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老人堅持手工制琴50餘年 最大心愿是找到手藝傳承人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 (記者 張晴悅)這段時間天越來越熱,劉紅孝也一天比一天起得早。早上涼快,他得抓緊時間多幹會活,不然計劃好的工作就被天氣影響得做不完了。

劉紅孝是個手藝人,大半輩子都在從事手工制琴,在西安市都城隍廟附近制琴修琴已有十幾年了。旁人見他一把年紀還堅持接活都有些不解,打趣他“不會享福”。可對於劉紅孝來說,跟傳統樂器打了一輩子交道,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生活,讓他放下還真有些捨不得。他打算培養上幾個接班人再“退休”。

年近古稀 老人仍在堅持手工制琴

69歲的劉紅孝從事手工製作二胡、板胡等傳統樂器已有50餘年。數十年的潛心鑽研不僅練就了一把好手藝,還在業內積攢了良好口碑。如今,常有全國各地的人慕名找他制琴,部分作品還走出國門,被日本、美國等地的買家收藏。

三秦都市報記者今天上午見到劉紅孝時,老人正在維修一把多年前親手製作的二胡。“這麼多年了,很多人用過我做的琴後都把我當朋友,琴有了磨損或哪裡需要維修,就第一時間找我,這是對我的信任,我自己做的東西,自己最瞭解,修起來順手。”

69岁老人坚持手工制琴50余年 最大心愿是找到手艺传承人

年近古稀的劉紅孝仍在堅持手工制琴 本報記者 王曉峰 攝

嘴裡說著話,老人手上的活卻沒停下,不一會兒二胡就重新發出了清亮的聲音。他告訴記者,如今自己一邊承接各類傳統樂器的維修,一邊在給不少上門定製的人手工制琴,每天都過得十分忙碌。

“制琴可不是個輕省活,光是木頭從開料到選料,就至少要隔個七八年來‘陳化’,不然做出的樂器不是翹起就是變彎,更不用說後期一刀一銼的細細打磨了。”他說,手工制琴工序繁瑣,耗時費力,效率根本沒法和機器制琴相比。“機器一天做好多把,我手工做一把琴至少需要半個月時間。”但說起琴的品質,劉紅孝話鋒一轉,語氣得意起來,“經過手工打磨的琴手感更好,用起來也更‘趁手’。”他稱,手工制琴可以根據人的手掌大小、個子高低量身製作,機器則一個模子從頭做到尾,二者的使用感受有相當大的差異。

年輕人對傳統技藝不感興趣 老人怕手藝失傳

做了幾十年的琴,劉紅孝早已成了這一行的“專家”,還被評為傳統樂器手工製作技藝的省級非遺傳承人。他說,自己之所以年近古稀還在堅持,一是愛好,二是想擔起非遺傳承人這份責任來,把這門手藝傳下去。可惜的是,現在的年輕人都對此不感興趣。

69岁老人坚持手工制琴50余年 最大心愿是找到手艺传承人

老人擔心的就是手藝失傳 本報記者 王曉峰 攝

“也有娃們到我這來學,但大多都靜不下心來,最後覺得這活枯燥乏味還掙不了多少錢就走了。”他皺起眉頭,向記者回憶起自己學藝時的情景。“我是渭南白水人。17歲就跟著師傅學木工,因為喜歡樂器,又摸索著給戲班子修理樂器,下了不少功夫才把木工的基本功和修理樂器、製作樂器的基本功結合起來,最後又花費了很多年才把這門手藝練精。”

他向記者介紹,這個過程聽起來艱難又漫長,但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像我2000年來了西安,隨後成立了工作室,現在時間相對自由,經濟上也早已不愁吃喝。”他說,現在唯一的心病,就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接班人。

“老祖宗們留下來的手藝,斷在我們這一輩可不行。我就想趁自己還能幹得動,趕緊帶幾個徒弟出來。”劉紅孝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