與項羽火燒咸陽城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有官修的史書,公元前213年,李斯向秦始皇建議,“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等燒之。”秦始皇隨後根據李斯的建議開始焚書,首先被燒燬的就是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史書,然後是《詩經》、《尚書》這兩部經典,諸子百家的書籍也在焚燒之列,不在焚燒之列的書籍只有那些實用類的諸如醫藥、卜筮、種樹方面的書籍,《詩》、《書》、《禮》、《春秋》這四部儒家經典,因為是孔子教學用的書,秉持儒家學說的文人一般都把這幾本書背下來了,並且秦始皇的焚書令中是允許博士官收藏儒家經典的。

(孔子畫像)

儒家經典得以口耳相傳,直到漢初的時候,才重新被整理出來,由於口耳相傳的緣故,所以每個人默寫出來的版本是不一樣的,後來又發現了用篆文書寫的老版本,於是在漢代就出現了今文經與古文經的爭論,但不管怎麼樣,儒家經典總算保留了下來,《易》在當時被認為是卜筮之書,也得到了保留,而史書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只有《秦記》保留了下來,“史官非秦記皆燒之”,既然《秦記》保留了下來,那為什麼公元前841年之前的歷史沒有精確的紀年呢?我們都知道,戰國七雄當中,秦國的文化是最落後的,而且秦國只重視耕戰,不重視文教,秦國的史書《秦記》也非常的簡略,遠不如六國的史書詳實,而六國的史書都被燒了,《春秋》是一部史書,同時也是一部儒家經典,《春秋》因儒家經典的緣故而被孔子的門人給保留了下來,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大部分歷史,我們只能以魯國的官修史書《春秋》為依據,《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開始於魯隱公元年,所以,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72年)以來,中國的歷史有明白的年、月、日可供查詢。

秦朝進行焚書的時候,目的是限制民間藏書,有些書籍在秦朝宮廷之中可能留有孤本,項羽進入咸陽城後,火燒了咸陽城內的宮殿樓宇,僅存的書籍也在這場大火中被焚燒了。

在目前,我們所熟知的傳世歷史文獻中,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主要是以《春秋》為依據的,而夏、商、周時期的歷史則主要是以《尚書》、《周禮》為依據的,《周禮》是記載周朝的典章制度的,不是純粹的歷史書,並無準確的年月日,《尚書》雖然是史書,但是是以“記言”為主的史書,不是以“記事”為主,所謂的“左史記事,右史記言”,因此《尚書》當中也沒有準確的紀年。

當然,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關於黃帝、堯、舜、禹、夏朝、商朝、周朝時期的歷史,他所能參考的書籍,肯定比我們現在知道的要多,很多的書籍可能在漢代以後散佚了,但不管怎麼樣,司馬遷所參考的資料,全都反映在了《史記》裡了。

所以,關於先秦時期的歷史,我們所能閱讀的史料並不多,無非就是《尚書》、《春秋》、《史記》這幾本書,另外《詩經》、《周禮》等非史籍著作也能作為參考,那麼依據《史記》,我們所能知道的最早的明白有年可考的歷史,始於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而有年、月、日可考的歷史,則始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72年),未來,如果有新的史料被發現,也許明白有年、月、日可考的歷史,也會向前推進很多年。


騰飛說史


《史記》記載,我國從公元前841年開始記年記事,主要是因為,這一年接連發生了幾件重大的歷史事件——國人暴動——厲王被逐——共和行政,這一年也被稱之為共和元年,故而被視為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