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遜明朝倭寇的清代海盜

明代倭患,是當代網絡歷史研討的一個熱點。自從大家知道倭寇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中國人,少數倭人只是中國私商僱傭的打手之後,往往對明代海禁政策口誅筆伐,認為是明代蠻橫、愚蠢的海禁政策,逼迫商人走私,而後又逼迫私商成為倭寇。

不遜明朝倭寇的清代海盜

倭寇

鮮有人知的是,清代也有與東南亞國家勾結的南洋海盜,其持續時間之長,影響範圍之廣,比起明代倭寇有過之而無不及。

按理,清代自剿滅臺灣鄭氏之後,不該再有海患。然而海盜之禍,卻持續於康熙一朝,未曾中止。《清實錄》之中僅僅是官兵或家眷被海盜襲擊之事,就不絕於書。

清朝與明朝一樣奉行海禁政策,故受到暴力打壓的走私商人必然選擇暴力護商,漸漸變得既商且匪,轉為海盜。這是難以避免的事。不過就康熙一朝,海盜規模尚不是很大。

直到乾隆年間,因為乾隆的一項舉措,才導致之後的乾嘉海防大危機。其持續時間之長、影響之大,實屬罕見。

不遜明朝倭寇的清代海盜

乾隆

按,明代倭寇突然激烈,是因為日本戰國時代的混戰,導致大量浪人出奔,為缺乏戰爭經驗的中國東海海寇提供了職業兵員的補充。而清代海防危機,也與此類似。

乾隆五十三年,清朝發兵越南,干涉越南內戰,折戟而還。安南的阮氏政權因痛恨清廷發兵攻打自己,於是支持本國國民為海盜,騷擾清朝海疆,這些“洋盜”當中,不乏退役的安南水軍正規軍,與中國南海的土盜結合,形成一股極為強大的力量。

如同明代有五峰船主汪直一樣,清代也有這樣一個人物,鎮海王蔡牽。此人縱橫滄海十五年,轉戰於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臺灣海面,屢挫清朝水師,曾攻打廈門,登岸奪炮13門,並兩次進攻臺灣,聲勢比起明朝的汪直有過之而無不及。

汪直被史籍評價為【善施與,以故人宗信之】,簡單地說就是仗義疏財又不吃窩邊草,在岸上有不少眼線。蔡牽也是如此,在福建、廣東等地,至今還流傳著很多蔡牽行善好施的故事。

清廷與蔡牽的纏鬥,如果詳細講出來,怕是比明代抗倭的故事還要精彩,波瀾起伏,異彩紛呈,如果放到《海賊王》裡頭,無疑可以又改編出好幾個非常具有人氣的人物。清代水師名將李長庚是蔡牽同鄉,也是一生之敵,與蔡牽血戰多次,勝多敗少,然而終究馬失前蹄,在廣東黑水洋之戰中被蔡牽逆風反殺,一炮炸成肉餅。

不遜明朝倭寇的清代海盜

蔡牽船隊

嘉慶帝對蔡牽等南洋海盜採取了分化瓦解的措施,一方面加強了廣州十三行的通商力度,降低了海貿稅率和門檻,對部分意志不堅定的海盜進行招安,一方面調集重兵圍剿,並以外交手段使得越南方面放棄對蔡牽等人的支持。終於在嘉慶十四年(1809年),蔡牽被圍於浙江魚山,寡不敵眾,沉船自殺。蔡牽死後,各股海盜或滅或降,東南海防危機終告解除。

然而清朝中後期的東南海防危機,也顯示出清朝水師的巨大問題。如李長庚奏疏:【蔡逆未能殲擒者,實由兵船不得力,接濟未斷絕所致。臣所乘之船,較各鎮為最大,及逼近牽船,尚低五六尺。曾與三鎮總兵原預支養廉,捐造大船十五號,而督臣以造船需數月之久,借帑四五萬之多,不肯具奏。且海賊無兩年不修之船,亦無一年不壞之槓料。桅柁折則船為虛器,風篷爛則寸步難行。乃逆賊在鹿耳門竄出,僅餘船三十,篷朽硝缺;一回閩地,裝李長庚篷燂洗,煥然一新,糧藥充足,賊何日可滅?】

王宏斌教授認為:清軍水師從建軍之初到19世紀中葉的200多年中,在技術方面變化不大。限制民船製造規模與技術,不僅阻礙了民船的發展與進步,而且嚴重影響到艦炮水平的提高。正是由於清廷對於外來入侵的海防危機認識不足,長期堅持以內盜為主要防範對象,導致海防失策,缺乏應變能力。清朝封建統治者持壟斷嚴控武器的發展戰略以及思想上的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拒絕新鮮事物輸入的慣性影響著制炮技術的發展。

當然,客觀地說,明清火炮基本上是由國家嚴密控制的非流通物質。中國火器壟斷政策從明代洪武年間就已開始,火器研製由國家統一嚴密監視,從火藥配方到火器的製造技術和工藝流程,一概藏於密室。對於海船研究發展的限制,從明代就已經開始,但清代由於是異族坐天下,不信任漢人,防控尤烈,昧於接受外界技術成果,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